https://www.meipian.cn/2q48pyww
"巴洛克八城"彼此距離都不遠。我們要去的第三座巴洛克小城--拉古薩,距離莫迪卡不到20公裏。
提起拉古薩(Ragusa),不由得讓我想起半年前去過的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在中世紀,杜布羅夫尼克是一個城邦共和國,當時的名稱就是拉古薩。亞得裏亞海的兩邊,居然有兩個毫無關係的地方,前後取著同一個名字,不知道這中間有沒有什麽曆史的關聯性。
雖然都是大地震後修建的傑作,但拉古薩和諾托,莫迪卡都不相同。
如果說諾托是離城而建-舊城被放棄,10公裏外重新建起一座新城;莫迪卡是依城而建-舊城在原址重建;那麽拉古薩則是麵城而建。
拉古薩的上城在一個地勢很高,麵積很大的山坡上,它是在地震以後從頭開始規劃建造的新城;而原本準備放棄的老城,則在山穀的另一邊,地勢較低。
1693年的那場大地震以後,教會和當地的很多貴族,都去了視野佳,通風好的新城。而舊城的另外一批舍不得離開老家的有錢人不甘被當作二等公民,於是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於是小小的拉古薩就區分出了一個經過仔細規劃的工整新城,和一個有著眾多曲徑通幽小巷的中世紀與巴洛克風格並存的老城。
如今,新城,舊城,各據一邊,麵麵相覷,兩兩相望,成就了拉古薩獨有的風韻。
一條大道把拉古薩新城( Ragusa Superiore)和老城(Ragusa Inferiore)連在了一起。
140級的Santa Maria 教堂的階梯,是在新城眺望老城的絕佳位置。
我們去拉古薩的時候,正值周三,不知為何,整個小鎮仿佛熟睡了似的,滿街除了我們仨,再不見一個人影。
這座古老的建築是La Rocca Palace,它是La Rocca家族的宅邸。
雖然宅院不開放,但依然可以從它精美的巴洛克陽台想象其內部的奢華。
教堂The Church of Santissime Anime del Purgatorio.於17世紀下半葉應Mazza 家族的要求建立,並且在1693年的大地震中幸存下來。
這幅油畫描繪聖母在使徒,聖人的簇擁下,懷抱從十字架下來的死去的耶穌,創作者是18世紀的意大利畫家Francesco Manno,這個畫家原來是一位金匠,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教堂裏收藏了很多附近被地震摧毀的教堂殘存的各式藝術品。
拉古薩小路密密麻麻,每條路都隻有一車寬,卻不是單行線。
移步換景之時,不由得感歎,這真是一座巴洛克的迷宮。
聖喬治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an Giorgio)
這座教堂原來位於拉古薩的中心,曾經是這座小城唯一的大教堂,但可惜在1693年的大地震中全毀。
地震以後,拉古薩新城發展的遠比老城迅速,於是新城的居民在1694年建立了一座新教堂喬萬尼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 Giovanni Battista)。這讓老城人很不高興,他們強烈要求建一座屬於自己的大教堂。
這座大教堂雖然早在1739年動工,但遲至1820年才徹底竣工。
1865年小小的拉古薩被分成兩部分,各自擁有自己的市政府和教區,於是上城人有了喬萬尼,下城人有了聖喬治。
雖然居高臨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拉古薩的上下兩部分,但是真的走入這些高低巷陌,會走著走著,不知身在何處。
每一扇門窗,每一堵高牆後麵,都有各自演變了幾百年的故事,而我們,隻是懵懂路過的匆匆路人。
好不容易看到路邊的一家小店裏麵有燈。推門進去,這是一家夫妻店,但都不會說英文。
我們比劃著說想吃飯,對方表示,冬天生意寡淡,沒有什麽客人,他們和整個下城的餐館一樣,都不營業。但男主人比劃著說,他們可以為我們開夥,隻是因為沒有事先準備,隻能就著現有的食材,他太太燒啥,我們吃啥。
也許需要重新生火,等了許久,男主人端出三盤沙丁魚意麵。兒子說,這是他吃過的最好吃的Spaghetti。
吃完飯,男主人拿出一本筆記本,上麵是來此的各國客人用各種語言寫下的留言。
走之前,在這個寂寞小鎮的無名小店,我和兩位語言不通卻給我帶來溫暖的西西裏人合了影。
很多年過去,也許兒子會帶著他的愛人和孩子再去一次拉古薩。那時候,也許這家小店還在,隻是主人換了這對夫妻的後代,那時候的兒子大概會問起主人有沒有保存那本2019年12月的留言本,也許主人翻箱倒櫃找了出來,兒子會打開那本泛黃的本子,指給孩子看,這是很多年前的那個月的18號,你們的爺爺奶奶在此的留言。。。
每一代總會老去,下一代總會長大。人生的無奈就在於每一代都注定會消逝,可是人生的有趣之處也在於,終有一些東西,會一代代的傳續下去。。。
作為心在路上的旅行者,我們一路看過太多的風景,也感受過濃濃的來自陌生人的溫情。沒有後者,前者留在我們記憶裏的隻是收藏起來的一幅幅畫卷,有了後者,就好像畫卷找到了精美的畫框,那些美景才在暖暖人情的襯托下,永遠掛在了我們的心裏。
進入西西裏六天了,這一路我們經過的地名基本都是四個音節以下,比如諾托,莫迪卡,切法盧,拉古薩,陶爾米納,錫拉庫薩。。下麵我們要去的地名變成了五音節。
卡爾塔吉羅內(Caltagirone),是我們走過的"巴洛克八城"中最大的一座。
習慣了在諾托,莫迪卡和拉古薩的安靜,剛剛進入嘈雜的卡鎮,我們頗不適應。這兒·道路極其狹窄,交通極其擁擠,LG嘀咕說,得,這下又要考驗我的車技了。
離開拉古薩的時候,我們在卡城的房東就用Whatsapp發來信息,要求我們告知到達的大致時間。
我們才抵達市中心廣場,就遠遠地看見兩人在向我們招手。女房東不懂英文,於是特地請了她的一位朋友做翻譯。然後那位朋友坐上我們的車,一路給我們做向導。幸虧了這位向導,我們才順利找到目的地。雖然我們的住處就在大廣場後麵,但因為單行線的限製,繞過去足足花了20分鍾。
貼心的女房東還早早就把自己的甲殼蟲小車停在門前,為我們占好了一個車位。
進門前,LG對我說,這套民居在網上的評分是10分。
進了這套三室一廳,我才明白10分的意義。
客廳的桌上擺著精致的茶具,女房東貼心地給我們準備了一大盒水果麵包,打開冰箱,她連次日的早餐都給我們準備好了。
和莫迪卡一樣,卡爾塔吉羅內也是在被大地震摧毀的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
卡爾塔吉羅內的名字來源於阿拉伯語""qal'at-al-jarar",大意是花瓶堡壘。它是西西裏的瓷都"景德鎮",這兒的陶瓷製品在西西裏乃至全意大利都享有盛名。
聖瑪麗亞 德爾蒙特階梯(Staircase of Santa Maria del Monte)是卡城最具代表性的地標。
142級的階梯建於1608年,每一級台階上都貼滿了小鎮的傳統陶瓷貼片。
每年的各個節日裏,這兒會被擺放各種花卉。每年7月24到25日的聖賈科莫節(Festa di SanGiacomo)和8月14日到15日的聖瑪麗亞之橋(Maria Santissima del Ponte)兩大節日中,上千隻放置蠟燭的彩色玻璃杯會被拚成圖案擺在階梯上,夜幕降臨,所有蠟燭都被點亮,於是就有了聞名於世的階梯勝景-Scala Illuminata。
我們去的那天還沒到聖誕,階梯還沒有被裝扮起來。LG和兒子帶著無人機,但那天來往行人太多了,兩人猶豫半天,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沒有在階梯上起飛。
放一張來自網絡的照片。兒子堅持說,如果那天起飛,他從高空拍的一定比這張好。
階梯兩旁,有很多陶瓷店。卡城西西裏瓷都的盛名,少不了昔日阿拉伯人做出的巨大貢獻。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他們引入了新技術,從此當地人學會了燒製陶瓷上的透明圖層。
和諾托,莫迪卡,拉古薩相比,卡城的巴洛克感覺似乎沒有那麽濃烈,但依然可以從這座救世主教堂(Chiesa del Santissimo Salvatore)的門楣嗅出些許巴洛克的味道。
我們的民居位置得天獨厚,不隻是因為它位於卡城中心,而且還在於對門就是一家據說在整個意大利都能排入前五位的米其林餐廳。
可惜晚上7點這家餐廳都沒開門,我們隻能打消奢侈一頓的念頭。
終於找到一家營業的餐館。大堂裏隻有我們仨,跑堂說,當地人的習慣是晚上9點才吃晚飯。
明天就要告別巴洛克小鎮了,臨別之際,我們點了一枝埃特納葡萄酒。那天匆匆離開埃特納,無暇去看看當地的葡萄園,品嚐一下甘醇的埃特納葡萄酒,也算彌補一下遺憾。
那晚這一大盤各色當地奶酪和火腿組成的餐前點幾乎把我吃飽,但我們還是受不了跑堂的"誘惑",點了當地的兩道名菜。
這道煎小牛肉倒是沒什麽出奇,但是下一道卻是我第一次嚐試。
這是烤驢肉。出奇之處在於他們選用的是才剛滿2個月的幼驢。兒子聽說是幼驢,睜大了眼睛對我說,你們太殘忍了吧。居然吃Baby Donkey?LG說,所有帶Baby的食物肯定都好吃,你上次在塞戈維亞吃的Baby Pig(烤乳豬)好吃不?兒子回答,太好吃了。LG說,那這Baby Donkey隻會更好吃。。。
確實,小驢肉因為被脂肪包裹著,肉質顯得特別鮮嫩
帶著微醺,我們一路走回住處。短暫的巴洛克小鎮之旅,就此告一段落。
如果旅程多2天就好了,這樣我們可以在每座小鎮住一晚。可以在諾托看看夕陽下的杜切齊奧宮;可以在莫迪卡的加裏波第歌劇院聽一場歌劇;可以在拉古薩高高的山崗上看一次日出;可以在卡城的早上,趁著還沒有多少行人,放飛一次無人機。。。
旅行和人生一樣,總是伴隨著遺憾。可也正因為這些遺憾,才讓我們對於揮別的遠方,始終存著一份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