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巴爾幹之行中,波黑是我們經過的幾個國家裏麵最落後的,但這三天,卻在我們前後16天的旅行裏卻留下了最深刻的記憶。





我們進入斯洛文尼亞的第一站,是它的首都盧布爾雅那。
盧布爾雅那(Ljubljana),坐落在盧布爾雅尼察(Ljubljanica)河畔。公元前4世紀,凱爾特人在這兒建立了諾裏克王國,公元前1世紀,這兒又被羅馬軍團占領。那時候羅馬人給這個地方起名愛摩納(Emona),12世紀城市改名盧布爾雅那。
歐洲最小的前十座首都:
1.梵蒂岡
2.聖馬力諾
3.列支敦士登的瓦杜茲
4.馬耳他的瓦萊塔
5.安道爾
6. 摩納哥
7.盧森堡
8.冰島的雷克雅未克
9.瑞士的伯爾尼
第十就是盧布爾雅那。


這座跨越盧布爾雅尼察河上的龍橋(Dragon Bridge), 是盧布爾雅那的標誌。大橋建於1900-1901年,是當時盧布爾雅那第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物,也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橋梁之一。






歐洲幾乎每座城市總有一座掛滿鐵鎖的情人橋,盧布爾雅那也不例外。隻是這座橋卻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名字:屠夫橋(Butchers' Bridge)。


這兒布置了多座描寫古希臘和古羅馬傳說的雕塑,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我在歐洲看過的最醜的雕塑。





盧布爾雅那最老的橋:三橋(Triple Bridge)。
這座橋始建於1842年,它取代了原先修建於中世紀,橫跨盧布爾雅尼察河的木板橋。1929至1932年斯洛文尼亞民族的偉大建築師 Jo?e Ple?nik在原有石橋的基礎上,添加了兩側的副橋而形成了今天的三重橋。

側門為盧布爾雅那門(Ljubljana Door),由MirsadBegi? 設計,大門上的浮雕是20世紀盧布爾雅那的先後6位大主教。
這座教堂蠻跟得上形勢,這座雕像是現任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
但同時也依然保持了傳統,天花板的濕壁畫(Fresco)由Giulio Quaglio創作於19世紀。
很多人都聽說過巴洛克風格,但是對於這個風格的真正含義,卻未必很清楚。
為了回應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上決定藝術應當直接地充滿感情地表達宗教主題。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裏,天主教會開始猛建教堂、狂搞裝修,目的就是一定要用富麗堂皇的奢華把普羅大眾唬住,讓他們繼續誠服於教皇的權力之下,不要出門左轉投奔新教。
於是帶有前庭、大樓梯和豪華的會客室的巴洛克宮殿為之興建起來。

這種建築通過對比,運動,豐富的細節,深邃的色彩,宏偉和驚奇,以達到一種敬畏的感覺來回應新教教堂的簡單和簡樸的式樣,強調的是教堂與觀眾在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
巴洛克教堂內部通常設置較為寬敞的中央空間,禮拜者距祭壇很近,光線從頭頂上的穹頂(dome)或透光孔(cupola)照射下來。作為巴洛克建築的基本要素,穹頂象征著天地之間的結合。其中透光孔內部裝飾著天使和聖徒的繪畫以及描述天使的灰泥雕塑,這給下麵的人留下了仰望天堂的印象。
相比於新教教堂,巴洛克風格的天主教徒確實更能奪人眼目。但反過來說,因為沒有那麽多奢華裝飾,去新教教堂做禮拜的信徒,是不是虔誠心更加純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