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捷奧斯波四重奏(7) 翻山越嶺,上天入地

(2025-10-22 13:38:28) 下一個

離開奧瓦爾城堡,一路向東,我們不知不覺進入了塔特拉山區。

塔特拉山(Tatry Mountains)位於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的最西段,約三分之二在斯洛伐克境內,其餘在波蘭境內。

我最早聽到喀爾巴阡山這個名字,還是在很久以前看過的羅馬尼亞電影《沸騰的生活》裏。那時我覺得它遙遠得像一段傳說,隔著銀幕,隻能想象那片山巒的模樣。沒想到多年之後,我竟真切地穿行在它的懷抱中。

旅行的奇妙,就在於此 - 隻要我們願意出發,曾經遙不可及的風景,終有一天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裏。

塔特拉山雖然全長僅約 80公裏,但山勢雄偉、風光壯麗,是中歐最接近阿爾卑斯山風貌的地方。

今天我們要去的是其中最著名的高塔特拉(High Tatras),這兒海拔最高,舉目皆是壯闊的山峰和湖泊。

今晚落腳的酒店,坐落在高塔特拉山腰的斯特布斯凱 普萊索(trbsk Pleso)景區,海拔一千三百多米。

這兒有一片冰川形成的高山湖,一座座度假村環繞四周,湖水清澈見底。

這裏是斯洛伐克人冬季的滑雪勝地,滑道就在酒店門前。

此時冰雪消融,山穀重歸寧靜,群峰倒映在湖麵上,清風裏帶著鬆林的氣息 - 少了喧囂,卻多了一份悠然。

爬高上低了一整天,我們終於可以坐下來好好吃頓晚飯了。

這家酒店的設施不如去年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那間精致完善,手機信號微弱,WIFI幾乎罷工。但或許正該如此 - 在這靜謐的高山深處,塵世的紛擾被隔絕在外,夜色溫柔得讓人隻想沉沉睡去。

清晨醒來,屋外傳來細微的雨聲。推開窗,一股濕潤的冷氣撲麵而來 - 山中下起了小雨,遠處的森林被一層薄霧籠罩,湖麵靜得仿佛一麵鏡子,隻偶爾被雨點輕輕打碎。

雨霧間,塔特拉山若隱若現,山峰在雲層中時聚時散,仿佛漂浮於天際的幻影。

無人機鳥瞰下的塔特拉山,薄霧在山穀間緩緩升騰,又被風輕輕撥開,露出蒼翠的山脊與嶙峋的岩壁。

陽光透過雲層的縫隙,斜斜地灑在斜坡上,纜車的鐵塔與蜿蜒的登山道在光影間若隱若現,像一條通往天空的路徑。世界安靜得隻剩風聲與鳥鳴,而雲海在山腰翻湧,仿佛整座山都在呼吸。

兒子說,難得來一趟塔特拉山,總得登上山頂看看吧。可今天行程緊湊,LD想了想,提議說:那就坐纜車上去吧。

來到纜車站,站台空蕩蕩的,隻有我們三個人。

酒店的客人大概還沉浸在夢鄉裏 - 此刻,長長的索道上隻有我們仨,坐著纜車在緩緩上升。腳下的森林被薄霧輕輕籠罩,山穀的輪廓在雲間若隱若現。

山風輕拂過耳畔,雲霧在腳邊遊走,隨著纜車不斷升高,風漸弱,霧漸散,周遭空氣的顏色在悄然變化 - 從深綠到湛藍。陽光透過雲隙傾瀉而下,照亮四周的山峰,整個塔特拉山都在緩緩蘇醒。

纜車終於抵達山頂。雖不過二十來分鍾的路程,但這裏的陽光卻明亮得仿佛另一個世界 - 我們出發時山下還在細雨綿綿,而山頂已是晴空萬裏。

1840米的高度,並不是高塔特拉山之巔,這兒隻是滑雪纜車能到達的最高處。

我立在坡頂,張開雙臂,感受塔特拉山的呼吸。匆匆的旅程中,就讓我在這裏,與山相擁,留住關於你的每一點記憶。

邁下纜車,小雨已停,三三兩兩的遊客走出酒店,向山林深處走去。

餐廳裏依然熱鬧,客人們三三兩兩地用著早餐。真沒想到,在這深山之中,酒店的自助餐竟如此豐富。

這兒有奧地利的麵包,捷克的香腸,波蘭的奶酪,甚至還有來自匈牙利的鵝肝 - 旅行歐洲這麽多次,我們第一次在早餐裏吃到鵝肝,還是自助餐。

我一直以為鵝肝隻屬於法國,其實匈牙利同樣是世界聞名的鵝肝產地。斯洛伐克與匈牙利山水相連,飲食文化也自然而然地深受其影響。

告別酒店,匆匆上路。車子蜿蜒在風景如畫的塔特拉山間,群峰時隱時現,雲霧在山腰輕輕流動。一路向北,不知不覺已越過國界,進入了波蘭。

波蘭,是這次四國之行中最令我好奇的國度 - 這裏誕生了哥白尼的智慧、肖邦的旋律、居裏夫人的執著、密茨凱維奇的詩句。

她曾三度從地圖上消失,又三度浴火重生;首都曾被徹底夷為廢墟,卻在灰燼中再次拔地而起。每一次破碎與重建,都仿佛在訴說這片土地不屈的意誌。還有那片讓波蘭人痛心疾首的卡廷森林,二戰中二萬多波蘭的精英,包括軍官,藝術家,工程師被殘忍地殺害於此,2010年波蘭總統卡欽斯基前去憑吊,飛機竟然在附近離奇地失事。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克拉科夫郊外的小鎮維利奇卡(Wieliczka) ,因為早上在塔特拉山坐纜車耽誤了時間,等我們停下車,來到鹽礦入口處才被告知,我們預定的英文團剛剛出發了五分鍾,下一個有空位的團在兩個小時之後。

無奈之下,隻能在附近找個餐館吃中飯。

一路走來,我發現捷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蘭的餐桌上幾乎都離不開豬肉和家禽 - 大概因為它們傳統上都是農業社會,也因此我們點菜時少了不少糾結,因為菜單上基本不是豬腳,就是豬排,或者烤鴨。

吃完中飯,重回鹽礦,入口處已經排起了長長的人流。

這座維利奇卡鹽礦(Wieliczka Salt Mine),是波蘭最受歡迎著名的景點之一,每年接待遊客超過一百萬人次。

它的開采曆史可追溯到13世紀初,雖然它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鹽礦,但卻是持續開采時間最長的。從1230年左右一直開采到2007年,曆時超過750年,直到今天,鹽礦仍在進行少量非商業開采。

鹽礦深達327米,共有上下九層,內部巷道超過300公裏。

鹽在中世紀被稱為白金,早在13世紀,它就被列為當時波蘭王室的私有財產,並為王室帶來了巨額收入。

參觀路線深入地下約135米,鹽礦目前隻對遊客開放其中的3.5公裏。走完全程,需時超過3小時。

錯過了英文團,我們參加的居然是烏克蘭團,領隊導遊說著完全不懂的烏克蘭語,我們一路上隻能緊跟著她,通過手機來翻譯她的講解。團裏的烏克蘭人好奇地打量著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在想,這仨中國人為什麽參加我們?難道是為了支持我們的抵抗戰爭嗎?

走進鹽礦,仿佛步入一座由鹽雕成的地下王國。空氣中彌漫著微鹹的氣息,腳步聲在岩壁間回蕩。蜿蜒的甬道、閃著光的鹽晶,幾百年來,不知道這兒曾經有多少礦工,來來去去。

他們不僅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挖鹽,也在岩鹽中創作了無數的雕塑和浮雕。

這座雕像是波蘭曆史上著名的卡其米日大帝(Casimir the Great),就是他對這座鹽礦實施了皇家保護,讓鹽礦成為當時波蘭王宮的經濟支柱,雕像背後的岩鹽碑上寫著為紀念卡齊米日大帝製定鹽礦法令六百周年 1368-1968。

這是現代波蘭的國父畢蘇斯基。

這是享譽世界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當然也少不了帶有濃厚蘇維埃氣息的工人雕塑。

鹽礦裏最壯觀的是這座聖金加禮拜堂(Chapel of St. Kinga),它位於地下約101米深處,長約54米、寬約17米、高約12米,內部能容納數百人。

建造這座教堂,曆時七十多年,由幾代礦工接力,於1896年完成。

走進聖金加禮拜堂的那一刻,仿佛步入一座由光與鹽交織而成的奇跡殿堂。整個空間在柔和的燈光下泛著銀灰色的光澤,牆壁、祭壇、浮雕甚至地麵上的花紋,全都是礦工們用一鑿一錘從岩鹽中雕刻而成。

那一盞盞由透明鹽晶打磨成的吊燈,垂掛在十二米高的穹頂上,折射出溫柔而聖潔的光芒。

這幅精致的《最後的晚餐》,細膩得幾乎讓人忘記這並非大理石,而隻是鹽。

身處地下百米深處,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礦味,卻不覺陰冷,一種莊嚴而寧靜的美包裹著一切,讓人忍不住放低聲音,生怕驚擾了一百多年前礦工們用信仰,汗水和智慧雕成的奇跡。

維利奇卡居然還有一片地下湖,它和礦道,雕塑,教堂共同構成了這座地下城市。

這座鹽礦是波蘭人的驕傲,在礦道的深處,他們用岩鹽雕刻了一個圓環,中間依次排列十二塊銘牌,牌子上刻著1978年首批入選聯合國自然和曆史遺產的十二個地方,他們分別是

波蘭 克拉科夫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Krakw)

美國 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美國 梅薩維德國家公園(Mesa Verde National Park)

塞內加爾 戈雷島(Island of Gore)

德國 亞琛大教堂(Aachen Cathedral)

埃塞俄比亞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群(Rock-Hewn Churches, Lalibela)

波蘭 維利奇卡與博赫尼亞皇家鹽礦(Wieliczka and Bochnia Royal Salt Mines)

埃塞俄比亞 西米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

厄瓜多爾 基多曆史中心(City of Quito)

厄瓜多爾 加拉帕戈斯群島(Galpagos Islands)

加拿大 納赫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

加拿大 拉恩斯奧梅多斯(LAnse aux Meadows National Historic Site)

其中美國,加拿大,波蘭,厄瓜多爾各有兩處入選。

兒子看完,興奮地說,我們已經去過美國黃石,德國亞琛,加拿大拉恩斯奧梅多斯,這次來波蘭後,那十二個裏麵我們就去了五個了。

從鹽礦的深處緩緩乘電梯回到地麵,眼前豁然開朗,我有一種從另一個世界歸來的感覺,但地下的那片寂靜與聖潔,似乎還留在我的耳邊、眼底。

維利奇卡鹽礦是我們進入波蘭參觀的第一個地方,卻已讓我對這個國家有了深刻的印象 - 一個曆經磨難卻從未屈服的民族,用信仰與勤勞把苦澀的鹽變成了藝術與奇跡。地底的礦道像極了波蘭的曆史,黑暗、漫長,卻總在最深處閃爍著希望之光。

我想,這也許正是波蘭的靈魂所在:在困境中不放棄希望,在黑暗中依然仰望光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深度遊!波蘭南方的山區和鹽礦,盡管冷門,我們也去過。去年還寫過一篇《波蘭簡史九張圖》,有空歡迎來訪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403/29874.htm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