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9巴爾幹之旅(十二)— 走進穆斯林

(2019-10-22 15:16:59) 下一個
次日清晨,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那棟紅色小樓。
 
晨曦中的科托爾峽灣,靜悄悄,依稀還能看到佩拉斯特的那兩座湖心島。
 
 
天色尚早,我們走進這家街邊小館。
 
如果事先不說明,有幾位可以看出,這隻是餐館牆上的一幅壁畫?
 
 
黑山的一份早餐,分量如此驚人。
 
但價格也同樣驚人,這麽一大份居然隻要6歐。
 
今天開始,我們暫別大海,一路向北,進入巴爾幹山區。兒子問,什麽時候,我們還能再吃到海鮮?LG說,放心吧,兒子,我們還會再回到大海邊的。
 
為了便於LG拍攝沿途風景,這段道路由我駕駛。
 
告別了峽灣,我們沿著黑色大山中間劈出的山路,一路往北。
 
此次黑山之行太匆忙了,將來應該在此多停幾天。
 
 
前方車速漸漸慢下來,我們來到了波黑和黑山的邊境。
 
波黑全稱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它曾經是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之一,但相比於曆史脈絡清晰的第一個"黑"--"塞黑"(塞爾維亞和黑山),前南裏的第二"黑"--"波黑",則無論從地理,曆史和政治上來說,都要複雜得多。
 
 

從地理上看,波黑包含了兩個部分:波斯尼亞部分和黑塞哥維納部分。其中波斯尼亞大約占4.2萬公裏,是波黑的主體;而黑塞哥維納麵積不到1萬平方公裏,隻占波黑全境的17.6%。它的存在完全是一種曆史的沿襲:中世紀時,德意誌國王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曾封當時統治黑塞哥維納和附近部分克羅地亞領土的斯特凡 武克契奇(Stjepan Vuk?i? )大公的稱號,在克羅地亞語裏,大公是Hercegovina,於是經過曆史的慢慢演變,這個地區也就被稱作了Herzegovina。

但上麵的兩個部分都隻是地理名稱而已,時至今日,並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名稱的政治實體存在。

波黑共和國麵積5萬多平方公裏,人口四百多萬。它和塞爾維亞,黑山和克羅地亞三國交界。

它不同於前南斯拉夫的其它共和國的最大之處在於,它的宗教成分中,沒有一個宗教占壓倒多數。相比之下,斯洛文尼亞,天主教徒占97%;克羅地亞,天主教徒占78%;塞爾維亞,東正教徒占85%;黑山:東正教徒超過70%;馬其頓(現在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東正教徒超過63%。

而在波黑,穆斯林占49%,東正教徒占32%,天主教徒占13%,新教徒占5%。

1990年前南斯拉夫分崩離析之際,前南的六個共和國對於聯盟的前途眾口不一。塞爾維亞和黑山支持聯邦製;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主張邦聯製;而波黑和馬其頓則騎牆觀望,傾向於聯邦製。

1991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波黑內部的三個政黨組成了聯合政府,但為了國家的前途爭執不休。其中"塞族民主黨"堅決要求波黑留在南聯盟內,而"克族民主共同體"和"穆斯林民主行動黨"則主張波黑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最後在塞族議員抵製的情況下,穆斯林和克族議員強行通過《備忘錄》,加速了波黑獨立的步伐。

1992年3月初,波黑全民公決讚成波黑共和國獨立,但塞族人進行了抵製。

塞族人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至此,南斯拉夫內戰中最慘烈的波斯尼亞戰爭爆發。

波黑內戰結束後,根據1995年簽訂的代頓協議(Dayton Agreemen),現在的波黑在行政管理上被分為三個政治實體:
一。波黑聯邦( 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又稱穆克聯邦,擁有51%的波黑領土。
二。斯普斯卡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又稱塞族共和國。擁有49%的波黑領土。
三。布爾奇科特區(Br?ko),雖然名義上屬於波黑聯邦和斯普斯卡共和國共管,但事實上又擁有和其它兩個政治實體相同的權力,它的麵積隻有400多平方公裏。
在上訴三者之上,由三大主體民族塞族,克族和穆斯林各派一名代表組成主席團,聯邦主席由這三人每8個月輪莊。
這樣複雜的國家政治結構,在整個近代國際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進入波黑,山勢依然險峻,但道路和房屋相比較克羅地亞和黑山,要破舊許多。
 
沿途很多房屋,依稀還能看見20多年前戰爭留下的槍眼。更讓我們觸目驚心的是不停地從我們眼前晃過的墓碑。長達3年半的波黑內戰造成20萬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
 

進入波黑境內,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不知道去哪兒買SIM卡。按照我們在克羅地亞和黑山的經驗,我們去加油站詢問,卻被告知他們不賣SIM卡,讓我們去超市問問,到了一個破破爛爛的超市,又被告知,讓我們去煙店看看。再去煙店,對方說他們不賣SIM卡。

進入巴爾幹以來,我們第一次沒了網絡。好在LG還有備用的GPS。

我們從黑山與波黑邊境進入的地區,從地理上說,屬於黑塞哥維納,但從政治版圖上來說,卻屬於波黑聯邦。

這一路,我們從天主教為主的克羅地亞,到了東正教為主的黑山,而眼前的波黑,則是濃濃的伊斯蘭風了。

途經清真寺。
 
初見宣禮塔。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社會對於伊斯蘭教都有一種惡魔化的傾向,甚至很多北美的中國人也輕蔑地稱呼穆斯林為"木木",曾經何時,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對伊斯蘭教存有偏見,但自從那年去過塞維利亞,去過格蘭納達,目睹精美無比的伊斯蘭建築藝術以後,我慢慢地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之一的伊斯蘭教產生了興趣,並為此讀了大量的相關書籍。

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超過16億,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遙遠的非洲到發達的歐洲,伊斯蘭教被全球數百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和它所帶來的文化,也是人類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同基督教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分,對宗教的不同理解,也讓伊斯蘭教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一。遜尼派,它是伊斯蘭教的主要派別,全世界80%以上的穆斯林都屬於遜尼派。該派極端尊崇《古蘭經》,特別強調聖訓為立法立論的依據。

二。什葉派,該派長期和遜尼派對立,他們認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裏及其後裔才能代表穆罕默德(先知沒有兒子),全世界10%-15%的穆斯林屬於什葉派。

伊斯蘭教除了上訴兩大流派之外,還有許多小流派。蘇菲派就是其中之一。蘇菲派實質上是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是為了追求精神層麵提升,而形成的教派,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遜尼派與什葉派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麵相當嚴格,過著苦行僧般的修行生活。

莫斯塔爾附近的布拉加依清真寺(Blagaj tekija),修建於600多年前的奧斯曼帝國,曾經是蘇菲派的一所驛站,是蘇菲派信徒在修行中碰頭、歇息和冥想之處。
 
 
清真寺位於被譽為歐洲最美麗泉水之一的布納泉((Vrelo Bune)邊,泉水冰冷清澈,可直接飲用。當時這座驛站在此選址,是因為蘇菲派信徒認為,這眼泉水能賦予信徒自然的神秘力量。
 
 
巨大的懸崖之下。白色的清真寺,遠遠看去,非常醒目。
 
但走近一看,卻非常簡樸。
 
門口鋪著地毯,清真寺隨便進入,但是男人不可以穿高於膝蓋的短褲,而女人必須戴頭巾。
 
這是我們第一次走入清真寺。裏麵的簡陋大大出乎我的想象。和天主教大教堂的流光溢彩,豪華奢侈相比,這座清真寺沒有塑像,沒有繪畫,有的隻是地上鋪的地毯而已。
 
男女信徒分開,男性在一樓,女性在二樓。這是LG在一樓拍下的穆斯林虔誠祈禱的情景。
 
 
我雖然不需要穿的如此嚴實,但進寺之前也必須戴好頭巾。
 
我戴著頭巾走上二樓,LG和兒子作為男性不可以上去。LG笑我戴頭巾進寺,好像狼外婆上門。
 
 
 
布納泉,是歐洲最大的喀斯特溶岩泉,泉水非常清澈。
 
 
距離布拉加依清真寺十來公裏,就是黑塞哥維納地區最大的城市莫斯塔爾(Mostar)。
 
我們租住的酒店位於市中心。酒店老板早早就在門口迎接,等我們停好車,老板熱情地對我們說:歡迎來到歐洲最熱城市--莫斯塔爾。
 
我不確認莫斯塔爾是否是歐洲最熱的城市,但我們在莫斯塔爾的那天,確實是我們此行最熱的一天。
 
酒店不大,隻有二,三層,但收拾的非常潔淨。老板原來在瑞士工作,後來回到家鄉。這座酒店的原址是一處居民住宅,在20年前的內戰中被炸毀。我問他,內戰中莫斯塔爾損失嚴重嗎,他說非常嚴重,大量房屋被毀。我問,難道損失比杜布羅夫尼克還嚴重?老板非常氣憤地說,別和我提那些克羅地亞人。我們這兒的房子就是給他們毀掉的。我非常困惑,不對啊,我讀前南斯拉夫內戰史,你們穆斯林不是和克羅地亞人是一夥的嗎,你們團結在一起和塞爾維亞人幹?老板說,根本不是那回事。攻打莫斯塔爾的既有塞族,也有克族,但是前者隻是扔了幾顆手榴彈而已,後者才真正凶狠,他們直接把房屋炸塌。。。
 
帶著對曆史的疑問,稍事休息,我們走出門,冒著烈日,向市中心走去。
 
70多米高的莫斯塔爾和平塔(Mostar Peace Bell Tower)
 

塔下是一座還沒有完工的天主教堂。原教堂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and St. Paul )建於1866年,那時波黑地區還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859年奧斯曼蘇丹阿布都梅基德一世(Sultan Abdulmejid I)發布敕令,宣示保護天主教徒的信仰自由,於是莫斯塔爾的天主教會邀請意大利建築師Matteo Lorenzoni設計,建造了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

可惜100多年後前南斯拉夫人民軍在波黑內戰中,用手榴彈炸毀了那座教堂。現在的這座教堂建於2000年,至今還沒有完工。

馬路對麵還有幾棟內戰中遺留的廢墟。
 
廢墟附近鏽跡斑斑的鐵門上滿是當年留下的槍眼。酒店老板後來告訴我們,莫斯塔爾人特意留下了這些廢墟,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戰爭的殘酷。
 
莫斯塔爾老城和新城間雜在一起,在這兒,我們終於買到了SIM卡。
 
莫斯塔爾(Mostar)是黑塞哥維納地區的中心都市,蜿蜒美麗的奈萊特瓦河(Neretva)從小小的莫斯塔爾老城中流過。老城不大,隻有一條主幹道橫穿其間。
 
科斯基-穆罕默德-帕薩清真寺(Koski Mehmed-Pasha Mosque),點綴期間,我們眼前的莫斯塔爾好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清真寺建於1617年,內部相比於布拉加依清真寺,略顯豪華,但和天主教教堂相比,依然非常簡樸。
 
有別於基督教,在傳統伊斯蘭教義中,偶像崇拜是被禁止的,具象化的人物、動物等生命體也不能作為禮拜的對象。因此在清真寺中,我們看到的都是抽象化的幾何裝飾圖樣。
 
這種阿拉伯紋樣(Arabesque)追求濃密的效果,在清真寺內添加了某種神秘的氣氛。
 

莫斯塔爾的清真寺,並沒有如布拉加依清真寺那樣區隔男女,我們進去的時候,幾個穆斯林婦女正在非常虔誠地祈禱。

穆斯林一天要去清真寺作五次祈禱。禱告時間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軌跡而確定的,每天都不一樣,要差幾分鍾。

五次祈禱時間是這樣規定的:
  第一次叫FAJR--晨禮、是早晨的禱告,大約在淩晨4:30—5:00之間開始。祈禱時候需要默讀兩段古蘭經。

  第二次叫DHUHR--晌禮、是下午開始時的禱告,大概在中午12:30左右開始。要默讀四段古蘭經。

  第三次叫ASR--脯禮、是下午結束前的禱告,大約是在下午4:00前後開始。也需要默讀四段古蘭經。

  第四次叫MAGHRIB--昏禮、是太陽落山後的禱告,大約在下午6:30開始。讀三段古蘭經,前兩段念出聲,後一段默讀。

  第五次叫ISHA--宵禮、是晚上的禱告,大概在晚上8:00開始。需要默讀四段古蘭經,前兩段念出聲,後兩段默讀。

一天中ASRDHUHRISHA所背誦的經文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區別是讀出聲來和不讀出聲。

穆斯林每天祈禱次數如此之多,於是高高的宣禮塔(阿拉伯語:?????‎‎ manāra)總是修建在清真寺附近,用以召喚信眾禮拜。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麽伊斯蘭教在世界上流傳的範圍如此之廣,流傳的速度如此之快。

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短短幾十年,席卷北非。公元711年信奉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橫跨直布羅陀海峽,進而征服大半個伊比利亞半島,統治當地超過800年。從阿拉伯帝國到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教勢不可擋地在世界上傳播開來,他們甚至同化了強悍的蒙古鐵騎,滅掉了存在1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國,隻是隨著一次大戰結束後的奧斯曼帝國的土崩瓦解,伊斯蘭國家才逐漸式微。九一一後,賓拉登,ISIS的興起,主流社會開始妖魔化伊斯蘭教,隻是當眾人都在宣傳抵製伊斯蘭教的時候,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門存在了將近1500年的宗教呢?

 
莫斯塔爾最著名的是這座建於16世紀的古橋 Stari most。可惜原來的古橋在矗立了400多年以後,於1993年11月9日,被克羅地亞人炸毀。
 

這是當時被炸毀的古橋。曾幾何時,橋的兩端,一邊住著穆斯林,一邊住著克族,幾百年來雙方和平來往,彼此友好,在橋旁生活,做生意。。但波黑內戰的爆發,改變了這一切。

在波黑內戰中,大部分時間克族和穆族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共同抗擊塞族的進攻,但在莫斯塔爾例外。

由於曆史原因,波黑境內隻有40%的地區是塞族,克族和穆斯林相對集中居住的地區,其餘地區都是民族混居,這些地區就成了交戰三方激烈廝殺的戰場。但穆斯林的悲催在於,塞族和克族都可以分別背靠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獲得自己母國的支援,但穆斯林卻隻能孤軍奮戰。

克族在戰爭中控製了波黑大約20%的領土,這片領土和克羅地亞共和國相連,與塞族控製區一起,對穆斯林控製區形成了包圍。當時克族的一個心願就是奪取克族和穆族控製區之間的重鎮莫斯塔爾,因為他們想把莫斯塔爾當著他們新建國家的首府。

對於曾經攜手的克族的背叛,穆族非常憤怒。但也無計可施。為了阻絕穆族的進攻,在這兒生活了幾百年的克族,親手炸毀了這座美麗的古橋。。。

現在我們看到的古橋,是戰爭結束後的2001年由世界銀行組織出資進行修複的,它於2004年4月竣工,2005年與老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
 
 
從高空俯視古橋。
 
LG和兒子操縱無人機,飛越了古橋。
 
 
 
飛越了清真寺和宣禮塔。
 
 
現在的莫斯塔爾一片和平的祥和氣氛。
 
街道被來往遊人走得光滑如鏡。
 
一對新人在橋下照結婚照。
 
不知道波黑內戰的時候,他們是否已經出生。。
 
昔日的戰爭氣息,還能從街邊的小攤上嗅出些許。
 
 
 
離開亞得裏亞海,我們終於又變成了肉食動物。
 
一瓶莫斯塔爾啤酒,加上一大盤各式烤肉。
 
 
 
飯後在古城閑逛。穆斯林的手工藝品精美至極。
 
 
 
 
莫斯塔爾還有一座小橋Crooked Bridge,它的曆史比那座著名的古橋還古老,建於1558年左右。可惜由於在內戰中嚴重受損,原橋在1999年元旦前夕被洪水衝走,現在的這座橋是2002年重建的。
 
 
踏著餘暉,我們走回酒店。這是我們踏入穆斯林國度的第一個夜晚,走在中世紀的鵝卵石小路上,我想了許久許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