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在外,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一轉眼,在克羅地亞的一個禮拜就這麽過去了。回想一下,薩格勒布,十六湖,紮達爾。。似乎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了。

上午9點半,我們來到克黑邊境。
跨過此處,我們算是正式告別了克羅地亞。
至此,我們終於進入了此行的第二個前南國家 -- 黑山。
前南斯拉夫有兩個帶黑字的國家: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和黑山 。隻是前者的黑是音譯,而後者的黑卻是意譯。
黑山的正式名稱是蒙特尼哥羅(Montenegro),其中Monte是山的意思,而Negro是黑的意思,於是中國人就直接把這個國家--蒙特尼哥羅,稱作黑山。
公元6世紀末和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幹半島。9世紀,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區建立“杜克利亞”國家(Duklja)。12世紀末並入塞爾維亞,14世紀黑山(當時稱為澤塔)從塞爾維亞獨立出來。15世紀土耳其奧斯曼占領了澤塔的大部分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黑山和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又和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一起組成了新南斯拉夫,並成為六個聯盟共和國之一。
本次巴爾幹之旅之前,我對黑山這個國家知之甚少。進入黑山以後,我卻不由地大吃一驚。沒想到人口隻有60來萬,麵積隻有1.38萬平方公裏的這麽一個小國,滿眼所及,景致居然是如此的雄渾。
處處可見高聳入雲的黝黑的大山和美麗如畫的峽灣。

在前南斯拉夫六國裏麵,黑山最小。它沒有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強大綜合實力,也沒有斯洛文尼亞有錢。但是,黑山人有義氣。
南斯拉夫崩潰後,塞爾維亞想接著用南斯拉夫這塊招牌。可塞爾維亞如果自己單獨打出南斯拉夫的旗號,是很難站住腳的。塞爾維亞就希望黑山留下來,黑山也同意了和塞爾維亞組建新的南斯拉夫。為了區別前南斯拉夫,他們把新南斯拉夫稱為南聯盟。這是前南斯拉夫僅餘的血脈了。
塞爾維亞是內陸國,而黑山就堵在他們前麵,瀕臨亞得裏亞海。拉來黑山,塞爾維亞就有了出海口。
2006年5月21日,黑山人投票,55%的人選擇離開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無奈,隻好承認黑山獨立。其後黑山加入北約,成為北約最小的小兄弟。

在巴爾幹地區旅行,在驚異於中世紀文化的燦爛的同時,我也不時地為近代史在這塊災難深重的土地上留下的印跡而心痛。
佩拉斯特是名副其實的小鎮,小鎮位於科托爾海灣,全長也就2-3公裏,寬度也就幾百米。但黑山人對小鎮的保護非常好,所有汽車必須停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然後步行幾公裏走入小鎮。
小鎮雖然不大,卻有16座教堂。
小鎮大部分建築建於300到400年前的威尼斯共和國時期,由此可以想見昔日威尼斯時代的輝煌。

佩拉斯特鍾樓是小鎮最高的建築。

據說,直到今天,每年的7月22日,當地村民都會駕著自家的小船來到這人投下一塊石頭,以繼續表達對聖母的敬意。也許若幹年過去,這兒要出現第二座人工島了。
小一些的島是自然島,名字是聖喬治島( Island of Saint George),島上有一座修道院和一座墓地。墓地裏埋著死去的船員。

我們租了一艘小木船,船老大非常友好,價格也非常便宜。也許是剛剛離開商業氣息極濃的杜布羅夫尼克,黑山人讓我感覺特別質樸。
開船後,船老大特批LG可以坐在船頭的艙頂,以便於他拍照。
泛舟在群山環抱中的科托爾海灣。。














上不了聖喬治島,好心的船老大駕船繞島一周,讓我們好好看看。









科托爾和佩拉斯特一樣,市裏是不允許機動車進入的。於是LG把住處定在了科托爾城外的小鎮Dobrota。但奇葩的是,住處沒有門牌號碼,沒有具體地址,對方隻是給了一個GPS的坐標。誰想到連這個坐標都是錯的,誤差起碼有5公裏。
但主人Vuk非常熱情,一路用電話和我們聯係,給LG指引方向。
終於到了,天了,如此漂亮的一座小樓。

站在陽台,眺望峽灣,我,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