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9巴爾幹之旅(七)— 絕美海岸線

(2019-09-23 08:09:35) 下一個

這段路程,我開車,LG拍照。這些年的自駕旅行,讓LG練出了一門功夫,無論車速多快,都可以在行進的汽車裏,拍出非常穩定,清晰的照片。

我之所以喜歡旅行,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是喜歡那一個個目的地,不如說更喜歡那種在路上的感覺。
50年代美國作家傑克 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寫過一本影響過幾代人的書--《在路上》(on the road), 我一直忘不了裏麵的一段話: Nothing behind me, everything ahead of me, as is ever so on the road.

因為在路上,所以前方總有不可知在等待著我們,這大概就是旅行的某種魅力吧。

雖然我們進入克羅地亞才5天的時間,但我感覺似乎已經在這個國家待了很久,很久。

克羅地亞民族是歐洲古老的民族,公元7世紀這片土地上就有他們的足跡。但是關於這個民族的“祖籍”,學界長期以來都沒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結論。

英文中,克羅地亞人叫做“Croats",但在克羅地亞語裏麵卻是”Hrvat",據考證,這個詞並不是源於斯拉夫語,它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獻。有一種說法是,Hrvat是當初阿拉伯的Hrva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以後強加給他們的名稱,結果他們自己卻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人的語言和習俗,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最後共同成了克羅地亞人的先驅。

公元7世紀,受到當時的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Heraklija)的邀請,克羅地亞人從現在的波蘭和捷克地區遷移到伊利裏亞地區,和東羅馬帝國共同抗擊阿瓦爾人(Avar).終於阿瓦爾人敗於君士坦丁堡,並被趕出這個地區,克羅地亞人在這個地區慢慢定居下來,並成為了拜占庭的子民。

克羅地亞人此後逐步接受了基督教,在基督教文明的影響下,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文字和文學語言。

克羅地亞的地形並不是很理想。維萊比特山脈(Velebit),莫索爾山(Mosor),比奧科夫山(Biokov)把整個國家分成了內陸和沿海地區,戰略縱深不夠,但是恰恰是這樣的地貌,卻讓克羅地亞擁有了世界上最美的海岸線之一--亞得裏亞海海岸線。
 

 

斯普利特和杜布羅夫尼克都屬於克羅地亞,但是從前者到後者自駕,卻要經過波黑的一塊飛地涅姆(Neum)。

遠遠的看到關口,開始我還以為這是又一個高速收費站。可是在印象裏,那天一路以來,我們並沒有進入收費高速。我在想,是不是我們當時匆匆忙忙,在進入收費高速的時候忘了拿繳費單了,想著這下麻煩了,不知道怎麽和人家解釋。

到了關口,還沒有等我們開口解釋,對方就說:passport。這下我才意識到,我們進入波黑飛地--涅姆了。

1996年,波黑與克羅地亞簽署了《涅姆協議》,授予克羅地亞可無阻礙通行涅姆的權利,然而該協議並未完全落實到實際的執行中,所有的交通仍然受到邊境檢查站的阻塞。
慢慢地通過關口,路旁,兩位伊斯蘭婦女匆匆而過,我們一下從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來到了伊斯蘭的波黑了。

涅姆(Neum),波黑唯一的沿海市鎮,濱臨亞得裏亞海。它的海岸線全長24.5 km,為波黑唯一的出海口。涅姆將克羅地亞國土分成北南兩個不連接的部分。

 

前南斯拉夫的分裂,不僅讓曾經強大的巴爾幹之虎南斯拉夫變成了巴爾幹的幾隻小貓--分裂後的前南七國,而且也給我們這些旅行者帶來很大的不便。每次出入境,都大排長龍。


記得在薩格勒布取車以後,LG反複確認車行是否給了我們預定的過境綠卡,因為沒有這張卡,我們不能跨境駕駛。


短短的十公裏路程,我們經曆了出關(出克羅地亞),入關(進入波黑),再出關(出波黑),再入關(入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曾經打算在佩列沙茨半島(Pelješac)與大陸修建一座跨海大橋,繞開涅姆,這樣克羅地亞其它地區與杜布羅夫尼克的聯係就會順暢得多,不用每次都穿過波黑的領土了。這對於克羅地亞的交通運輸和旅行者來說都是利好。

 

但波黑堅決反對,因為如此這般,涅姆的地位就會大大降低,對已經非常落後的波黑經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由於與波黑存在政治爭議以及財政上的困難,大橋於2012年停工,克羅地亞民主聯盟領導下的政府支持該項目的建設,並於2017年下半年獲得歐盟基金而重啟。也許下次走這條線路,我們不需要再受出入境的折騰了。

離開涅姆,再次進入克羅地亞。藍色大海終於又一次出現在眼前。

但行不多久,前麵長龍似的車流又停了下來。

轉過一道彎,抬頭張望,天啊。這樣的地方,難怪大家都舍不

得開快。

一邊是層巒疊嶂中掩映著座座小屋。
另一邊是紅牆白瓦和蔚藍的大海交映成輝。
這段路程對LG的體力是一個考驗。他一邊要下車拍照,放飛無人機,另一方麵還要留意,如果車流開動,趕快收拾,一路小跑,趕上我們的車,然後再等候下一個車流停滯點。。。
中午時分,我們抵達小城馬卡斯卡(Makarska)。

馬卡斯卡位於比奧科夫山脈和亞德裏亞海之間的一個馬蹄型的海灣內。這裏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比較炎熱,冬天溫暖而濕潤,是克羅地亞最溫暖的城市之一,亞熱帶植被如棕櫚樹、龍舌蘭、仙人掌等植物環繞著這座美麗的小城,使它更加清新自然。

  

我們到的時候,街道上幾無行人。一棟棟鱗次櫛比的小樓,三角梅從一樓攀援到二樓。
我們一直走到海邊,才看到人流熙熙攘攘。
 
來之前,我們對馬卡斯卡一無所知,來此隻是為了中午歇腳。後來才知道,馬卡斯卡海濱(Makarska Riviera)北起古鎮Omis南端,南到小鎮Gradac,全長60多公裏,是克羅地亞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也擁有克國最迷人的沙灘。
我們在海濱餐廳落座。
海灘上到處都是人。亞得裏亞海濱有很多海灘,但是大多數海灘都是小石子,像這樣細膩的沙灘倒是少見,難怪吸引了這麽多遊人。
兒子眼饞如此美麗的沙灘,不願意離開。
沒有時間在這兒遊泳,曬太陽了,飛一次無人機吧。
告別馬卡斯卡,繼續向南。
馬卡斯卡海濱公路是克羅地亞最美的海岸風景之一,也是中達爾馬提亞地區最富盛名的懸崖海岸。
這條修建於1965年的海岸公路緊貼巍峨的比奧科夫山,像一條白練直入蔚藍的亞得裏亞海,在山與海夾雜中的蛇形公路上自駕,是感官與心靈在路上最美妙的體驗。
此處略去若幹字,麵對此情此景,任何文字都是多餘的。。。
 
我一直覺得旅遊和旅行是兩個不同的生活方式。雖然從字麵上來看,遊,總是帶著些悠悠的從容,它是慢的,而行,總難免有些匆匆,它是快的。但如果深究一下,旅遊,注重的是目的地;而旅行,關注的更多的是途中的過程。從這點來說,恰恰是前者快,後者慢。
雖然隻要上路,匆忙總是難免的。

但是當你不是那麽急切地趕往終點的時候,匆忙中會多那麽點從容。

生活中,我們匆忙多了,從容少了。想起瑜伽老師經常告誡我們的一句話:"Slow is smooth, and smooth is fast"
這段google地圖標定需時3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足足花了將近5個小時。
下午3時許,我們跨越大橋,抵達了終點--君臨之城:杜布羅夫尼克。


 
這段途中的無人機視頻,因為LG要不停地留意車流的變化,故此有些匆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