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最不能把握的就是天氣了。cottage主人似乎早就明了了我們的心情,在壁爐上放了一木塊,木塊上一行字:
A Bad day at the lake is better than a good day at work.
Exactly!
依依不舍地告別了cottage,沿著休倫湖一路向南。
行不多遠,我們來到了Sauble Beach. 地處休倫湖畔的Sauble Beach是世界上最長的淡水湖海灘之一。11公裏長的沙灘在加拿大排名第二,僅次於Wasaga Beach(14公裏長),它被譽為安省最好的淡水沙灘。
據說夏天的時候,這兒非常熱鬧。沙灘排球、立式單槳滑板,釣魚,遊泳。。。。湖畔還有很多餐廳和酒吧。隻是深秋的現在,沙灘上空無一人,隻有幾根木樁,孤零零地。
傍晚這兒的落日應該非常壯觀。
忽陰忽晴的天空,大雁高飛而過。。。
來到今天的第一個歇腳點: Kincardine
1848年,出生於蘇格蘭家庭的Allan Camerom,以及來自英格蘭的William Withers來到此處,成為Kincardine最早的居民。小鎮也由此傳承了濃濃的蘇格蘭風情。
坐在小鎮的咖啡館,昏黃的燈光下,端起一杯香濃的咖啡,慢慢品茗。咖啡館的招聘上自豪的寫著:
Naturally.... the way coffee should be...
一萬多居民的小鎮,鎮中心非常安靜。
這棟漂亮的建築是Kincardine的老郵局
建於1851年的衛理公會教堂
Kincardine碼頭。在這兒兒子和LG躍躍欲試,恨不得拿起魚竿立刻拋竿,但想著今天還有好幾百公裏的路途要趕,我堅決阻止了貪玩的父子倆。
很多人不知道Kincardine這個小鎮,更不知道這兒有著世界上第二大的核電站。
安省有三座核電站,分別在Pickering、Darlington及Kincardine。不知道這兒的居民會不會因此而緊張,都說加拿大核電站技術是全世界最好的,但如果真的出事,後果不堪設想。
離開Kincardine,沿著田野小路繼續前行。
這些年我們在安省周遊,去過很多以歐洲城市命名的小鎮。這兒有巴黎(Paris),倫敦(London),劍橋(Cambridge),甚至還有一個小鎮曾經叫柏林(Berlin),隻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為了避免和周圍英國後裔的居民產生衝突,不得不於1916年投票改名為現在的Kitchener。
我們眼前的這個小鎮,就有一個典型的德國名字--漢諾威(Hanover)
1849年 Abraham Buck 一家在這兒的Saugeen河上建立了一個農場和小酒館。後來陸陸續續的來自德國的移民在這個地方安下家來。1855年,當地建起第一個自治政府,開始這個地方叫 Buck's Crossing , 以後又叫著Adamstown,最後名字才定為現在的這個名字Hanover(漢諾威)。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早期的德國定居者大多來自於德國漢諾威地區,把新世界的第一個家起一個故鄉的名字,也算是對故土的某種思戀吧。
1905年這兒正式建立了行政鎮。現在鎮中心的小廣場還豎立著2005年慶祝建鎮100周年的紀念牌。
這些年,雖然跑了很多地方,但是可能是由於LG曾經在德國生活過的原因,我們全家對於德國,這個在歐洲算不上第一線旅遊熱點的國家,有著一種特別的情節。
我們曾經7次赴歐,走過西歐,中歐,南歐多國。但是這7次中·,我們有三次把德國放在我們的行程裏麵,我們一路走過波恩,科隆,法蘭克福,海德堡,慕尼黑,柏林,康斯坦茲,德累斯頓。。。當然更少不了二次回到LG曾經生活過2年的斯圖加特。
雖然父親的經曆沒法讓兒女感同身受,但是兒子,女兒似乎也比同齡人對德國這個遙遠的地方有更深的感情。當然這個感情對於他們來說,更多的是在美食方麵。雖然德國不是一個美食大國,但女兒一直對德國白腸念念不忘,而兒子也永遠忘不了博登湖畔的那家牛排館。
第一次去德國,父女倆在斯圖加特。那次是LG離開德國7年後第一次回去,當我們剛剛從HauptBahnhof火車站上來,站在國王大街上,某位同學當時就激動地老淚縱橫。
那一次為了陪LG懷戀往昔,我們在斯圖加特特意停留一晚。LG把我們的住處訂在一個啤酒館的樓上,方便下樓就可以喝到他朝思暮想的Krombach。
那時女兒才10歲,兒子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
第二次回德國,爺仨在波恩。
火車上的姐弟倆。
我和一雙兒女,走在斯圖加特國王街上。
這2次去斯圖加特,我們都會陪著LG回到他住過的位於Johannes straße的三層小樓,故地重遊。
LG永遠忘不掉的Johannes教堂。
第三次回德國,那時女兒已經大學畢業,走上職場,不再和我們同行。這次我們去的是德國北部。
我帶著兒子,在德國國會大廈。這是我第二次去柏林。
勃蘭登堡門前搞怪的兒子。。
經過100多年的變遷,在安省漢諾威這個小鎮上已經看不到多少德國的痕跡了,不知道的路人,大概也就把它當著是一個普通的安省小鎮。但是,我想,這兒的很多居民的家裏,在他們保存的影集裏麵,一定還有那麽幾張發黃的照片,那上麵是他們的祖輩,曾祖輩在故鄉德國的某個地方的某個小照相館拍的照片。
在小鎮街上閑逛的兒子。
這兒還有一個小小的音樂花園,這是我在安省別的小鎮不曾看到的。也許這算是德國文化的一個印痕吧。畢竟德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那麽多的古典音樂大師。
花園裏有一個小小的音樂台。我想,夏天的時候,這兒的露天音樂會演奏的是巴赫,貝多芬。。。還是舒曼,勃拉姆斯的作品?
漢諾威小鎮的圖書館。這大概是我在安省看過的最氣派的圖書館了。
這兒的居民是否像我在德國U-Bahn, S-Bahn上到處看到的手不釋卷的人們一樣,也特別喜歡讀書呢?
鍾樓
市政廳緊鄰圖書館
我們到的那天是長周末,整個小鎮隻有一家餐館營業,它號稱是小城最古老的飯館。
隻是這家的手藝實在不敢恭維。
離開漢諾威,行至本次出行的最後一站: Conestogo Lake Conservation Area.
這個保護區占地2300公頃,是安省著名的垂釣地。
密林深處,楓葉終於紅了。
在紅楓,藍水,綠草,白鷗的環繞中,2018年深秋的這次短途旅行,就這樣畫上了一個句點。
這篇遊記是我在美篇上寫的第60篇了。兩年多年,走走,聽聽,讀讀,寫寫,我很欣慰,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裏麵,我還能夠在某時某刻,安坐下來,靜靜地寫下曾經體驗過的某一段旅途,曾經感受到的某一段思緒。
人的記憶是很不可靠的。隨著我們逐漸老去,終有一天,我們會將曾經的過往大半遺忘,但不怕,我們還有文字。也許在那時的某一個黃昏,我們再翻開曾經寫下的東西,細細讀來---此生無憾。。。
寫到這兒,窗外下起了今冬第一場大雪。
擱筆之前,再回望一眼逐漸遠去的那個熱情四射的夏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