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7 西班牙之旅(三):風情萬種的塞維利亞

(2018-01-28 16:08:04) 下一個

離開梅裏達,繼續向南。天氣越來越暖和,陽光也越來越燦爛。我們終於進入了此次旅行的中心--安達盧西亞!

安達盧西亞(Andalusia),一個聽起來就非常浪漫的名字,被稱為"被上天親吻過的地方"。它是西班牙甚至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精華所在。

西班牙的這個地區,麵積8萬多平方公裏,安達盧西亞這個名字來源於阿拉伯語的Al-Andalus。在阿拉伯人統治的800年間,安達盧西亞迎來了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直到現在,這裏的文化依然遺存了許多阿拉伯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飲食習慣。

當基督教1492年從阿拉伯人手裏最後收複安達盧西亞後,這裏又續寫了另一種文明。

哥倫布在安達盧西亞海岸起錨,開始了美洲的發現之旅。從美洲掠奪歸來的船隊,為西班牙的港口運來了大批的黃金和白銀,然後又製成貨幣流向整個歐洲,西班牙並以此奠定了百年盛世的基石。

這兒有高山和大海,這兒有弗拉明戈和鬥牛。。。安達盧西亞,我們來了!

第一站:塞維利亞(Seville)。

在Airbnb上,我們預定了位於塞維利亞居民區的一套公寓:兩室一廳一廚一廁。之所以選擇這套公寓,是它在Airbnb上的名字吸引了我: Feel Seville like a local! 。 是啊,在路上奔波三天之後,來到塞維利亞,我就是想暫時忘卻遊客的身份,象當地人一樣過那麽幾天日子。

房間雖然不是很大,但是被主人裝飾的非常雅致

主人住在塞維利亞的城市的另一邊,她匆匆地過來,給我們介紹了房間各設施的使用,雖然對方一句英文也不會,但是借助手勢和我們能說的有限的幾句西語,彼此都理解了對方的意思。

主人非常用心,在桌上準備了英文和西班牙語的城市攻略,以當地人的眼光,介紹最值得去遊覽的地方,推薦最值得品嚐的食物。

兒子最高興的是,樓下一條街上全是Tapas小酒吧。

塞維利亞是安達盧西亞自治區的首府,但人口不過60來萬。Seville的拉丁詞根Ville的意思是小鎮,小村,所以我們似乎也可以把塞維利亞叫做塞村了。

來到塞維利亞的第一個夜晚,我們漫無目標地在市中心閑逛。

這是葡萄牙駐塞維利亞領事館。對於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我一直很有興趣。西班牙是葡萄牙的唯一鄰國,而葡萄牙也曾經在1580到1640之間被西班牙吞並。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語言,文化如此相近的國家為何沒有合並,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人民本身的向心力不夠吧,這也是為什麽幾百年過去了,西班牙都搞不定自己內部巴斯克和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

塞維利亞的地標之一:西班牙廣場。雖然我們隨後的白天也多次前往這兒,但是西班牙廣場的夜景,卻有著獨特的美麗。

旅行不是疲於奔命,這個夜晚,我們早早歇息。

塞維利亞的第一個早上,我們一覺睡到9點多,然後享用了LG給我們做好的早餐,來到王宮廣場。

塞維利亞王宮入口--著名的獅子門。

塞維利亞王宮(Alcázares Reales de Sevilla),是我們一路走來遇到的又一座名字裏帶有阿爾卡薩的皇宮。阿爾卡薩(Alcázar)來源於阿拉伯語 ?????, al-qasr,意為宮殿,於是西班牙所有叫阿爾卡薩的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阿拉伯的印記。塞維利亞王宮也是如此。它是歐洲最古老的皇家宮殿。王宮始建於1181年,持續營建時間長達500多年。曾先後作為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宮,所以這個地方呈現出不同文化風格混雜的麵貌。

獅子門內是一座植被茂密的花園——獅子庭院(Patio del León)。雖然現在這兒寧靜而幽美,但17世紀時這裏曾是宗教審判的行刑場,臭名昭著的火刑柱就曾經立在這裏。

王宮裏到處都是果實累累的橘樹(豈止王宮,塞維利亞街道旁到處都是這樣的橘樹),隻是千萬別被它的外表迷惑,其實這些橘子的味道又酸又澀,當地人隻用來做橘子果醬。

狩獵園(Patio de la Montería),庭院的中央就是卡斯蒂利亞王室近200年中的居所穆德哈爾宮(Palacio mudéjar)了。

穿過這個庭院,就是佩德羅宮(Palacio de Don Pedro)。 現在這裏依然是西班牙王室成員的住所,當他們來塞維利亞時便居住在此。

穆德哈爾宮的西側,是16世紀伊莎貝拉一世興建的貿易樓Casa de Contratación,當時是西班牙貿易政策的製訂場所和貿易糾紛的調解地——其實說白了,就是各路探險船長和在背後支持他們的出資貴族分贓的地方。

樓中的哥特宮(Palacio gótico)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油畫,反映的是從阿拉伯人手中最後奪取塞維利亞的卡斯蒂亞的費爾南多三世臨終的情景。他身穿白袍,癱跪在地上,牧師在為他做最後的禱告。畫麵凝重肅穆,讓參觀者唏噓不已。

1671年,費爾南多三世被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世封為聖徒,稱作“聖費爾南多”。

記得當初讀這段西班牙曆史的時候,我頗覺困惑。西班牙王朝有太多的叫費爾南多的國王了。這個在1236年收複科爾多瓦,1248年攻克塞維利亞的費爾南多號稱三世,但是200多年後,和卡斯蒂亞的伊莎貝拉結婚的費爾南多卻總被人稱為二世,難道西班牙王朝排行是逆行的嗎?帶著這個問題,我繼續讀史,最後總算搞清了,那第二個費爾南多之所以稱二世,是因為在他原來的小國阿拉貢,前麵已經有了一個費爾南多一世國王(1380年-1416年),於是他是二世,但是這個二世得加上一個定語,--加上阿拉貢的費爾南多二世。但是因為他和伊莎貝拉的婚姻直接導致阿拉貢和卡斯蒂亞的合並,於是按照卡斯蒂亞的排行,他就變成了費爾南多五世了(因為卡斯蒂亞在1295-1312還有一個費爾南多四世)。

佩德羅宮內的庭院: 石膏庭院(Patio del Yeso)。這一部分的建築是整個伊比利亞從12世紀阿爾摩哈德王朝鼎盛時期保留至今的為數不多的建築之一,雖然牆麵已經斑駁破敗,但能夠曆經千年的戰爭與災害而幸存下來,殊為不易。

塞維利亞王宮之所以屬於穆德哈爾式,而不是純正的伊斯蘭風格,主要區別就在於後來的天主教統治者在先前的伊斯蘭的花紋中間加入了自己的紋章,而這在伊斯蘭教義中是被絕對禁止的。

美的讓人瞠目結舌的少女中庭(Patio de las Donchellas),居於佩德羅宮殿的中心,原來是王宮的朝政中心,分上下兩層,四周環繞著典雅大方的拱門,並裝飾有精美的雕刻及瓦片。一樓的多層式拱門與精致的鑽石狀灰泥壁雕是格拉納達工匠的傑作,壁緣上鑲嵌著阿拉伯花紋的多彩瓷磚,十分精美。

據說當時的卡斯蒂爾王國的天主教國王佩德羅一世,與格拉納達的穆斯林國王是一對好朋友。倆人互派互借各自的工匠修繕宮廷,所以看完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後,再看佩德羅一世宮,仿佛看到一對親兄弟。

一步一景。

一個大量借鑒了伊斯蘭風格的天主教王宮已然如此漂亮,我心裏立刻對將要前往的格拉納達的原汁原味阿拉伯風格的阿爾汗布拉宮,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想象。

使節廳(Salón de Embajadores)是佩德羅一世接見外賓與辦公的地方,大廳裏的哈利法式拱門取自十一世紀最初的穆斯林堡壘建築風格。天花板的木雕讓人在抬頭的一瞬間就會被它的絢麗所征服。

15世紀締造的屋頂上鑲嵌著代表浩瀚宇宙的金黃圖案,絕對對稱的幾何圖形結構極盡複雜,細看之下讓人目眩神迷。

此前在歐洲看過不少皇(王)宮。無論是巴黎的凡爾賽宮,還是維也納的霍夫堡,或者是德累斯頓的茲溫格,倫敦附近的溫莎堡。。。這些宮殿美則美矣,但都是靠了大量名畫,家具,瓷器的裝飾,塞維利亞王宮,一個空蕩蕩的建築,居然如此地美輪美奐,就好像一個不施粉黛的美女,她顯現的是最自然,最純淨的美。

王宮花園。

在王宮裏麵一路看過去,等我們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時分了。

坐上塞維利亞特有的馬車,一邊在正午的陽光下歇息片刻,一邊看看這座美麗的城市吧。

午飯自然少不了最愛的Tapas.

酒足飯飽,我們再次回到王宮廣場,毗鄰王宮的就是塞維利亞大教堂。

大教堂原址是塞維利亞大清真寺,15世紀清真寺被拆毀,在原址上建造了這座大教堂,但現在還能看出當初的清真寺殘留的圓屋頂。它是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 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齊名的世界三大教堂之一。整個建築屬於西班牙哥特藝術鼎盛時期的風格,同時也夾雜著伊斯蘭建築藝術的風格。

正南麵的王子門建於十九世紀末期,王子門前麵有一座著名的塞維利亞勝利女神青銅雕塑的複製品。塞維利亞勝利女神銅像原件立於希拉爾達塔的尖頂上,鑄於十六世紀。

主禮拜堂的祭壇屏風是教堂的鎮寶之物,它由數位手藝傑出的石匠共花費了80年來完成此一作品,據說這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祭壇裝飾屏。屏風做工精細,給人以金碧輝煌之感,上麵所雕刻的聖經人物像多達600人以上。

唱詩班座椅是從1470年到1520年前後五十年才完成的。一共有117把座椅。

哥倫布墓是一座巨大的銅雕,描繪的是四位英俊的武士抬著哥倫布的棺槨。這四位武士分別代表當時西班牙最重要的四個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納瓦拉、阿拉貢的國王。可見哥倫布在西班牙人心目中的地位。

1506年5月20日,哥倫布死於西班牙北部城市Valladolid。他希望能埋在他發現的美洲,但是當時美洲沒有有足夠地位的教堂,所以他就先暫時埋在當地,然後又埋葬在塞維利亞的隱修會修道院。1537年,哥倫布弟弟的遺孀把哥倫布的遺骸送到了加勒比島國多米尼加的聖多明各大教堂。1795年,法西戰爭。當西班牙人從伊斯帕尼奧拉島撤退時,決定不能讓哥倫布的遺骸落到當時的敵人——法國人的手中,於是便把被認為是哥倫布的遺骸送往了古巴的哈瓦那;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時,古巴又從西班牙手裏失去,所以哥倫布的遺骸又送回了塞維利亞。正式埋葬在這個堂皇的塞維利亞主教堂。但是到這兒事情還沒有完,1877年當工人在多米尼加聖多明各大教堂施工時,發掘出一個鉛質箱子。箱子的表麵刻有“傑出和尊貴的男人——克裏斯多弗·哥倫布”。多米尼加人稱,這才是哥倫布的真正遺骸,而西班牙人1795年帶走的是另外一個人的遺骸。100多年來,西班牙和多米尼加都聲稱他們的墳墓埋著真正的哥倫布.

2003年西班牙開棺取得了一些樣本,和哥倫布弟弟的遺體,哥倫布兒子棺材裏的遺體,哥倫布私生子的遺體,以及哥倫布家族現在的傳人進行比對,但“疑似”哥倫布和他弟弟的遺骨,由於被遷葬多次,DNA嚴重汙染,而且年代久遠,在檢測屏幕上顯示的圖像,混亂一團,模糊難辨。為了徹底弄清真相,西班牙方麵希望多米尼加也打開存在那兒的鉛棺,對那具號稱是哥倫布的遺骸進行DNA測試。但多米尼加教士會反對開棺打擾哥倫布的安寧。

我覺得哥倫布的遺骸到底在什麽地方,其實已經不是那麽重要了。作為一個意大利人,哥倫布死後數百年還能得到西班牙人和他所發現的新大陸多米尼加人民的如此懷念,我想他應該無憾了。

塞維利亞大教堂一共有138組彩繪玻璃窗,創作年代從十五世紀一直到近代。

紅衣主教唐璜·塞萬提斯墓。不知道這個塞萬提斯和寫堂 吉訶德的那位有沒有親戚關係。

聖器室中央是一座重475公斤的銀質聖體龕。它是在十六世紀八十年代由當年著名的銀器製作家族製作的。

抬頭仰望,頓覺自身的渺小。

銀壇(Silver altar)

走出大教堂,迎麵就是高高的希拉爾達塔(Giralda Tower).。此塔是由伊斯蘭教徒阿莫阿德家族於12世紀末主持修建,具有濃鬱的伊斯蘭風格,塔頂28個大鍾至今仍能用優美的音色為塞維利亞居民報時。塔內沒有樓梯,而是環形坡道,以便相關人員騎馬到塔頂.但是步行上去,還是挺累的。好在一路走來,兒子已經習慣逢塔必登了。

登上70米高的觀景台是眺望塞維利亞城市美景的好地方.

從希達爾塔下來,天色尚早。在安達盧西亞的和煦陽光下漫步。

在古意岸然的塞維利亞,居然可以看到如此標新立異的裝置,它的名稱是都市陽傘(metropol parasol)--由德國建築師於爾根·邁耶-赫爾曼設計,2011年4月建成。它有150米乘70米,高約26米,號稱世界最大的木建築

聖特爾莫宮 (Palacio de San Telmo),現在是安達盧西亞自治區政府所在地。 聖特爾莫宮是塞維利亞巴洛克建築的最佳代表,整體呈現矩形,由中央院落、四個塔樓、小禮拜堂和花園組成。聖特爾莫宮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門,於1734年完成,被雕刻精美的石灰岩柱裝飾,兩個小陽台上的雕塑分別代表藝術和科學。大門的頂部矗立有聖特爾莫(Saint Telmo)的雕像。

我們在街上一直晃到晚上7點,隻是因為今晚還有一個重頭戲。我們要看一場弗拉明戈表演。

出發之前一個月,LG就早早定下了這場演出。

Casa de la Guitarra,據說是塞維利亞最好的弗拉明戈舞吧。

攻略上有些人說,這個地方最好的位子是第二排,於是LG定票的時候特意注明希望訂第二排。那天我們去取票的時候,舞吧的西班牙美女給我們安排的位子居然在舞台上。就在表演場地的側麵。她看到我們在猶豫,就說,我們是根據訂票的先後來安排座位的,因為你們訂的最早,所以相信我,你們的位子是全場最好的。確實如此,弗拉明戈的表演和我們真的是近在咫尺。

看過弗拉明戈舞,你才算真正到過西班牙。

弗拉明戈舞實際上不是西班牙人所創,而是來源於住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Andalucia)的吉普賽人,西班牙當地人也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流浪的吉普賽民族不論到何處,都受到當地人的輕蔑與鄙視,生活艱苦,遠從印度、北非、歐洲一路流浪到西班牙,十五世紀時有一些吉普賽人定居在安達魯西亞。

自小能歌善舞的吉普賽人,將艱難生活的憂傷情緒抒發在自創的歌舞當中,這就是弗拉明戈舞的由來,這種傳統藝術一代傳一代,帶來的不是歡樂的氣氛,而是悲傷情緒的宣泄。

弗拉明戈表演場地很簡單。那天晚上表演的就三個人。一個年輕帥哥彈吉他,一個老者唱歌,還有一個中年婦人跳舞。

雖然以前我就聽說弗拉明戈舞節奏非常明快,但是身臨其境之下,感覺大出我意料。我沒有想到那個低吟的吉他聲是如此的哀怨,我沒有想到那個老者的歌聲是那麽悲愴,更沒有想到那個舞者的舞姿是如此的激越,奔放。我在想,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才讓吉普賽人如此的悲涼,傷感??!!

雖然我們聽不懂歌詞,但是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徹底沉浸在歌聲,吉他聲和舞蹈的節奏裏麵。

表演結束,LG說他的右腿居然抽筋了,因為整個一個小時,他那條腿都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在抖動。

踏著夜色,我們回家的路上途經這個極具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慈善醫院(Hospital de la Caridad)。這個醫院的創辦人是17世紀的傳奇人物Miguel de Manara, 據說他曾經是花花公子,在想象中親身體驗自己的葬禮後突然醒悟,改變了生活方式,要救助那些因疾病和饑餓的人因而建立了這個慈善醫院。因為醫院裏的教堂是他主持設計的,裏麵有一係列以死亡和救贖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可惜天色已晚,醫院已經不對外開放。

在塞維利亞的第二個早晨,依然豔陽高照。我們第一次品嚐了西班牙油條(Churro),從此它成為我在西班牙每天早餐的最愛。 它和我們從小吃的中國油條簡直是一個味道,隻是那時候我們用豆漿就油條,而在西班牙,配油條的卻是一杯濃鬱的巧克力。

擁有一萬兩千多個座位的塞維利亞的鬥牛場被稱為是西班牙最重要,最傳統的鬥牛場,而且每年這裏仍然舉辦鬥牛活動。參觀包括 鬥牛場、畫廳、鬥牛博物館等,每年四月到九月在這裏都會不定期舉辦鬥牛比 賽。我們去的時候不是鬥牛季節,於是隻能參觀一下了。

鬥牛場對麵有一座名為卡門的雕塑,是根據小說卡門中的經典形象創作。根據梅裏美的作品,卡門就是在這個鬥牛場被何塞殺害的。

鬥牛場裏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介紹鬥牛場幾百年的曆史。

塞維利亞鬥牛場,是西班牙曆史最悠久的鬥牛場之一(僅次於龍達鬥牛場),環形的鬥牛場,在訂票的時候可以選座位的位置,Sombra是沒太陽的那邊,頂上可以遮陽,Sol就在Sombra對麵,陽光普照,Sol Y Sombra就是側邊。鬥牛,基本上都是在Sombra一邊鬥,想看的更仔細的,就要多花點錢選擇Sombra這邊了

鬥牛場外圍的走廊上,掛著幾百年來被刺死的著名公牛的頭。

現在的鬥牛場異常寂靜。但是在鬥牛季節,這兒卻是人聲鼎沸。我們參加了鬥牛場提供的為時四十分鍾的英文導覽。

根據導遊介紹,鬥牛開始的時候,先是由兩個騎士,騎著馬出場,兩匹馬徑直向著主席就座的看台奔去,請求賜予牛欄的鑰匙。這一切的安靜和肅穆,都是暴風雨般熱烈而又殘酷的鬥牛前奏。

然後,鬥牛士出場,一名鬥牛士通常配有三個花鏢手,兩個長矛手,以及一把長矛、六支花標、四把不同的利劍和一把匕首,鬥牛士的服飾,還保持著16世紀的傳統,金色的飾邊,在陽光之下,熠熠生輝。

再然後,公牛出場,這些公牛是專門經過訓練的,體重都在四百到五百公斤之間,最開始麵對公牛挑釁的,是鬥牛士的助手,他們的鬥篷,和鬥牛士是不同的,紅色鬥篷是鬥牛士的專利,而鬥牛士的助手拿的鬥篷,大紅色的一麵被粉紅色所取代..

在助手挑逗公牛以後,鬥牛士出場。在無數次驚險之後,鬥牛士最後刺死公牛。碧血黃沙,以死相博,鬥牛真的是一場玩命的運動。我不知道,如果真的去觀看一場鬥牛,我能否忍心看到悲慘的結尾。。。

這是鬥牛場的國王專座,它隻在國王駕臨的時候才開放。

離開鬥牛場,我們沿著瓜達爾基維爾河(Guadalquivir),一路走去。

進入西班牙這幾天來,給我的一個印象是西班牙崇山峻嶺,巍峨險峻,但是河流很少,即使看到一座座羅馬橋,但是橋下多半是幹涸的。瓜達爾基維爾河大概是唯一一條我們看到的可以稱為大河而不是小溪的河。

黃金塔(Torre del Oro)就在河邊,它是塞維利亞輝煌的航海史的見證,這裏曾經是那些滿載著黃金白銀從美洲回來的船隻的終點。塔身為等邊12麵體,每個麵代表一個方位。

瑪麗亞路易莎公園(Parque de María Luisa)。它的大部分用地原為聖特爾莫宮的花園。1893年由公爵夫人捐贈給塞維利亞市作為公園。從1911年開始,讓-克洛德•尼古拉•弗萊斯蒂埃重新設計成目前的形狀。1914年, 建築師阿尼巴爾•岡薩雷斯開始為1929年伊比利亞-美洲博覽會興建工程,博覽會部分在此公園內舉行。

兒子說,媽媽,我扮鬥牛士,你扮吉普賽女郎吧。

瑪利亞路易莎公園內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廣場。

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ña)是塞維利亞的標誌性建築,摩爾複興建築的縮影,1929年拉美博覽會的場地之一。廣場由建築師Aníbal González設計建造,是一個直徑為200米由三座建築物所形成的半圓形廣場。

在兒子的堅持下,我們在廣場的小河裏蕩起雙槳。

廣場的牆壁上有許多壁龕,每個代表了西班牙的不同省份。

離開西班牙廣場,我們來到塞維利亞大學。塞維利亞大學擁有悠久的曆史,是西班牙排名第三的大學。而大學 的法學係、科學係還有文學係所在的建築是1950年時由歐洲第一座香煙廠改建而成的, 《卡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主人公卡門就是一名煙廠女工)。

在塞大的圍牆上,還能看到昔日煙廠的標誌。

塞大的教學樓。

在塞大校園門口的小酒館,我們終於吃到了西班牙海鮮飯。

西班牙海鮮飯(Paella),西餐三大名菜之一,與法國蝸牛、意大利麵齊名。它起源於西班牙魚米之都——瓦倫西亞,是以西班牙產艮米為原料的一種飯類食品。實際上是深度通常不超過五公分的平底淺口大圓雙耳鍋

記得2014年我們去巴塞羅納的時候,曾經在市中心蘭布拉大道的一間餐館吃過,當時給我的感覺不是很好。一直覺得西班牙海鮮飯就兩大特點:

一:很硬。好像是我們的夾生

二:很鹹,簡直是打死賣鹽的了。

於是從那個以後,我們對於西班牙海鮮飯都繞著走,倒是非常鍾情於葡萄牙海鮮飯(其實是海鮮稀飯)。

品嚐過塞維利亞的海鮮飯以後,我開始喜歡上了它。也許上次在巴塞羅納我們吃的是做的比較糟糕的海鮮飯吧。真正的海鮮飯的飯粒確實比較硬,但是它不是夾生飯的那種硬,而是讓你在咀嚼之間,感受到一絲米香。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那種黑乎乎的墨魚汁海鮮飯。

塞維利亞聖十字區(Jewish quarter),緊鄰塞維利亞王宮,是塞維利亞的老城區。這裏也被叫做舊猶太區,因為在十三世紀費爾南多三世攻下塞維利亞後,就將猶太人聚集於此,形成伊比利亞半島僅次於托萊多的第二大猶太人聚居區。1483年西班牙發生大規模驅逐猶太人行動,1492年天主教雙王更是頒布了阿爾罕布拉詔書,命令所有西班牙的猶太教徒和穆斯林如果不改信天主教,就要在四個月內離開西班牙,並且不允許攜帶財產出境。從此西班牙猶太人連同這個街區一起走向了衰落。19世紀初人們開始重建和複興這個街區。

以前,聰明的猶太人為保護自己在夏季免受熾熱陽光的暴曬和加強空氣流動,將這裏的街道修建得十分狹窄,給人一種置身迷宮的感覺。我們走過的街道有些地方還不足兩米寬,抬頭隻有一線藍天。

薩爾瓦多教堂就坐落在聖十字區,它在塞維利亞是規模僅次於主教座堂的第二大教堂。這個地方在9世紀時曾建有一座清真寺,1248年費爾南多三世征服塞維利亞後一度保留下來作為當地穆斯林使用,直到1340年才改歸薩爾瓦多天主教區,但1671年建築出現嚴重損毀。1674年建築師Esteban García設計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

主祭壇的裝飾令人炫目。如果你仔細端詳,會發現最上方是聖父踩著天使從天而降,中間是基督站在貝殼一樣的金色圓拱下張開雙臂,下方是聖母和門徒跪在地上仰視聖父和聖子。

主祭壇上方,天花板遊畫的色調與祭壇裝飾和兩邊的柱子十分協調,畫麵裏無數天使在空中飛翔,中心是代表聖靈的鴿子,畫裏的聖靈與祭壇裝飾上的聖父和聖子正好形成聖三位一體。

教堂內部為三殿式結構,寬敞明亮。一路過來看慣了哥特式的陰森肅穆,這種巴洛克式的明亮絢麗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混合式的羅馬柱還是高高的圓形穹頂,都給我一種置身意大利的感覺。

教堂外麵的小廣場上,兩個賣藝的帥哥彈著悠揚的西班牙吉他,讓我聽得如癡如醉。

在塞維利亞的最後半天,我們不經意闖入一個美麗的所在,這個在大多數攻略裏麵都不曾提及的地方--比拉多官邸。

比拉多官邸(Casa de Pilatos),是梅迪納塞利公爵的府邸。這座建築混合了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和西班牙穆德哈爾風格

因為這個地方離開塞維利亞的幾個遊覽區都有不近的距離,所以遊人極少。

這是迄今為止我在歐洲看到的最美麗的非皇家庭院,直到我們後來去了科爾多瓦。。。

花園的一麵山牆上,掛著多年的藤蘿,引來小鳥,雀鳴聲此起彼伏。

極盡奢華的用瓷磚鋪就的回廊。

告別了,美麗的塞維利亞,再回首,暗夜中的西班牙廣場。雖然有些不舍,有些感傷,但我知道,一旦踏上旅程,腳步即使放慢,依然要邁向前方。。。

等著下一次吧,我的塞維利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