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7 西班牙之旅(一): Hola Espa?a!

(2018-01-28 16:04:51) 下一個

很多人經常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對我來說,旅行從來就不是說走就走這麽簡單。行前的計劃製定,知識儲備,路線安排,從對目的地的茫然無知到慢慢熟悉起來,那種對於旅途的期望;旅行結束之後的照片整理,總結,曾經的那些日日夜夜的回味。相比之下,真的上路了,我心裏反而有那麽些許失落。因為從邁開腳步的那一刻,此次旅行,已經開始倒計時了。

 

雖然3年前我們已經去過西班牙的巴塞羅納和馬略卡島,但那次隻是蜻蜓點水地匆匆而過,這次西班牙之行,前後共計18天,曆經20個大城小鎮,自駕2000餘公裏,回首來時路,點滴在心頭。

知道我們在準備西班牙之行,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們已經去了歐洲那麽多國家,一個小小的西班牙,還有什麽特別的?其實,西班牙是歐洲的第三大國家,麵積5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四千多萬,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和法國。根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全球共有5億多人使用西班牙語,使用人數僅次於漢語和英語。歐洲有這樣一個說法: 戀愛的時候說法語,歌唱的時候說意大利語,讚美上帝的時候說西班牙語。
雖然在很多老歐洲人的眼裏,比利牛斯山以南的西班牙不能算歐洲了,但是西班牙卻是歐洲所有國家裏麵,曆史最悠久,文化風貌最多樣的地方。

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人開始進入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218年,羅馬人開始大舉入侵這個地方。公元前19年,羅馬人徹底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為西班牙帶來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製和基督教信仰。我們這條路線,從塞哥維亞到梅裏達,處處可以看到昔日羅馬人的痕跡。

西羅馬解體以後,從公元五世紀開始,西班牙人又被西哥特人統治了300年。隻是因為西哥特人來自昔日的蠻族,在文化上大量照抄古羅馬,於是今日的伊比利亞半島,已經很難看到他們留下的東西了。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入侵這個地方,當時伊比利亞半島的各天主教小國節節敗退,被穆斯林趕到了比利牛斯山以北,從此伊斯蘭教在西班牙開始了將近800年的統治。從塞維利亞開始的安達盧西亞,處處可見伊斯蘭教文化昔日的輝煌。

天主教徒經過幾百年的不懈奮鬥,1492年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個堡壘格拉納達被攻破,西班牙從此實現了統一。托萊多,馬德裏,更多地體現的是天主教這個階段的曆史和文化。

上圖(來自網絡)就是格拉納達的最後一位君主在城池被攻破以後向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投降的情景。

現在回首這次2000公裏的旅程,一路走來,倒是暗合了西班牙的曆史發展的某種脈絡。

2017年12月15日我們乘坐加航,抵達馬德裏機場。在Europcar取車,Hola Espana! 我們終於又來了!

西班牙高速狀況非常好。一年前在葡萄牙自駕的時候,那兒的高速大多收費,但在西班牙,除了AP開頭的需要收費,其它的高速通通免費。高速公路一般限速120公裏/小時,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超過那個速度。我不停地提醒LG注意控製速度,但是在車流的帶動下,經常一不留神,我們也過了120

第一站:塞哥維亞(Segovia). 黃昏時分,我們抵達。

塞哥維亞城是羅馬帝國在西班牙建造的首批城鎮之一。西羅馬崩潰以後,又經過一段阿拉伯人的統治時期,阿方索六世國王於1088年重新控製了塞哥維亞。13-15世紀期間,卡斯蒂利亞幾代國王都定都塞哥維亞。伊莎貝拉女王於1474年曾在此登基。

塞哥維亞有四寶:烤乳豬,大渡槽,大教堂和城堡。自然當天晚上,我們首先品嚐它的第一寶: 烤乳豬。

據說要在塞哥維亞吃到最正宗的烤乳豬,就一定要去當地最著名的百年老字號餐廳Meson de Candido。這兒的烤豬不僅口味好,而且老板為了表示出乳豬的酥脆,切乳豬不用刀,而隻用盤子,切完乳豬,立刻把盤子摔碎。

也許那天晚上我們去的太早,於是小半個乳豬就這麽切好端上來了,很遺憾,沒有看到老板的表演。兒子說,想到要吃這麽小的Baby Pig,就有些難過,但是這個烤乳豬確實太好吃了。

夜幕降臨,走出餐館。

次日清晨,我們早早醒來。我們住的酒店就在塞哥維亞的老城區中心。出門就是Santo and Pastor Church,一座建於公元12世紀的小教堂。

走不多遠,就是塞哥維亞的第二寶: 羅馬大渡槽。

塞哥維亞古羅馬大渡槽,是公元1世紀左右古羅馬人在這修建的,長728米,最高處有28米,相當於現在的10層樓高。它是工程學上的一項宏偉工程,至今保存完好。全工程用2.04萬塊石塊建造而成,沒有用水泥,也沒有用其他膠泥粘合而成。千年過後,依然非常堅固。

大渡槽用土黃色花崗岩幹砌 (不用灰漿) 而成,氣勢非凡。最初羅馬人建造的目的,是將18公裏外的弗利奧河水引入城內飲用。為此,古羅馬工程師開通了平均坡度為1%的運河。按他們的方式,唯一的天然障礙就是如何跨越克拉莫爾河。為了跨過這一天塹,到達城市坐落的堅固岩層,他們不得不采用大塊的磚石,分四部分建成。輸水道是由被128根柱子支撐著的雙層拱洞構成。

站在大渡槽下麵,想著兩千年過去了,不知道多少人來來往往,從世界一閃而過,也許平淡一生,也許輝煌無比,他們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這個大渡槽總是這麽沉默地矗立於此。最後,都走了,剩下的還是這個沉默的大渡槽。

沿著大渡槽旁邊的calle real大街邊走邊逛。塞哥維亞老城區並不大,但是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踏在它悠久的曆史上。

集市廣場(Plaza del Azoguejo)附近的鑽石尖之家(Casa de los Picos),因其立麵上的617顆鑽石尖裝飾圖案而得名。現在是藝術學院

 

聖馬丁廣場(Plaza San Martín)。

聖埃斯特本教堂(Iglesia de San Esteban)是塞哥維亞最美麗的羅馬式教堂,高53米的塔建於十三世紀,素有「高塔女王」的美稱。

Cascales Palace: 摩爾人遺留下來的一座伯爵夫人的府邸,建於15世紀。有摩爾式的庭院,也有哥特式的窗戶,可惜我們去的那天不開放,隻能在外麵欣賞一下牆壁上典型的阿拉伯雕飾了。

塞哥維亞第三寶:塞哥維亞大教堂。因為外表雍容華麗,有著"大教堂中的貴婦"的美譽, 它是西班牙修建的最後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其鍾樓高88米,是西班牙最高的鍾樓。西班牙曆史上最偉大的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卡斯提爾的女王,就是在這裏加冕登上王位的。

大教堂縱深105米,鍾樓高88米,中央祭壇的屏風上有身穿銀衣的聖母像。翼廊長70米,另有環廊及7個多邊形的禮拜堂。

韋拉克魯斯教堂(Iglesia de Vera Cruz):有12個麵的韋拉克魯斯教堂是塞哥維亞最有特色的教堂,也是歐洲此類教堂中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這間教堂由13世紀的聖殿騎士團所建,仿自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圓形正堂中有一兩層內飾,據說聖殿騎士團的一些神秘儀式就是在這裏進行。

看了不少攻略,都異口同聲地說這個騎士團是聖殿騎士團,雖然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還是要抄的踏實一些才好。西歐中古時期,共有三大騎士團,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但根據這個教堂牆壁上的八角十字標誌,這應該不是聖殿騎士團,而是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 

教堂本身已經有些殘破了,但教堂所在地的視野非常好,在此可以遠眺城堡。

塞哥維亞第四寶: 阿爾卡薩城堡(Alcázar de Segovia). 在後來的路途中,我們走過的西班牙的很多地方,都有阿爾卡薩城堡。其實在阿拉伯文字裏麵,阿爾卡薩就是宮殿的意思,於是阿爾卡薩城堡的意思就是那些帶有宮殿性質的城堡。在所有這些阿爾卡薩城堡裏麵,名氣最大的可能就是塞哥維亞的這個了。

阿爾卡薩城堡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一世紀,中世紀晚期這裏曾經是卡斯蒂利亞王室最喜歡的居住地,也是他們控製整個卡斯蒂利亞地區的戰略要塞。城堡成為現在的模樣應該是十五、十六世紀由恩裏克四世和腓力二世先後改造的。城堡的塔樓上修築了十二座牆角塔,還用能在陽光下反射出金屬般光澤的藍灰色岩板覆蓋成陡峭的屋頂,使這座城堡變成了中歐風格。正是這種變化在幾百年後才被迪斯尼公司選作為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城堡的內部也在那段時間重新裝飾,從一個防禦工事變成了真正的宮殿。這座城堡的建設經曆了從羅馬式到哥特式到文藝複興風格的變化,還融合了濃重的穆德哈爾風格。遺憾的是原來的城堡毀於十八世紀的一場災難性的大火。重建工作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完成。

經過這座吊橋,我們進入城堡。

城堡內的庭院。

禦座廳(Throne Room); 正麵中央放著兩張國王寶座,上麵華蓋上繡著《Tanto Monta》(因為廳內不讓拍照,匆忙之下沒有拍出那行字,可惜)。

1469年當時卡斯提亞的公主伊莎貝拉和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結婚,其後兩人分別繼承了各自國家的王位。於是兩個國家自然地合並了,但是有意思的是,雖然合並,但是各自國家還保有各自的議會,而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也同時作為國王和女王,分享權利。這可能也是世界曆史上罕見的一個國家國王和女王並存的現象。前文的Tanto Monta的意思就是雙王共治,君權平分。這是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對那段政治婚姻的意涵的宣示,也是對兩個人民的一個承諾。

這個禦座廳,也是當初伊莎貝拉第一次接見哥倫布的地方。為了資助哥倫布,伊莎貝拉把自己的首飾賣了,這才有了哥倫布後來的發現新大陸,自然由此給西班牙帶來的巨大財富,也讓這個國家先於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禦座廳的八角形天花板是典型的穆德哈爾風格,原來在1456年用石膏雕刻的天花板毀壞在十八世紀的那場大火了,現在的是十九世紀按原樣重新修複的。

阿爾卡薩城堡的一個重要看點是精致的彩繪玻璃窗。

綬帶廳名稱的來源是因為整個大廳牆頂的帶狀裝飾,這條精美的穆德哈爾式石膏雕刻的帶狀裝飾中間是精雕細琢的圖案,上下都有題詞。上麵是拉丁文的基督教祈禱詞,下麵則講述了這座大廳的修築過程

大廳西牆上的巨型壁畫描繪了塞哥維亞廣場上宣布天主教女王伊莎貝拉就任卡斯蒂利亞女王的場景。就是這位女王與阿拉貢的費爾南多國王聯姻使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合並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西班牙。

這座城堡裏最大的廳也是最重要的廳叫君主廳。根據腓力二世的要求,君主廳的牆頂帶飾用曆代君主的全身像來裝飾,雕刻極其細膩、工藝極其精湛。這條牆頂帶飾上排列了全部這一地區從奧地利王朝、卡斯蒂利亞王國和萊昂王國的所有君主的雕像。

鬆塔廳,因穆德哈爾式天花板上的裝飾像一個個鬆塔而得名。上麵的牆頂帶飾也是穆德哈爾式的,下麵有一排題詞。

君主廳的正麵是四個巨大的落地窗,從這裏可以看到開闊的埃雷斯馬河穀地帶風光.

國王臥室。這是整座城堡裏保持哥特式風格最濃鬱的房間,四周全部用描繪宮廷生活的掛毯裝飾。這張哥特式的胡桃木床是阿爾卡薩城堡裏最重要的家具,上麵裝飾織金錦冠帳幔。

離開塞哥維亞,下一站: 阿維拉。

阿維拉(Avila), 海拔1116米,是西班牙海拔最高的城市。由八個城門與 88 座塔樓所構築成的石牆所圍繞,是保存最好的西班牙中世紀建築之一。

曆史上阿維拉由伊比利亞人所建,之後由羅馬人與基督徒統治,後則有三百年的時間處於基督徒與回教徒征戰的前線而不斷易手,直到1085 年,阿方索六世攻下托萊多後才穩定下來,阿方索六世之後便在此修建圍牆以抵禦回教徒的入侵。這兒也是天主教聖人特瑞莎 (Santa Teresa) 出生的地方,因此被稱為聖徒與石頭之城。

可惜的是,我們到達阿維拉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以後。對於懶惰的西班牙人來說,下午2點到4點是他們的午休時間。這個時間裏麵,很多景點都是關閉的。於是,沒有辦法,我們隻能在小城裏隨便逛逛了。

阿維拉大教堂(Cathedral of Avila):西班牙第一座哥特式教堂。

聖文森特教堂(San Vicente de Ávila),位於阿維拉古城牆以外,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羅馬是教堂,教堂有一個很長的拱廊,這是它的標誌,聖文森特出名,不僅應為它建築的特色,同時還因為這裏埋葬著殉道者聖文森特家族的遺骨而出名,是西班牙基督教的聖地。
四柱台(Los Cuatro Postes),該建築於1566年在古羅馬聖廟的遺跡上建成,是遠觀阿維拉古城全景的經典位置。
站在四柱台,遠眺阿維拉古城。
離開阿維拉之際,在公路邊上突然發覺這麽一個標誌,回來查資料,才知道,這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的標誌。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市(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繼耶路撒冷和羅馬之後的第三個最為重要的聖城。九世紀初期,聖徒大雅各之墓被發現之後便立即吸引了潮水般的遊客前去朝聖。目前有很多條路前往聖地亞哥,最為流行的是法國之路。這條路始於法國,穿過比利牛斯山脈,再向西行進750公裏,最終到達聖地亞哥。我很早就知道這條朝聖之路,但是從來不知道,阿維拉居然是其中的重要一點。
也許將來的那麽一天,我們也會背起背包,跟隨著百年來成千上萬人的足跡,也去走那麽一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ayyousayme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翔實,非常有用, 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