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旖旎的Trent River.
Ranney Gorge是一個 位於費裏斯省立公園(Ferris Provincial Park)的自然形成的峽穀地貌,並且擁有一座美麗的懸索橋。這座懸索橋橫跨整個峽穀並且長達300尺,橫跨Trent River。
也許是地點偏僻,來此吊橋的遊人沒有幾個。
站在橋上,眺望峽穀。
這座吊橋,以及附近的River Gorge Trail,都是Trans Canada Trail 的一部分。
離開Ranny Gorge 吊橋,驅車2個小時,來到小城Westport.
美的讓人無語的小鎮,卻是安大略最小的省轄市。
這個小村莊地處著名的麗都運河的源頭,湖泊、池塘、河道散布。
當地人悠閑自在,走在這個地方,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
小鎮不大,曆史卻很久遠。1828年,加拿大還沒有建國的時候,這個小鎮就形成了。
Westport市政廳,是我一路行來看到的最小的市政廳。
Westport雖然非常秀麗,但是最美之處卻是在鎮子外麵。
小鎮的北麵不遠處有一個Foley Mountain Conservation Area,開車可直達公園最高處的觀景台,居高臨下,小鎮真的如一顆懸掛在麗都運河上麵的珍珠,熠熠閃閃。
離開Westport,下一站: Merrickville
Merrickville小鎮,被稱為“麗都運河上的寶石”。
懶洋洋的小鎮,隻有橫豎兩條街道。這兒沒有任何收費停車場,所有馬路邊都可以免費停車,而且,居然沒有紅綠燈。
每一個街邊的小店,都看得出主人的用心。
Merrickville小鎮以它獨特的藝術氛圍而聞名。它在1998年就被加拿大的Communities in Bloom評選為加拿大最美麗的小鎮。
在這個小鎮上有30多位藝術家聚集於此。你會發現在其極具特色的主街道兩旁,匯集了藝術工作室、專賣店和餐館。
小鎮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曆史建築物是坐落在裏多運河邊的三個船閘。
河畔草地上,鄉村戲班子在演出反映當地生活的短劇。
看得津津有味的觀眾。
演出完畢,下來收錢的小演員。此情此景,象極了幾十年前國內農村的草台班子。
我們當晚下榻的酒店也有150多年的曆史了。
透過長長的巷道,仿佛看到曆史的那一頭。。
次日清晨,告別沉睡中的Merrickville.
途經Mac Johnson Wildlife Area
Brockville,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東部的千島湖區,聖勞倫斯河的北部沿岸,麵對美國紐約州的莫裏斯敦,被譽為“千島之城”。
相比安靜悠閑的westport 和 Merrickville,Brockville要熱鬧,喧嘩的多。
百年前的曆史照片,麵對著現時,仿佛多年過去,一如往昔。。其實白駒過隙,在這條馬路上人來人往,早已過去了幾個時代。。。每念及此,難免感慨生命匆匆。。。
這座城市可算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初,Brockville是一個村莊,一七七六年至一七八三年美國革命期間,第一批保皇黨難民背井離鄉來到此地,建起了一些落腳的房屋和設施。一七八四年夏天,這些解散的士兵和他們的家人開始沿聖勞倫斯河北岸住了下來,建立起村莊,早先的法語名字叫做Toniata。後來為了紀念1812年美加戰爭期間,戰死在Queenston的英軍少將Issac Brock. 小鎮才有了今日的名字: Brockville 至今市中心的廣場上還立著他的半身像。
很多人之所以知道這個小鎮,隻是因為它是聞名遐邇的千島湖遊輪的停靠地。所以Brockville還有一個別稱: 千島湖之城。但很多國人隻是匆匆來此登船,或者下船以後匆匆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卻忽略了這個小鎮自身的美麗。
非常巧的是,我們去的那天,正逢第36屆Brockville湖濱車展。街道上,老爺車,改裝車琳琅滿目。
幾百上千的車主來自北美各地,驅車來此,參加一年一度的安省最大規模的車展。
記得我們去歐洲的時候,每到一個曆史古城,我們都比較關注當地的宮(皇宮),堡(城堡),基(基督教堂),廳(市政廳)。加拿大的曆史小城,沒有歐洲那麽悠久的曆史很豐厚的宗教文化沉澱,但是總有兩個東西,多半是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素養的。
第一個是市政廳。早期的這些城鎮形成的時候,市政廳都是建立在一個城的中心,它是當地居民的政治,經濟中心,自然它的建築也相對比較精美。
這是Brockville的市政廳。這座砂石建築,始建於1862-1864年,至今依然是這個城市中心區域最醒目的建築之一。
第二個是郵局,當初來到此地開發的很多都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失意的英國保皇派人士。可能來到這兒,依然思鄉心切,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郵局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市政廳了。
這座建築,始建於19世紀後半葉,設計師是著名的Thomas Fuller。這兒曾經是這座城市最初的郵局。
不知不覺,暮色降落,黃昏中,Brockville開始顯出小城特有的寧靜。
第三天一早,踏上歸途。
離開Brockville,很快來到有一個千島湖之城:Gananoque。
Gananoque的意思是“在兩條河上的城鎮”,這兩條河分別是加納諾克河(Gananoque River)和聖勞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所謂千島湖,其實指的就是這條河的一段,所以,Gananoque小鎮也被稱作千島湖的門戶。
小鎮建於1789年,曆史非常悠久,小鎮常住人口有5千多人,麵積為7平方公裏,是非常幽靜的小鎮,處處是風格各異的漂亮別墅。
小鎮市政廳,這座深宅大院 1831年由John and Henrietta McDonald家族建造,1911年被移交給鎮政府。
清晨的Gananoque雕塑公園。
一輛車,一張椅,一條河,一個人。。。。願時間暫停,就這麽看著河水在眼前流淌
第二站:Greater Napanee, 1784年由從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中南下避難的支持英國的保皇黨們建立。
建造於1856年的市政廳。在安省,這種新古典風格的市政廳還是比較少見的。
建造於1888年的郵局大樓,一直到1969年,才結束了它作為郵局的功能。使用的砂岩石采自安省北部的Sunbury .
午時,抵達本次旅行的最後一站: Bellevile. Belleville 離開多倫多,不過100來公裏,以前從401開車的時候,無數次經過它的標示牌,卻從來沒有一次拐下去看看。旅行這件事情,很多時候,和心境有關,而心境往往來自於當時那個時刻,你對周遭是否懷有好奇心。
帶著好奇心,我們來了。
Belleville 一帶原為一個名為"Asaukhknosk"的原住民部落。美國獨立戰爭後,大批效忠英國的十三州殖民者遷居至上加拿大,當中約50人於1789年在這一帶落戶(很有意思的是,這次我們旅途中途經的好幾個地方,當初的開發者都來自這些從美國獨立戰爭逃離的保皇黨,所謂的Loyalist,大概是頻臨安大略湖和聖勞倫斯河的這片廣闊天地太美麗了吧,於是不約而同地被這批逃難者選為在遙遠的北美的最終落腳之地)。當時退役英軍士兵約翰·梅爾斯(John Meyers)在莫伊拉河上築壩,並在河畔設立鋸木廠、磨坊和酒廠,對當地早期經濟貢獻良多,該部落因此以他名為梅爾斯溪(Meyers' Creek)。上加拿大總督法蘭西斯·戈爾(Francis Gore)及其夫人阿拉貝拉(Lady Arabella)於1816年春季到訪此處,該處遂以總督夫人之名改稱Belleville
Belleville 得天獨厚,緊靠昆特灣(Bay of Quinte),後者是世界級的垂釣勝地。
P.S.拙文在美篇上推送以後,對於Bay of Quinte的名稱翻譯,引起了居住在此地的老校友的小小抗議: 這麽美的地方,怎麽可以翻成昆特灣這麽普通的名字呢,該叫做昆堤啊。
是啊,站在這個地方,遠遠望去,真的宛若再回江南,蘇堤春曉。
於是遵囑,此為昆堤灣。。。
美麗的昆堤。。。
連接Belleville 和對岸的Prince Edward County 的大橋: the Bay Bridge。
綠樹掩隱下的Belleville Bridge
維多利亞風格的市政廳很顯眼,是Belleville 最突出的地標.它建於1872年,今天基本保留了原貌。
半天時間,在Belleville算是點到為止,匆匆而過。但我相信,這個美麗的小鎮,我還會二次探訪的。
三天短短的旅程接近了終點,期待著下一次,在不遠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