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身邊人,身邊景 --- 行走多倫多(一)

(2018-01-28 15:24:39) 下一個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城市居住了20年之久,他或者她是否依然還能如初到此地的遊人一樣,保有對這個地方的新鮮感,是否還能有興趣,在已經走過的地方,不再匆匆而過,是否還有興趣,麵對以前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心裏還能發出那種人生若隻如初見的那種感歎?

 

這麽多年來,雖然我們已經去過世界20幾個國家,但是我好像已經對踏出國門以後的第一個國家--加拿大,登陸這個國家以後再也不曾搬離的城市,多倫多--在熟悉的同時漸感麻木了。

 

這次,在加拿大建國150周年,同時也是我們登陸21周年之際,我們試圖以一個旅者的眼光和心情,利用短短的三天時光,重新打量這座城市。

7月1日國慶,在Bloor大街上興高采烈自發遊行的快樂的多倫多人。

從Bloor大街一路西行,國慶節依然開放的多倫多的地標之一---卡薩羅瑪城堡(Casa Loma)。

這座古堡是富有的金融家亨利拉特男爵(Sir Henry Pellat)在 二十世紀初修建的私人住宅,耗資300萬加元。古堡內有 98 間裝飾華麗的房間,神秘的塔樓,長達270 米的幽深隧道,規模龐大的馬廄,還有隱蔽的暗道,典雅的溫室花房和一個麵積達五英畝依山而建的美麗花園,花園每逢夏季5月至10月 開放。在這裏可以深深的感覺到歐洲古堡的典雅和壯麗,走在古堡內嘎吱作響的木地板上,看著肅立在幽暗走廊兩側的中世紀盔甲,讓人覺得仿佛時光倒流,真的身 處在一百多年前的豪門巨宅之中。

多倫多市中心金融區

多倫多的又一個地標---市政廳。

金融區最引人注目的四棟黑色大樓,組成了TD中心。

號稱多倫多華爾街的Bay Street

長期住在大多倫多地區外圍的我們,來到市中心,看著周圍熙熙攘攘的人流,頓感活力四射。

Queen‘s Park--安大略省議會所在地。

最初這個地區歸屬多倫多大學所有,被視為多倫多市的風水寶地,因此加國政府決定將加拿大國會大廈放在這裏,後來考慮安大略湖區離美國太近,不甚安全,這才將國會北移至渥太華。渥太華這座原來不起眼的小鎮,遂成為加拿大的首都。此後安大略省政府把這塊寶地的地皮從多倫多大學手中租下,租約是999年,每年的租金為1加元,建成了五層樓的省議會大廈。

省議會內部對外開放,免費參觀。

議會走廊的大理石牆壁上鐫刻著上百年來曾經的省議員的名錄。

省議會大廳。

安大略省議會大廈於1893年完工,是由茶色砂岩建造的一座羅馬式建築,整個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氣勢宏大。它與加拿大其它省的議會大廈有所不同,其它省的議會大廈都是圓頂式的結構。而這座議會大廈很有特點,它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圓頂,而正中的屋頂則是類似棱台的形狀。

站在省議會大廈前,眺望市中心。

AGO是安省藝術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的簡稱.人的思維盲點總是容易對身邊的事務視而不見。其實我們來多倫多的起初2年就住在AGO的附件,但那個時候每一次經過它,總是對自己說,反正離開這麽近,下一次一定找時間進去看看。就這麽安慰著自己,一直到幾年後搬離。。

我們一路走來,去過的每一個真正能稱得上國際性大都會的城市,毫無例外,均會擁有一個一流的美術館,從紐約到倫敦,從柏林到布拉格,從維也納到布達佩斯。。。所謂的一流,並不一定就是硬件的奢華和恢宏,而是體現在藏品量大,地域性廣,年代跨度長和有一些特色館藏,自然也得有一些美術史上名家的作品。這些美術館,不僅是專業人士,學生和居民們的光顧之處,也是國際遊客的追訪之地。AGO, 真是位列其中。

 

AGO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在新世紀來臨的1900年,多倫多的一些居民(並不都是富人),私人出資創辦 Art Museum of Toronto。這就是AGO的雛形。1903年,安大略省議會立法管理,使其成為公立機構。1919年,改名為Art Gallery of Toronto 。1966年,開始使用現名Art Gallery of Ontario ,多倫多人昵稱其為AGO。

現在,AGO是世界著名的視覺藝術博物館,為加拿大最大美術館,北美第8大美術館;麵積達4.5萬平方米;展品有8萬件藏品,年代從公元1世紀至今。

從AGO出來,就是多倫多著名的唐人街

夜幕降臨,漫步在安大略湖泊,感受一下喧鬧的城市在夜晚的寧靜。

次日清晨,帶著兒子登上停泊在湖泊的多倫多號導彈護衛艦。21年前的那個夏天,我們剛剛登陸多倫多,也是一個長周末,我們從居住的Scarborough,乘車第一次來到多倫多市中心,第一次來到這兒。那個時候,這兒也停靠著一艘軍艦,軍艦的名字也是多倫多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現在停靠的這艘多倫多號已經是當初那艘退役以後的新款護衛艦,而我昔日懷抱的女兒,如今也早已經落戶在美麗的安大略湖畔,現在,挽著我一起登艦的已經是10歲的兒子了。。。

兒子坐進艦長室,拿起電話,體會一下發號施令的感覺。

從軍艦上下來,利用長周末的最後一天,我們帶著兒子,由近而遠,去探究一下加拿大,安大略,還有我們所在的這個城市,多倫多的曆史。

  19世紀初,多倫多的前身--約克像一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美麗的安大略湖邊。而約克要塞,就是守護這棵明珠的堅強衛士。

 

1793年,擔心與美國的戰爭,安省第一任總督John Graves Simcoe看中了如今安大略湖東北岸邊的一角(安大略省成立於加拿大建國之前),在那裏建立了一座軍事防禦要塞,他也把省府從尼亞加拉遷移至此,接著是移民,在城堡以東2公裏的地方建立社區,當時叫約克, 1797年環湖而建的要塞落成,要塞以其天然的良港和廣闊富饒的土地聞名北美。這就是目前的約克要塞(Fort York)遺址。

可到了1812年,美國對加拿大宣戰並入侵加拿大。一場爭奪和保衛加國領土的美英戰爭爆發。一年後,戰火燃到了約克古堡。1813年4月27日,美國陸軍和海軍揮師北上。他們在多倫多的安大略湖畔西側上岸,大舉進攻約克古堡。美國軍隊2700人乘坐14艘船隻進攻約克(多倫多)。發生了著名的約克戰爭Battle of York,麵對壓倒性優勢的美軍,雖然守軍以要塞為依靠頑強抵抗,但傷亡嚴重,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離,撤離之後,英軍點燃了要塞裏的火藥庫,衝天的烈焰造成了幾百名美國士兵的傷亡。美軍惱羞成怒,一舉摧毀了要塞,並燒毀了約克的大部分殖民定居點, 還燒毀了約克的總督府和議會大廈。1813年夏天,英軍重新奪回要塞,當年秋天,約克要塞重建.1815年,城牆,炮台,軍營,崗亭,指揮所,曾經的建築又再現世人麵前。不同的是,約克戰役之前的古堡建築全部是木質結構,重建的古堡則混合了磚木結構。相比之下,新古堡更加堅穩、牢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經過戰爭洗禮後重建的Fort York。

按原樣複原的昔日英軍宿舍

今日要塞所在地已經是多倫多的市中心,雖然寸土寸金,但是市政府依然費盡心思,保留住這塊昔日戰敗之地。甚至不惜為此,把本來應該穿越的高速改道而建。

時隔近兩百年,約克要塞裏的八座原始建築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目前,這裏已被加拿大政府定位國家曆史文化遺址。在古堡中,現在還能看到1815年時的兵營和要塞。一百多年來,世人一直在流傳,在遊覽古堡時,走在古城牆邊上,隱約可聽到阻擊美軍入侵的英軍士兵和加國民兵的呐喊聲;在空曠的軍營裏,偶爾會看到遊走著的士兵的幽靈。

一百多年來,世人一直在流傳,在遊覽要塞時,走在古城牆邊上,隱約可聽到阻擊美軍入侵的英軍士兵和加國民兵的呐喊聲;在空曠的軍營裏,偶爾會看到遊走著的士兵的幽靈。

看著眼前裝扮好的一隊英軍士兵向著遠方走去,那一刻,眼前的要塞,遠處的高樓大廈,交融在一起,曆史和現實,仿佛凝固在那一刻。

離開多倫多,驅車西行。一百多公裏外就是喬治要塞(Fort George)。這個要塞位於安省最漂亮的旅遊小鎮Niagara on the Lake邊緣。隻是去小鎮探訪的遊人,多半會忽略掉路旁這個在加拿大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點。

 

如今的世界上,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緊鄰的國家,雖然擁有幾千公裏的邊境,卻彼此不設防。雖然偶有爭吵,但從總體關係上來說,實在是非常友好的兩國國家。但是,200多年前,美國立國以後的第一次對外戰爭就是針對加拿大,而加拿大史上唯一的一次入侵,也是來自美國。

 

1813年4月27日,美軍進攻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放火燒毀了議會和眾多民房,攻陷我們剛剛去過的約克要塞。

 

1813年5月27日,美軍兩棲部隊從安大略湖攻擊尼亞加拉河北部的喬治要塞,用很小的代價將其占領。6月5日英軍反攻,收複失地。

喬治要塞最早建於1797年。它見證了 1812年戰爭中的幾場血腥的戰役, 在英軍和美軍之間幾次易手。在尖頂城垛之內是 官員們的駐地、廚房、火藥庫和儲備倉。

我們去的那天,正逢要塞舉行重現昔日戰場的大型活動。圍觀的人非常多。

英軍來了。。

軍樂隊為即將上陣的將士鼓勁。

硝煙彌漫的戰場。

戰鬥是殘酷的。

要塞內正在集結的軍隊

為了真實重現昔日場景,這些來自北美各個地方的義工,盡力表現當時營地的生活場景。

從旗幟上就可以判定這是美軍營地。

離開喬治要塞,我們奔向此次的最後一個目的地: 伊利要塞(Fort Erie)。

伊利要塞被稱為1812美加戰爭中最血腥的戰場。這座要塞1807年開始動工,到1812年戰爭爆發的時候,還沒有完工。美軍首先攻入要塞,放火焚毀了營房和儲物間,隨後撤出。後來英軍重新奪回。1814年7月3日,一股4500人組成的美軍朝堡內隻有175人組成的英軍發動進攻。由於力量懸殊太大,英軍投降。美軍留了一小部分人鎮守,其餘部隊又繼續開往Chippawa。7月26日,在經過Chippawa和Lundy’s Lane兩場最血腥的戰爭之後,美軍元氣大傷,撤回要塞。8月2日,英軍突然出現在城堡前方,並準備攻城。8月15日淩晨兩點,戰爭打響,火槍彈藥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儲物房裏。戰火不小心點燃了儲物房裏的彈藥,炸死了300名美國士兵,也傷及英軍。當時爆炸之猛烈,讓湖對麵的水牛城都亮如白晝。

要塞內米字旗和星條旗隨風飄揚。

要塞的向導,穿著200年前的服飾,給我們講解當時的戰況。

四位小哥給我們演示當時的英軍(右一)和美軍(左一,左二,左三)軍服的差別。從軍服看得出來,但是的英國國力還是要勝過美國,一場大戰,讓美軍的軍服從右到左,變的越來越簡樸,因為國庫越來越空虛了。

據說至今要塞內仍然經常鬧鬼,這個屋子是鬧鬼的所在之一,因為曾經有一位軍眷死在這張床上,所以經常在要塞裏看到她的身影。

這是當時戰死的軍官墓地。

夕陽西下。在伊利湖畔,眺望對岸的美國水牛城。

三天過得好快,迎著暮靄,踏上回家的路途。期待著下一次的旅行。雖然常常憧憬詩和遠方,但是隻要保持著一份心情,即使苟且的眼前,也有著動人的美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