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哲人歎天道無形,時序自成,而他磨破嘴皮子,把心都掏給人家,也還是沒用。他想放棄,而又心不甘。內心矛盾、無奈,故發此語。
“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見流行之實,不待言而可見。聖人一動一靜,莫非妙道精義之發。”朱熹開口天理,閉口聖人,天理流行,妙道精義,格物致知,言之濤濤,實則眼高手低,沒一句落到實處。
若問,為什麽四時行,百物生?宋儒會回答,“天理如此。”
再問,什麽是天理?答,“四時行,百物生就是天理。”
再試問,怎麽才能知道天理呢?答,“格物致知。”
再問,怎麽格,致什麽,知什麽?答,“致妙道,知精義。”
追問,格什麽,怎麽格?答,“格,就是天理。”
儒人就這樣在高大上的空話中繞了2500年,誰都不肯眼落實處,一說種瓜得瓜種痘得荳,就馬上聯係到因果報應之大道理上去,沒人願意去觀察種子,開花,傳粉,結果之過程。陽明格竹,格不出什麽東西,最後不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