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見危致命”,是勇也。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見得思義”,粗看很好,細思則空。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言道,子張說義。義者宜也,宜與不宜,一人一個標準。“義”在儒家是一個摸棱兩可的概念,沒有明確標準。不義,一思也能變成“義。”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認為可以,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把孔子噎得沒詞兒了,罵了一句:“是故惡夫佞者。”
“祭思敬,喪思哀,”“思”者非由衷也。子曰:“祭如在。”意在發自本心。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意思也是說,不要為敬而敬,為哀而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