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不知者,可教之;不思者,可導之;不想知者,沒轍。
“如之何”本應包括思與行兩部分,光想“如之何”不成。學、知、想、行不同也,學後可知;想後可行,但不一定能行。“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之想;“舍我其誰也。”——孟子之想。二聖尚不能“知行合一”,可知“致良知”是空想,不可行也。
創始人說“三年有成”,繼承人說“無敵”,後來者說“平天下”——空想越說越高,再往上拔高就隻能出世了。於是後儒開始談如何“平天下”:漢儒之“天人感應”,宋儒之理學,明儒之心學,各自從不同角度言如之何。然其說猶是多空想,而少實際。想得很美,在現實中一碰壁,就失落,退入山林。這種做法,就個人來講,無可厚非,但若整個精英群體都懷有這樣的心理,則國退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