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論語新得259

(2018-09-17 06:01:29) 下一個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顏淵問仁。答:“克己複禮為仁。”

仲弓問仁。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樊遲問仁。答:“愛人。”

子貢問仁。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張問仁。答:“恭、寬、信、敏、惠。”

都是問仁,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後儒的解釋是因材施教。對司馬牛來說,這種解法說得通。總的看,則似是而非。一問,多答,其實說明,對“仁”的本質具體是什麽,孔子心裏也很不是很清楚,於是把心裏所希望的所有好人品格全都說了。後儒知道“人無完人”,故不說“完人”而用“全德”代之。

宋儒對“全德”闡釋了一大堆,從修己,到平天下,看起來連貫而通,實際是白日做夢。根本問題在於,入世哲學與出示哲學不同,出世哲學——上天堂,或成佛,都不用(因為是另一個世界)也沒法實證;入世哲學則沒有這個便利,必須拿出具體證據來證明理論成立。儒人不得不變更曆史事實,說孔子是無冕之王,即“素王”。這種變通事實以證理論的做法,當然是不科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