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為高標,“法”是低就。孔子一生追求高標,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穿衣有穿衣的講究,如“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連走路都有講究,“趨進,翼如也。”到了70終於明白過來,守繁瑣舊禮實際上等於畫地為牢,於是他也放開了,“不逾矩。”
後句“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有人說是曾子說的,我看也像。這兩個推理都很武斷,毫無根據,孔子很少說這樣的話。孔子的話一般都比較中肯,比如前句,“勇而無禮則亂”,你可以說武王伐紂“無禮”,是為不忠,不夠君子,但“勇而無禮則亂”仍然不錯,因這裏並沒說“亂”一定不好,“亂”也可能產生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