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世上根本沒有聖人存在。以孔子為例,撇看後儒吹頌,單看《論語》,孔子喜怒哀樂亦如常人,唯知識見解超過當時之人。如,“是可忍熟不可忍!”嘴上怒極,卻無行動,還是忍了;“子見南子”,正門不通,也試著隨俗走後門。這些行為都有不“恒”之嫌。
儒家教人做好人、善人、君子,努力成聖。而現實卻是“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這種的人多多,而且混得都不錯,此中矛盾儒家又采取“隱”的方式處理,這樣做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思想上的“虛而為盈“風尚。如,子曰,“食色,性也。”而宋儒言倡導,“滅人欲,存天理。”顯然,前者更貼近現實,後者以虛為盈了。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虛而為盈,看上去很美,如,仁者無敵,很美很誘人。而現實往往是冷酷的,如,進化論認為人的祖先是猿猴。那些遺老遺少當然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