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論語新得107

(2018-04-17 06:41:12) 下一個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忠、清皆是行,“仁”是心,是裏;“忠”“清”“善”都是表。孟子言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後儒大為讚之。從表麵看,孟子進一步挖掘出“仁義禮智”的內在根源,然而,細辨,則孟子將四端並列,則實質上有悖於孔子。除惻隱之心作為“仁”之根源,勉強可以;其他,“羞惡、辭讓、是非”都受外在因素影響,不能作為根源。勞思光先生把四端說成心的四種能力,也難圓孟子之說,因為如果當能力說,那麽四端可歸於一種,即“判斷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