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那時,學者關注的主要是治亂,恢複社會秩序。孔子主張克己複禮;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墨子主張兼愛。對性與天道,孔子思考不成熟,所以不說。之後隨之理論水平不斷提高,學者思考越來越深入,逐漸涉及性、理、天道。
孔子思想缺乏性、理、天道,子貢這句話說得很清楚。可是,後儒還是一張嘴便是“博大精深”。實際上,儒家思想自孟子,便向“大”的方向走過了頭——無敵、平天下、為天地立心,一個比一個口氣大;說到精,不究精微,而是談玄,把玄妙當作“深”——如解《周易》,玄妙到一定程度便成了“神”,而“子不語怪力亂神”,於是隻能歸入佛、道。是故中國儒、道、佛並存,人各取所需,一般說來,每個人腦袋裏都裝了不同比例的三家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