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n Barry
插圖:Paulo Nunes dos Santos
消息來源:紐約時報
在愛爾蘭,斯人雖乘黃鶴去,英容長留在人間。
過去在鄉下,如果你碰上一個老人,他會告訴你一些緬懷逝者的事情。十一月份的第一天是鬼魂節,據說家裏親人的亡靈這天會回家,於是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準備好一些酒菜。還有,晚上在外麵走路時,為了不打攪在路邊休息的精靈,最好走在路中間。
即使是現在,愛爾蘭人對死亡也很重視。當地電台播音最後一檔節目是訃告,親愛的某某某今天不幸去世了。這個國家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所以喪葬儀式都按天主教的方式去操辦:葬禮前守靈;下葬時做彌撒;落葬後從墓地回來,親朋好友聚在小酒店裏回憶逝者生前的點點滴滴;人死後或安葬後的一個月做悼念彌撒,每年的祭日做悼念彌撒。這巳經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即使是非天主教徒也這樣做。大家都用這種方式去寄托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誠心意。
在歌曲小說裏,愛爾蘭人詼諧幽默地嘲弄著死亡。在求婚時,他們通常會說:"你願意葬在我們家的墳墓裏嗎?" 有一個很流行的歌曲叫"似水年華",講的是一個人死後複活的故事。這個人名叫蒂姆·範尼根(Tim Fannegan), 他喜歡喝酒。有一天他從梯子上摔了下來,顱骨斷裂,大家都認為他死了。在追悼會上,有個愛開玩笑的朋友把威士忌灑在他身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醒了,從棺材中坐了起來。
土葬的風俗,在愛爾蘭由來已久。愛爾蘭人之所以敬畏墳墓,也許是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土地擁有權不斷地被剝奪,剩下的土地不多了;也許是因為代代流傳下來的那個傳說:大饑荒時期餓殍遍野,屍橫村巷,到處鬧鬼,那是因為人不入土,魂靈不得安寧的緣故;也許僅僅是因為那個刻在墓碑上的願望:
永遠被懷念。
自從凱瑟琳小學畢業,一晃就是六十年。這是6月份的一個下午,她正在路上走著。這裏以前是用插滿玻璃碎片的牆圍起來的春鎮母子屋。天陰沉沉的,下著雨,幾隻烏鴉盤旋在空中。她把黑夾克衫脫下來套在頭上,遠遠望去,像是一個人披著披肩。
凱瑟琳現在的名字叫凱瑟琳·考來斯(Catherine Corless)。她今年63歲,臉上很少有笑容,已經做奶奶了。天主教教徒?不是,她早就不信了。
她有時會去教會參加義務勞動。教堂外麵的雕塑風吹雨淋,聖母瑪麗蓮的藍色眼睛,聖·帕特裏克古銅色的胡子,都黯然失色,需要重新油漆一下。但是她做這些事的目的,是想為社區服務,而不是為教會服務。她種花,喂小鳥,擺弄菜園子,發現這些比去教會更有意思。
春鎮母子屋早已拆了。那座可怖的曾經高高矗立在春鎮的房子沒有什麽照片留下來,這也許是因為沒有人願意記住它的緣故吧。在它的舊址上,造起了幾排淡褐色的住房,外加一個兒童遊樂場,裏麵有銀白色的秋千,黃色的滑滑梯,爬杆。
幾年前,凱瑟琳開始對春鎮母子屋發生了興趣,那裏是曾經激發她兒提時代想象力的地方。起初,她隻是想了解一下它的曆史,知道一些住在裏麵的孩子的故事。可是一係列問題接踵而來:那些死在裏麵的孩子,那些沒能熬到上小學就死了的孩子,那些死於繈褓之中的嬰兒。
五個月大的帕特裏克·德倫(Patrick Derrane) 死於1925年,五個月大的瑪麗·卡梯(Mary Carty) 死於1960年,其他的孩子死於1925年到1960年之間,這些孩子都是私生子。搏雷傑特們(Bridgets) , 挪拉斯們(Noras), 麥克們(Michaels), 約翰們(John), 還是很多瑪麗(Marys) , 很多帕特裏克(Patrick’s), 他們的姓氏是愛爾蘭常見的姓氏,他們都死在春鎮母子屋。
人們會在這些孩子們的墳墓前停留瞻仰嗎?人們會記念這些孩子嗎?
當凱瑟琳問這個問題時,她聽到的回答是:
唉,這些可憐的孩子,這些可憐的孩子。
她越鑽研,發現的事情越多。現在,站在濕漉漉的草地上,她看到聽到了當年發生在母子屋裏的事情:錚光瓦亮的走廊,忙亂的宿舍,小孩的尿布,修女們的德性,大聲的叫喊,輕輕的嗚咽,嘟嘟囔囔的祈禱。
原文鏈接: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10/28/world/europe/tuam-ireland-babies-childr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