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

拾起擱置多年的筆,寫下人生的感悟。
正文

發小兒

(2019-02-10 19:18:52) 下一個

最近在微信裏有人發了個小品的視頻連接“發小”,看完想起我曾寫過的一篇文章。

發小兒

“發小兒”是地道的北京話。可我卻是近年才聽說的。發小兒的定義眾說不一,我覺得最好是十歲以前的夥伴,不諳世事的童真,才能成就發小兒;再大以後的友誼,隻能算哥們兒。也有的說發小兒是指男孩,若一男一女叫青梅竹馬,可這讓人覺得有些粉脂氣,故人們多喜歡用發小兒。就象人們並不太喜歡用“姐們兒”,而統統用“哥們兒”才顯得豪氣。

朋友中大多是80年代出國的,該學的學了,該拚的也拚了,兒女不是工作了就是在上大學,總之都到了鬆口氣的時候。聚到一塊不是講上哪兒退休,就是講發小兒。咋一聽,這退休與發小兒風馬牛不相及,哪兒跟哪兒呀?其實不然。老了不能沒有朋友,有工作時,住哪得考慮工作,親朋好友很難湊在一起。退休後的住處就自由了,當然要約上三、五好友一起買房,等老得開不了車的時候,省得寂寞。朋友還有遠近之分,哥們兒還有鐵不鐵,唯獨發小兒沒有血緣關係卻勝似血緣關係,其友誼純樸、率真、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象清泉,象甘露,天荒地老也不致破滅。

D是我的親戚,要請他們倆口子,就一定要請她的發小兒W倆口子,否則就沒了氣氛。

D 與W是幼兒園時認識的。W出生在美國,三歲時回中國,不會講中文,小朋友嘲笑他是啞巴,D卻主動跟他玩。當他們第一次講給我們聽時,我們群起攻之,說D從小就崇洋媚外,階級立場不堅定……,在她“越描越黑”的申辯中,大家開懷大笑。

在最近一次的聚會中,有人說發小兒心靈是相通的,要筆試他們,兩人死活不肯,說我們是嫉妒,預謀破壞他們的友誼,但還是接受了口試。問題一出來,他們的回答可真是異口同聲,天衣無縫。有人“揭發”說,他們太了解彼此了,照著一個人的喜好答就是了。

D的老公抱怨,一次D的車有點問題,他告訴D是怎麽回事,D不信,非要打電話問W, 我插嘴問:“你們倆誰更handy (動手能力強)呀?” “當然是人家發小兒了。領導(D的老公管D叫領導)的口頭禪就是:‘W說……'” 接著又補充說:“老公比不了發小兒。”

W的妻子也讚同地說:“我這發妻也比不上發小兒呀。D一來電話,我就知道又想吃我做的菜了,得趕緊準備。這要是不來電話,反到奇怪怎麽沒電話了?”

有人打趣地問,你們這兩個被“冷落”的發妻和老公吃不吃醋呀?這回倒是這兩位不約而同地說:“哪敢呀!”發妻說:“要是他們倆別扭起來,我們倆還得給摻和摻和。”那位老公頗為精辟地解說:“發小兒就是發小兒,到現在還沒長大呢……”大家又捧腹嘻嘻哈哈一番。

我們這一代小時候,沒有電子遊戲,沒有電視,也沒有那麽多課餘要學的東西,所以我們還有時間與夥伴一起玩耍,建立了發小兒的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慢慢變老,這份友誼如陳年老酒,愈釀愈醇,令人不醉也酣。

戴山

3/4/2009寫於新澤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