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

拾起擱置多年的筆,寫下人生的感悟。
正文

台北見李敖

(2018-03-18 11:34:45) 下一個

前言:僅以此文祭奠李敖。

2012年九月30日中秋節

台北,若僅作為旅遊景點,並不能吸引我。我想去台北的真正心願是見見李敖及他的十萬卷藏書。

剛剛從希臘、土耳其回來,就接到朋友電話說,李敖安排中秋節請我們吃飯。我急忙訂機票,祈禱台北的台風安靜下來,不要作怪。

李敖,一個史學淵博的大師,一個勤奮筆耕的作家,一個有人愛,有人恨的才子,一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富人,一個毀譽參半的奇人,一個讓人感到有些神秘的名人……不同的人會給他冠之以不同的頭銜,或貶或褒。然而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他,他都是一個擲地有聲,無法被忽視的人。

李敖息交絕遊,每天工作18個小時,要在80歲完成他的全集。他不屑達官顯要的邀請,但卻滿足了我們求見的願望,而且請我們共進中秋節午餐。

我9月29日晚飛到台北。時差加上些許的興奮,第二天早上起來昏昏然然。吃過早餐,上網看郵件,給台北的同學打電話。一會兒,國立陽明大學的生物學程教授就開車來接我們一起去李敖家。

朋友告訴我,李敖輕易不讓人進他家,我們可能會在他家樓下碰麵,然後去驥園川菜餐館。我想不會吧,既然要我們在他家集合,哪有不讓人進屋的道理?否則何不直接去餐館呢?剛好在他家的樓下,遇到了李敖邀請的另一對台北夫婦;門房問清了我們都與李敖有約,就讓我們上了電梯。

走出電梯,李敖已經開了房門,站在小小的門廳間。大家魚貫而入,老朋友相互寒暄,新人簡單介紹自己。見了李敖,我隻報了姓名,來不及客套和恭維,就一眼瞥見了滿屋的藏書,迫不及待地問:“我可不可以拍照?”李敖爽快地說“可以,隨便照。”得了聖旨,我高興地猛拍,竟忘了調整相機的設定,因為進來前我在外麵照了幾張街景,結果大部分室內的照片都差強人意。

等大家都進了屋,我已經各屋轉了一圈了。我們開始瀏覽桌上的書,四壁書櫃裏的書,其間還有一些相框、照片、古玩等收藏。李敖興致勃勃地講他的讀書之道:不死讀書。他無不自豪地說:“我的全集出全了會比魯迅全集多五六倍。”有人讚歎他怎麽能讀如此多的書,有如此深重的澱積;他笑談世界上有33個最聰明的人,他是第34個。不知這是他隨口拈來,還是有什麽根據。回來後我分別以中英文在網上搜尋,都無從覓得這33人,最多看到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10個人”。看來李敖還挺謙虛的嘛,沒說自己是第11人。

廚房裏也是書櫃,出門前李敖坐下穿襪子。

浴室裏還是書櫃,他在講這個書櫃是古董。

李敖引導我們看了兩塊石刻,他說是清朝的。一塊上麵寫著:晨光出照屋梁明,另一塊寫著:那知學裏即君家。

我查了一下,“晨光出照屋梁明”出自白居易(唐)的《早興》。原詩為: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開門鼓一聲。

犬上階眠知地濕,鳥臨窗語報天晴。

半銷宿酒頭仍重,新脫冬衣體乍輕。

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夢不多成。

而第二句“那知學裏即君家”我猜想是源於方蒙章(清)《訪友》中的最後一句,“那知花裏即君家”。原詩為:

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

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裏即君家。

李敖還介紹了一本日本百年前出版的詩畫集,他讓我們摸摸封麵的絲綢,體會一下手感,又拿出當今仿製的版本,感慨地說:“現在怎麽也做不成原來的樣子了。”

程教授非常仰慕李敖,多次想見李敖,都沒實現,這是第一次見李敖。早就跟我說幫他和李敖拍照,留下曆史的記錄。當他提出與李敖合照時,李敖熱情地指點說:“我告訴你們在哪兒照好。”我們徑直跟他走到了窗前,他說窗外可見101大樓。我拿起相機拍了兩張,我說,這兒不好,人臉背光,還是到書架前比較好。眾人又走到書架前,潘先生從我手裏要去相機說:“我給你們照吧。”於是就有了那張室內的合影。照了一張,有人怕照得不好,要我過去看看。我走近看了看,還不錯。不知是誰又說,再來一張,再來一張,我又回來站到一旁,哢嚓,潘先生再次按下了快門。這第二張也不錯,隻可惜潘先生不在照片內,這是我們這次聚會中人最全的兩張照片了。

梅拿起一本書問李敖可不可以送給她,李敖答應了。這時有人說在美國花了55美金買了本李敖的書,我問李敖能不能送我們兩本他的新書?他指著地上的幾摞書說:“可以,你們自己選吧。”我跟李敖說:“幫我選本好的。”李敖拿起了《第73烈士》給我,我自己又選了一本《我夢碎,所以我夢醒》,之所以選這本,我並不知其內容,隻是書名太吸引我了,讓我產生許多思緒。人生之旅,誰無幾多夢?又何曾不是因夢碎而夢醒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出門,步行到隔壁幾步之遙的驥園川菜館。李敖指著麵對門口的位子讓潘先生夫婦坐下,他說對著上菜的一方是主客席。李敖坐在了側麵,我也挨著坐下。李敖的夫人和女兒也到了,大家都入了座,主客共十人。趁著等菜的間隙,我請李敖在書上簽名。李敖問我要名片,我說,這次上飛機前,錢包忘帶了,名片也沒帶。李敖笑著對大家說,“你們信不信,出門不帶錢包?”這的確是我做的一件大蠢事。因頭天還在上班,錢包自然在上班的包裏。當天早上準備7點出門,6點40才醒來。匆忙間,隻想到護照、機票、現金,這些是早就裝起來了,忘了錢包一事,快到機場了才想起來,錢包沒帶,一張信用卡都沒帶……好在台北有人,否則不知要有多狼狽了。李敖調侃地說:“你下一篇博客的題目就寫《台北白吃記》。”(李敖知道我,是因為朋友把我的博客文章寄給他看。順便說,李敖從不用電腦,也不看網上文章。)李敖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了一個黑色的小本,我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李敖一一為我們三位新人在書上簽了名。

 

上菜了,李敖看我還掛著相機,叫我放下,我說我還要照菜呢,他馬上指著剛上的四盤菜說:“照吧,就這些了,沒了。”這又讓我感到他的幽默和隨意。

大家邊吃邊聊,我問李敖,為什麽有些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是因為政治上的見解不同,還是刻意的?李敖和他的夫人都說,這個沒辦法解決,學生的教科書就是這樣寫的。我又問,那曆史、地理課怎麽講?李敖夫人小屯說:“學校裏誇大講台灣的曆史和地理,中國作為外國講。”李敖說在立法院裏他們也做過努力,但起不了作用。我說既然不承認是中國人,那台北故宮裏的珍寶就都該還給中國。若台灣非中國的一部分,何又以中國的文物示天下,豈不自相矛盾?

當談到當前時局的一些事時,李敖用了幾個簡短的“古語”做了概括,我覺得說得非常好,用心記下了,可現在一個詞也想不起來,還是才疏學淺呀。遺憾的是,事後我問了其他人,沒人記得李敖是怎麽說的,後悔當時應該拿筆記下來。

預計一個小時的會麵,其實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大家走出餐廳,相互告別。李敖張開兩臂緊緊摟住兩位相交相識幾十年的老朋友,一位曆史學家和一位化學家。我趕緊按下快門,留住這感人的一幕。

望著李敖緩緩而行的背影,我感到他是那麽平實,完全沒有名人的矯情,他平易近人,下樓出公寓跟保安打招呼,進餐館時為坐輪椅的人開門,出餐館不忘跟服務員道別。照相、贈書、簽名他都欣然地滿足了我們初次見麵人的要求,我佩服他的博學,更覺得他像鄰家大伯,不需要仰視,隨和而親切。

正是這種感覺,讓我以最樸實無華的“見”字用於我的題目《台北見李敖》。如用“訪問”則虛了,一則我等草根,沒人委以“訪問”重任;二則李敖是不見“訪客”的。若用“拜訪”則高攀了。唯有“見”字直述其意,也留下遐想空間。可以是偶遇,可以是約見,可以是舊雨新知歡聚一堂。

 

戴山

寫於新澤西颶風Sandy之夜 10/29/2012

改於舊金山 李敖去世之日 3/18/20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日照龍鱗 回複 悄悄話 看來很多人隻是慕名去見李敖,並不是想真正聆聽他的名言:)。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李敖去世,
是台灣失去光彩。
穿越大洋 回複 悄悄話 大師走了
穿越大洋 回複 悄悄話 大師走了
JustAsked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分享!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就想點讚!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感謝
主流媒體 回複 悄悄話 很真實,溫馨又傷感。

沒有李敖的世界,有點安靜。
mae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圖文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