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移節變
聖誕節來了,中華大地上響起了一個聲音:“中國人不過洋節”。
半個多世紀來,中國的節假日發生著變化,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可謂是“歲移節變”,而非“節變歲移”。
在文革前後的四十年間,中國的官方節假日是元旦新年一天,五一勞動節一天,國慶節一天,春節三天。 另外還有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後來又有了一個9月10日的教師節。以上官方節假日,並不適用於占人口總數90%的廣大農村。除了春節,在這些節假日裏,該種田的照樣種田,該刨地的依舊刨地。民間老百姓還是堅持自己的傳統,慶度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大節,也有人在重陽,冬至,元宵等佳節慶賀一下。
改革開放後,傳統的思想和文化逐漸開始回複並受到尊重,政府也基於發展旅遊經濟和交通經濟的考量,特別將位於春秋兩季溫和天候中的五一和十一放長假,也把清明,端午和中秋等傳統節日納入了官方的節假日中。社會和家庭仿佛充滿了祥和。
再後來,隨著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更加廣泛,許多西洋節日也隨機來到了中國民間。聖誕節,感恩節熱鬧非凡,究其原因可能是感恩節和平安夜中“感恩”和“平安”兩詞觸動了國人的某根神經。還有什麽情人節,萬聖節,母親節,複活節也來到中國。不管什麽宗教信仰還是什麽節日緣由,老百姓都喜歡沾點洋氣和喜氣,商家也撈點財氣。網絡的便利和商家的鼓動,這些洋節越來越熱鬧。
近幾年,民族主義者們開始對這些洋節進行抵製,特別是偉大領袖和上帝的兒子兩人的生日僅差一天,而冷熱程度差別又如此之大,讓國人情何以堪。每當節日臨近,敬偉人,遠洋帝,會一時鼓躁,網絡微信難免一番中西論戰。
一種文化的侵入和滲透,其實與政治經濟一樣 ,由實力說話,由主流牽導。沒有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國人有爭論,說明頭腦開始思考,有了思想,沒有盲從,那也是文化的進步。
幾年前,中國出了個11月11日光棍節,後來慢慢演變成了購物節,俗稱“剁手節”。相當於美國傳統的黑色星期五和近期衍生的網購星期一。最近兩年,美國人也跟著中國人過起了光棍購物節。這一天,網絡大商們跟著起哄搞促銷了。
我居住的新澤西州中部一個小鎮,4萬人口。今年開始,中國的春節已成為該鎮的官方節日,全部公立學校放假一天。同胞們幾年的努力修成了正果。這種文化滲透,世界大同的現象不僅僅是從西方到東方,也開始從東方到西方。
映應農耕時代產生的節日逐漸式微,如鞭牛節,寒食節等,商業時代的節日也會應運而生。時代的流轉使節假日也隨之變遷。我們可將成語“節變歲移”說成“歲移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