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
"匈奴不滅何以為家“
每當西漢的新皇帝登基或者匈奴的新單於上位,作為見麵禮,匈奴都要南下燒殺搶掠一番才行。西漢也都要選派公主和親一次,以維持幾年的和平。西漢武帝劉徹繼位後也是如此。
公元前140年(西漢武帝元光元年),匈奴的軍臣單於要給新任的漢朝皇帝一個下馬威,派使者向劉徹要求必須派遣真正的公主與匈奴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激辯討論之後同意和親。這是第9位西漢和親匈奴的公主(幸好匈奴的單於換得沒有西漢的皇帝快,至此西漢換了6個皇帝,匈奴換了2個單於),派出的是景帝的女兒,武帝的姐姐。9位和親公主在正史上都查不到姓名,可能史官們為尊者諱,羞於啟齒吧。前麵的8位都是冒牌公主,不是宮女就是宗室女。元光元年的羞辱在少年劉徹的心頭深深地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後果極其嚴重,導致匈奴無法在亞洲大陸立足,最終整個民族都消亡到其他民族中去了。軍臣單於是冒頓單於之孫,老上單於之子,在位34年(公元前161年-前127年)。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已決意和匈奴開戰,又恐漢帝國實力不濟,故欲結盟匈奴西南方的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於是征召出使大月氏的使者,中郎張騫應征,奉詔持節率團出使。不得不歎服武帝的戰略眼光,兵書雲:上伐謀,中伐交,下伐戰。
月氏和烏孫原先都遊牧在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由於對生存資源的爭奪,月氏將烏孫趕到了伊犁河流域,烏孫就投靠了匈奴,自認小弟。匈奴的老上單於(冒頓子,公元前174年 - 前161年在位)繼位後,聯合烏孫東西夾擊月氏並殺死了月氏王,將其王的頭顱砍下,裹上牛皮,製成了尿壺(一說是被製成酒壺,總之是羞辱吧)。月氏的主體部分被迫向西域遷徙,一路被驅趕西行到了中亞的阿姆河流域,改稱大月氏。未及遷徙的少量民眾被稱作小月氏。 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張騫使團一行100餘人還沒有走出河西走廊就被匈奴的騎兵俘獲,被羈押在匈奴的王庭長達10年,期間還娶匈奴妻生混血子。公元前129年,張騫和使團中的幾十個人居然從羈絆中逃脫,他們沒有直接逃回漢地,而是“不辱君命” 、“持漢節不失”,繼續西行竭力完成其結盟的神聖使命去了。張騫們沿著天山南麓,塔裏木盆地北緣,經過焉耆、龜茲、疏勒,穿越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先到了大宛國(位於錫爾河流域, 中亞的聚寶盆費爾幹納盆地,如今分屬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再到康居、大夏,最終抵達大月氏。
大月氏已在大夏國的故土建立了新王朝,時過境遷,大月氏占據了中亞的沃土費爾幹納盆地,遠非相對貧瘠的河西走廊可比,並且已由遊牧轉事農耕,國富民殷,對匈奴已無報仇雪恨之誌。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也無法勸其君臣聯漢夾擊匈奴的方針大計,隻好打道回府。為了躲避匈奴的勢力取道南線,沿著昆侖山北麓經於闐、且末、若羌回國。在半道再次被匈奴俘獲,看來張騫的運氣還挺背,所幸一年後匈奴內亂,張騫再次趁機逃脫回歸故裏。
張騫一行曆時13載,行程上萬裏,出發時百餘人,最終生還者隻有張騫和向導兼翻譯堂邑父(匈奴人),九死一生。什麽是不忘初心?什麽是牢記使命?張騫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它們的涵義。張騫出使西域雖未達到結盟、“斷匈奴右臂”的目的,但開辟了絲綢之路。張騫的西行報告大大地開拓了西漢帝國的視野,為帝國的向西擴張奠定了堅實的信息和知識基礎。公元前123年張騫因軍功和不辱使命受封為博望侯,寓意“開拓視野,高瞻遠矚”。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將張騫出使西域描述成 “鑿空之旅”。
圖四 張騫出使西域的行程圖,北山為天山山脈,南山為昆侖山脈。
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後(文帝的竇皇後)病死,武帝終於擺脫束縛,隨即清除異己,終止“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獨尊儒術。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智、禮、義、信) 成為了中國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他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推行曆史上最大的陽謀“推恩令”,大刀闊斧的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多方麵的改革,取得輝煌成就。國家富足,皇帝大權在握,抗擊匈奴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采納大行令王恢的誘敵建議,派商人聶壹出塞以馬邑(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全城的財富為誘餌,誘敵深入,軍臣單於中計,親率兵10萬入漢地。這邊武帝預先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穀中。軍臣單於在離城100裏處嗅出味道怪異,慌忙撤退,漢軍的全殲計劃泡湯,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馬邑之謀。武帝降罪於王恢,王恢在獄中自殺。 至此漢匈關係全麵破裂,大規模戰爭一觸即發。
勞師動眾、聚殲匈奴主力的縝密計劃胎死腹中,甚至兩軍都沒有打個照麵。戰爭失利、主戰派首領獲罪而死,按尋常邏輯主和派應占上風,但怪異的是西漢的朝堂上再也沒有和談的聲音。漢武帝聽了八年多戰和兩派激烈而又冗長的辯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殿下的臣子和戰爭沒有切身的利益,辯論毫無意義,此種關乎帝國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乾坤獨斷。我們從武帝之後的用人方麵就可看出種種端倪,第一種重用的是外戚,如衛青、霍去病、公孫賀、李廣利,無論勝敗都手握重兵,幸運的是前二人隻勝不敗。第二種是自己身邊的親信(中郎)和天子門生,如張騫、司馬遷、蘇武、李陵、霍光、金日撣等。第三種是提拔出身低微的奴仆、低級軍官,如衛青、霍去病、公孫敖。第四種是久經沙場而又惟命是從的戰將,如李廣、李息等。
公元前129年(西漢元光五年)深秋,漢武帝派軍四路主動出擊匈奴:車騎將軍衛青出上穀(今河北懷來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西北);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今山西代縣),各率一萬精騎,史稱龍城之戰。李廣和公孫敖損兵折將,李廣還被匈奴捕獲,後逃脫歸漢,依漢律,他倆都應被斬首,漢武帝開恩允許他們出錢贖罪,廢為庶人。公孫敖沒有任何收獲。唯獨衛青,率軍深入北地,襲擊了匈奴人祭天的聖地龍城,斬匈奴數百人。這是漢匈間的首場勝利,極大鼓舞軍心士氣。衛青經此一戰展露出軍事天才的頭角,受封關內侯。
作為報複,公元前129年冬匈奴五路出擊漢地,分別攻擊漁陽郡(今北京密雲縣)、右北平郡(今內蒙古寧城西南)、代郡、雁門郡、雲中郡。待到漢軍趕來增援,匈奴人已經退去。漢軍撤回內地後,匈奴人再次攻擊上述邊郡,反複數次,殺害邊地軍民上萬人。西漢王朝處於被動狀態。
公元前127年(西漢元朔二年),武帝命材官將軍(相當於工程兵司令,平時負責土木工程、築路、建牆、修長城,戰時領兵出擊。也有史料稱是山地兵司令)李息領軍出代郡北伐,吸引匈奴主力,是為佯攻。車騎將軍衛青領精銳三萬出雲中,直撲匈奴河套地區的樓煩王和白羊王的後方,將他們合圍並幾乎全殲。 秦亡八十年後,河套地區失而複得,漢帝國重新設置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和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在曆史上被稱為漢匈河南之戰,又稱漠南之戰,典型的聲東擊西、迂回包抄側擊的戰略戰術,漢帝國第一次在戰役層麵戰勝匈奴。因軍功加封衛青為長平侯,封李息為關內侯,封校尉蘇建為平陵侯,封校尉張次公為岸頭侯。 關內侯是軍功中的較低侯爵,衛青的長平侯就是由關內侯晉升而來。漢高祖規定非軍功者不得封侯,侯爵可以世襲、有封地、有食邑。漢武帝定爵位20級,1-8級可以花錢購買,沒封地、沒食邑、無世襲。9級以上必須軍功。
順便提幾筆,衛青的老婆是漢武帝的同胞老姐平陽公主。平陽公主曆史上未曾留下名字,前兩任丈夫死,第三次嫁給了以前的家奴、當時的大將軍(三軍總司令)衛青。平陽公主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引薦了衛子夫和傾城傾國的李貴妃到武帝的榻前。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又是衛青的同母異父老姐,這對君臣的私下關係是互為姐夫和小舅子。衛青用鐵血演繹了從奴隸到將軍、到位極人臣。
歌唱家李延年曾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指的就是他的老妹李貴妃。
圖五 河南之戰示意圖,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23年(西漢武帝元朔六年),定襄北戰役開打,年僅十八歲的霍去病被武帝任命為剽姚校尉(“剽姚”意為勇猛勁疾),命其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霍去病第一次統兵,率輕騎兵八百深入敵營,《漢書》記載“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並兩次功冠全軍。戰後,武帝割南陽郡穰縣的廬陽鄉、宛縣的臨駣聚(今河南鄧州西北)為冠軍侯國,食邑一千六百戶,封霍去病為冠軍侯以表彰其勇冠三軍之意。一代將星閃亮登場。霍去病是平陽侯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出生後的身份就是奴隸,他又是衛青和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外甥。
圖六 河南及定襄之戰示意圖, 公元前127-前123年。
公元前121年(西漢武帝元狩二年)春,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率驃騎(輕騎兵)一萬出隴西,越烏戾山,渡黃河,伐遫濮部,斬遫濮王 ,涉狐奴水,六天轉戰千餘裏,踏破匈奴五王國,有如摧枯拉朽般將河西諸小王紛紛擊潰,並迫降了他們。接著,漢軍長途奔襲越過焉支山(峰腰地帶的甘涼交界處,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裏處)在皋蘭山(張掖附近的合黎山附近)與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漢軍騎兵在深入敵境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匈奴短兵相接,斬匈奴折蘭王、盧侯王,渾邪王敗走,邪王之子及其相國、都尉被俘虜,連休屠部祭天的金人都被漢軍繳獲。
此戰具有攻擊偵察的性質,勝利奠定了漢武帝奪取河西走廊的信心。
圖七 公元前121年(西漢武帝元狩二年)春,第一次河西之戰。
公元前121年夏,漢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軍出擊河西地區,並派合騎侯公孫敖隨同出征,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霍去病與公孫敖各領騎兵數萬,都從北地出兵,分道進軍向西進擊。霍去病出了北地後,已遠遠地深入到匈奴之中,因公孫敖走錯了路,未能與霍去病軍會合。
漢武帝另派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餘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左賢王部,作為策應。
霍去病沒有等到公孫敖軍,便獨自率領所部騎兵繼續依原定作戰計劃,急速前進。采用大縱深外線迂回作戰,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裏,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遊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
匈奴軍倉促應戰。經過激烈的戰鬥,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萬餘人,迫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於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漢軍僅傷亡3千餘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
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讚賞,益封其食邑五千戶,其手下部將也多因功封侯。但是,西漢進攻匈奴左賢王部的軍隊卻出師不利。該路軍以李廣為先鋒,李廣率4千餘騎先頭部隊先行出發,張騫所率主力卻未按照預定時間出擊,致使李廣軍北進數百裏後,被左賢王軍4萬騎團團圍住。激戰2日,李廣部死傷過半,匈奴死傷相當。最後張騫終於率主力趕到,匈奴軍見不能取勝,遂解圍北去。
漢軍回師後,張騫、公孫敖均以不能按期會合,叛處死罪,後以財物贖免,貶為庶人。李廣則功過相當,未得封賞。匈奴伊稚斜單於得知渾邪王、休屠王兩戰兩敗,喪失河西絕大部分領土,十分惱怒,要對他們嚴加懲處。二王懼怕,無路可投,便於當年秋派使者赴漢乞降。
圖八 公元前121年春、夏,第一和第二次河西之戰示意圖。第一次出隴西,北上直擊。第二次出北地迂回包抄,渾邪王、休屠王的老巢被一鍋端,霍去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西漢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中原王朝首次獲得河西走廊。匈奴人哀歎:“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河西走廊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國中原鏈接西部的最重要的通道,因其地處黃河之西,為南麵的祁連山和北麵的合黎山、龍首山夾峙,就像一條走廊,故名。河西走廊沒有明確的界線,用現代地理學的觀念,由東部武威的石羊河流域算到西部敦煌的疏勒河流域是合理的,從東東南到西西北大約1000 公裏,最窄初大約50公裏。其間包括四大內流河流域,石羊河、黑河、弱水、和疏勒河。
隨後幾年西漢政權先後在四大內流河畔設置了涼州四郡,從東到西為武威(石羊河)、張掖(黑河)、酒泉(北大河)、敦煌(黨河),這四郡的地名沿用至今。多麽豪邁威武的命名,光是字麵就令人感受到千年的輝煌。
經河南之戰(公元前127)、漠南之戰、河西戰役(公元前121)之後,匈奴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但伊稚斜單於仍未停止南下襲擾。此時,西漢王朝由於長期對匈奴用兵,財政發生困難。漢武帝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實行整理幣製、專賣鹽鐵、加重商稅等措施,以籌集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財力。同時厲兵秣馬,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經過兩年時間的積極準備,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春,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騎兵5萬,分兵兩路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並以郎中令李廣為前將軍、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平陽侯曹襄為後將軍,公孫敖以校尉從大將軍,統歸衛青指揮。霍去病屬下未配備裨將,但所統兵卒多是經過優先挑選的敢力戰深入之士。為了確保作戰勝利,漢武帝還征集馬匹凡十四萬,步卒和轉運夫五十萬,負責轉運輜重和軍需供應,確保每名騎兵有三名步兵加一匹馬提供後勤保障。為這次大戰準備的糧草更是不計其數。
衛青大軍由定襄出塞1千餘裏,涉過大沙漠,伊稚斜單於所部主力約七萬餘已經在此等候。衛青見匈奴軍早有準備,便下令用武剛車(四周及車頂以厚革皮覆蓋用於防護的戰車,2000年前的坦克車)環繞為營,紮站住陣腳,隨即以5千騎兵向匈奴發起衝擊。伊稚斜單於也令萬騎出動應戰。雙方激戰。戰至黃昏,大風突起,沙礫撲麵,兩軍不相見。衛青乘勢令作為戰略預備隊的5千鐵騎騎從左右兩翼包抄,將匈奴軍陣團團圍住,分割包圍。伊稚斜單於見勢不妙,自料漢兵頑強,難以取勝,便率壯騎數百從西北方向突圍逃走。
天將黑,漢、匈兩軍仍在混戰,死傷相當,這時,漢軍左校捕到俘虜,知伊稚斜單於已逃脫,急報衛青。衛青立即遣輕騎連夜追擊,自己率主力隨後繼進。匈奴軍潰散。至天明,漢軍追出200餘裏,未能追上伊稚斜單於,沿途殲敵萬餘人,進至寘顏山(今蒙古納柱特山)趙信城(為趙信所建,故名),獲得匈奴大批屯糧,補充了軍隊。整休1日,盡焚其城及剩餘軍資而還。此戰衛青軍以少勝多,殲敵19000餘人,漢軍斬敵是以割下的左耳計數。
在東路,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後,北進2千餘裏,越過大沙漠,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霍去病指揮漢軍發動猛烈進攻,大敗匈奴軍,俘獲屯頭王、韓王等3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以1萬的己方損失,殲敵70443人,左賢王部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左賢王率親信棄軍逃走。霍去病揮軍追殺,至狼居胥山(史稱“封狼居胥”),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勝而回。史書記載:“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曆史上封狼居胥山的戰將隻有五人。
匈奴一方對漠北大戰也是準備已久,漠南會戰後(元朔六年,前123年),伊稚斜單於和他的姐夫兼首席軍師趙信就已預計到漢軍將向北進擊。他們已做好戰爭的方案,誘敵深入,計劃在匈奴的腹地漠北合圍聚殲漢軍。誰料漢軍的兵鋒在前123年指向河西,剪滅了右賢王、渾邪王、休屠王等勢力,占據了河西走廊,真讓匈奴痛心不已。對匈奴來說此戰晚了兩年,臨戰之前匈奴還成功地實施了一次情報戰,讓西漢的主力霍去病部調到東方。伊稚斜單於準備了八萬騎兵,以逸待勞,計劃全殲至少重創衛青部。不料衛青有秘密武器武剛車,匈奴鐵騎無法破陣。衛青又過於生猛,敢用鐵騎包抄鐵騎,伊稚斜單於精神崩潰,率先逃跑,導致全軍潰敗,漢軍追擊大量斬殺。普魯士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的紅利在追擊階段。
圖九 漠北大戰示意圖,公元前119年。
漠北大戰,是漢武帝一朝對匈戰爭規模最大的一仗,雙方都竭盡了全力。這一仗,匈奴兩路被殲精銳9萬餘人,元氣大傷, 是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其實力日漸衰落。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圖十 漠北大戰示意圖,公元前119年。
在漠北大戰的同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他率領300人組成的豪華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典型的金彈外交,大撒幣,2000多年後我厲害國也是有樣學樣,隻是規模更為浩大。這次的目標是烏孫,烏孫位於伊犁河流域,人口63萬,是匈奴最忠實、最孔武有力的小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結盟敵人的敵人,而第二次就是挖牆腳,撬敵人的鐵杆小弟為自己的跟班,結盟敵人的盟友。張騫在烏孫一待就是四年,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和一個王子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漢武帝依持堅強的軍事實力為後盾揮舞出外交的陰陽劍,搞得烏孫不得不在西漢和匈奴這兩大強權之間首鼠兩端。
公元前117年(元狩六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一生戰無不勝,屢建奇功,凡六擊匈奴,斬俘敵12萬餘人,收降4萬餘人,收取河西走廊,設置涼州四郡。“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武帝允許霍去病陪葬於他的陵墓 ---- 茂陵,賜其諡號為“景桓”(取義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霍去病既能衝鋒陷陣,又能運籌帷幄,既是將才又是帥才,還不讀兵書的軍事天才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衛青病故,一生七次出擊匈奴,戰無不勝,收取河套平原。武帝賜諡號“烈”,允許其陪葬茂陵。公元782年,唐朝的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和“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世對衛青的溢美之詞極多又極高。
衛青為人寬厚、謙和、低調,不怒自威。淮南王劉安最為忌憚衛青,想謀反多年而不敢妄動。衛青率軍掃蕩漠南時(前123年),右將軍平陵侯蘇建部三千騎兵意外遭遇了大單於上萬主力,前將軍趙信又臨陣倒戈,苦戰一天蘇建隻身逃回。對於是否殺蘇建以立威的問題,軍部兩方有了分歧。衛青表示以天子殊寵為大將軍,雖有權力,但不敢擅專,還是把這事交給天子定奪。於是用囚車押回蘇建。武帝最終赦免蘇建的死罪,蘇建是蘇武的父親,蘇武在北海持節牧羊19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從漠北大戰後的大約十年裏,西漢和匈奴間雖然爭紛不斷,但也沒有大的征戰。概因匈奴被打得實在受不了,遠遁漠北,無力南犯。漢武帝這邊由於雙子星衛青和霍去病的隕落,對匈奴的攻勢告一段落。
但武帝又劍指南方、東方、西南、西北,繼續開疆拓土。前111年(元鼎六年),武帝派路博德、楊仆等發兵消滅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將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並入版圖。前109年(元封二年),武帝發兵五萬,楊仆率水軍由齊地渡海,荀彘率馬步軍由陸路出遼東,夾擊衛滿朝鮮,經過失敗、反複、曲折,一年後平定,設置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此後幾年,又陸續平定西羌、衛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雲貴高原、海南島等地並入版圖。至此武帝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將接手時的版圖幾乎擴大了一倍,大約領有400萬平方公裏,隻是在西晉的八王之亂後高句麗占據了朝鮮的漢四郡,五代十國時交州的交趾、九真、日南三個郡獨立了出去成立安南國。 剩下的地域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盤,直至清朝仍將這片土地稱之為“本部18省”。
圖十一 漢武帝時期西漢和匈奴的邊界,山川河流。圖中上部的陰影區為漠北草原,高寒,貧瘠,少雨水。如果從地理學的角度定義漠北和漠南,那就是所有流入北冰洋水係的流域土地屬於漠北,黃河流域和北緯45度以南的內流河流域的土地屬於漠南。而漠北和漠南之間是戈壁和沙漠。
公元前116年—前105年,西漢政府修築武威至敦煌間的長城,從長安至敦煌建烽燧,置亭台,設驛站。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建玉門關,在敦煌西南的古董灘建陽關。它們都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內,分別是絲綢北南兩路的必經關隘。史稱“列四郡,據兩關”。從兩關的城樓看到一望無際的西域大地,西域從此向中原的人民敞開了寬廣的懷抱。
圖十二 西域,東起玉門關和陽關西至蔥嶺,北起巴爾喀什湖和阿爾泰山脈南至昆侖山脈,麵積大約250萬平方公裏。橫貫中部的天山山脈是遊牧民族的行國和農耕民族的居國的天然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