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中國人含蓄。
這不是因為中國人虛偽,而是因為中國人的本體思維。
當然,可能有個體不同,但整體上,中國人在行為上含蓄特征比較突出。
中國人這樣說話就有這樣的思維,有這樣的思維就必須有這樣的行為。這不是有意識地選擇。
人以什麽為好,就自然地往什麽用勁兒。
往什麽地方用勁兒,就是以什麽為好。
比如學科學,就是認為科學好。
來美國,就是認為美國好。
表達以含蓄為特征,當然就是認為含蓄是好的。
有人說也可能是不好意思直接,那麽還是一樣:直接不如含蓄來得舒服。比如赤裸裸地威脅,“勿謂言之不預也”。含蓄不?
含蓄為啥好,好在哪兒?
對中國人來說,含蓄就是意思在那兒,但是形上(比如話)不破不露。這其實就對應著中國人推崇的中和仁道。
古雲喜怒哀樂未發為中發而不失度為和,在這個狀態下天地位萬物育。偏離這個狀態就天地不位萬物不育,就不好了。
這是哲學,但中國的哲學不是中國人偶然或者隨意發明的,它有思維基礎,而思維的基礎就是語言(請看《神邏輯》)。語言就是以本體概念來組織的,價值當然也以本體為上。
核心如此,行為當然就不得不如此,比如桃核長出桃樹。
又要有意思,又不能太露,言行當然也要發而不破。
於是中國人的言行就有了含蓄的特征。
有這個特征,是主要特征,但不一定時時如此,處處如此,人人如此。
說的是大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