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字形式與語言組織原則

(2022-12-02 22:26:58) 下一個

近代以來,很多無識之士希望漢字拚音化。

依據就一個簡單對比:西方發達,西方是字母文字;中國不發達,中國是方塊字。

基於這個對比,列出種種方塊字的缺點,字母文字的優點。

得出結論,漢字應該拚音化。

對魯迅錢玄同這一代人,可以說他們救亡心切,昏了頭,可以理解。

對今天還有這種主張的人,則完全是食洋不化,不可理解。

為啥不可理解?因為他們號稱了解西方,但主張卻與西方的科學精神背道而馳。

西方的科學精神是什麽?

當然就是從實際出發。

但拚音化的主張,卻是從想象出發。

他們看不到漢語與西方語言在組織原則上的不同,還在時行簡單而低級的對比。

魯迅那一代進行這種對比有情可原,因為剛跟西方接觸不久,不了解人家。

今天一部分中國人號稱了解西方的人也止於這種簡單而低級的對比就有點兒讓人驚訝了。

 

如果漢語跟西方語言的組織原則是一樣的,那麽是的,書寫係統應該字母化。

但是漢語的組織原則跟印歐語係的組織原則是一樣的嗎?

當然不是。

純從詞匯來看,漢語構詞的基本單位是單音節詞,詞匯的擴展通過單音節詞的排列組合來實現。比如,杯,茶杯,酒杯,獎杯。。。;背,背帶,背負。。。;悲,悲傷,悲痛。。。。

。它的特征就是用盡量少的基本音節來覆蓋盡量多的詞匯。

結果,就是可以隻認識三千到四千個字,就可以達到高等教育需要的閱讀和表達水平。

注意,這裏說的是字。因為字有不同的組合,所以認識這些字可以覆蓋的詞理論上就是無限多。

這樣,漢語的交流,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麵,都是通過集成效應來實現信息交換的。

集成效應的意思就是,如果說西方語言每個詞都有明確限定互相之間作用空間很小,那麽漢語是詞與詞之間互相自由作用,通過互相參照來產生意思。一般來說,一個字要放到詞中產生意思,一個詞要與句子中其他詞互相作用來確定意思。

因此,在書寫係統中,要提高交流效率,就要最快地確定詞與詞之間的關係。

那麽,拿拚音與方塊字比較,哪種更有利於快速確定含義?哪種更有利於消除歧義?

當然是圖像文字。

因為漢語特征決定,一個拚音可能對應多個完全不同的詞,而一個廣塊字則隻能對應一個詞。在這個意義上,反而是方塊字與西語拚寫的效率原則相近(西語一個拚寫就對應一個詞,漢語一個拚音則可能對應多個詞)。

 

另一方麵,從起源與構建原則上看,西語書寫反映聲音,而漢語書寫則反映意思。

比如羊,象形文字一定是羊的形象,反映形。

而字母文字則不管羊的形象,而是與羊無關的字母堆疊,反映聲音。

反映形還是反映聲,這是更高層麵的語言本身特征決定的(采取哪種書寫係統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人力強為的)。

西語天然傾向於單元的完整與獨立,因此,大體上每個意思都有獨立的詞。比如公牛母牛小公牛小母牛都是不同的詞,形式上互相之間沒有一點兒聯係。因為嚴格遵循單詞單義的對應關係,每個詞對應一個意思,每個意思對應一個詞,西方語言的單詞發音就比漢語複雜得多,比如詞頭輔音數量多,中間元音變化多,詞尾輔音數量多,每個詞的音節多少不同,等等。這種特點也決定它無法采用象形文字,拚寫是效率最高的。

反過來,漢語則傾向於集成原則。基本的單音節詞就那麽多,複雜的精細的概念都通過組合來實現。這就決定詞(發音,而且是極簡發音)的重複率極高,但意思又不相同。這就導致沒有表義功能的拚音不可能迅速進行意義定位,因此大大遲滯溝通效率。因此,對漢語來說,象形是效率最高的,拚寫無法達到高效的要求。

結論:書寫方式與語言特征密切相關。這不是偶然的,甚至也不是人為的。忽略語言特征對書寫的影響,拿一種語言的書寫標準去要求另一種語言,這是想當然地,機械地,粗魯地,白瞎了腦子和自我標榜的西式教育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