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花瓶打破了與中國人的未來

(2021-10-02 19:56:56) 下一個

小謝貼的視頻說,不同的語言對打碎花瓶這個事件的呈現重點不一樣。比如西班牙語可能強調事件本身---花瓶狀態的變化,而英文(?已經忘了)則要加上主語,更容易把注意力引向責任人。

這說明語言可以影響人的思維與判斷。

俺同意。

並且語言的這個特征與文化密切相關。

同樣的打破花瓶事件,漢語可能包含了不同的語言的不同側重,可以自由調整出不同的重點。比如:

花瓶打破了。    強調花瓶本身的變化

花瓶被打破了。強調其他因素的作用

花瓶被他打破了。強調責任者

花瓶他打破了。   強調他的作為與花瓶的狀態的關係

他打破了花瓶。 強調他的作為

他把花瓶打破了。強調他的作為與花瓶狀態的關係。

有些句子英文有對應,有些沒有。

類似的例子非常多。漢語可以根據表達重點不同來調整順序與結構。

俺不了解其他語言。如果隻比中文與英文,則大概可以說,中國人的觀察與呈現方式太豐富,相對而言,英文比較單一。

強調單一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其他可能的存在。

強調豐富的人如果沒有特別的刺激也不會在單一方向上特別突出。

一句話如此,語言更如此,文化更加如此。

這也可以聯係到中國人的科學思維。科學思維對語言的靈活度要求相當高:就是不能太靈活。如果太靈活,意思不在形式本身,注意力就會散到關係中去。這種思維很難有科學要求的單一向度的深入開掘。反過來,如果專注於形式,特別關注形式與內容的密切關係,則符合科學思維,有助於科學發展。

為什麽“注意力會散到關係中去”?因為如果同一個意思可以突出的焦點太多,則通過關係來確定意思是最高效的方式。如果通過明確的形式來表達不同的重點,那麽需要的形式變化就會太多。有些形式可能隻在某些場合有用,普通人可能一年用不上一次。不知道又不行,知道了又不常用,徒然增加大腦負擔。如果不通過明確的形式,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關聯。英文也需要關聯,但沒有漢語這麽徹底。中文幾乎徹底甩掉了形式的羈絆,完全依靠互相作用來形成表義重點。

反過來。漢語思維雖然忽視單一的潛力,但如果得到合適的刺激,在單一專注方向上展開也並非不可能。

這就與中國的未來相關了。如果在科學方麵有足夠的刺激,中國人在科學上也應該有比較高甚至更高的成就。因為中國文化可以博,也可以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