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究論語之“色勃如也”

(2021-06-02 09:42:12) 下一個

俠客兄貼論語章句,有“君召使擯,色勃如也”一句。俠客兄貼出的對“色勃如也”的解釋是“一下子嚴肅起來”。

這個解釋中規中矩。

俺查了一下字典,“勃”有“忽然""突然"的意思。按這個意思來看,色勃如也的“勃”確實可以理解為“忽然提起精神”。朱熹的集注也說,“勃,變色貌”。

但俺覺得,這種理解有點兒字本位,不太人本位,情境本位。

為啥?

可以想象一下:國君讓孔子接待賓客,孔子一聽,就立刻來了精神。這是不是在暗示沒有讓孔子接待的時候孔子就沒精神?或者不接待賓客孔子就不嚴肅?

有沒有這種可能?有。

這種可能性大不大?不大,非常小。

孔子平時是什麽樣子的,見到國君是什麽樣子的,見到官員是什麽樣子的,跟學生相處是什麽樣子的,論語中都有記載。俺對論語不熟,但印象中論語中好象沒有孔子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情境。如果知道孔子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或者目標之一----禮的恢複),就會明白,從衣著舉止到神色言詞,孔子的“精神”永遠在線,基本不可能有“忽然來了精神”的情況。

再從文字的角度看:“X如也”是什麽意思?就是“X的樣子”,是一種靜態。什麽是靜態?就是穩定的狀態。比如高興的樣子,生氣的樣子,困惑的樣子,都要穩定,才叫“如也”。現代漢語也不太會說:“她是一副忽然生氣的樣子”,“那個小孩子很可愛,一副忽然高興起來的樣子”,“他接待賓客時是一副忽然來了精神的樣子”(也不怕讓賓客看出來),。。。。

為啥?

常識。心理常識,認知常識,語言常識。

如果是描述某狀態,就不應該是變化成這種狀態的那一瞬間;如果是變化的那一瞬間,就不可能是狀態。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穩定持續的變化”------瞬間歸零再瞬間出現再瞬間歸零,比如警燈一閃一閃的樣子,大概可以說“閃爍如也”,但沒聽說誰接待賓客的神色精神會這樣。一來不容易做到,二來做到了也要考慮會不會嚇到賓客。

這種猜測推理有沒有正麵依據支持?

有。

看段注《說文解字》:(勃)排也。排者,擠也。今俗語謂以力旋轉曰勃,當用此字。論語:色孛如也。許所引乃本字本義,謂疐(-疋+艸)孛,盛氣也。今論叚借勃字,殊失其恉。

依段注,則“色勃如也”應該是“盛情滿滿的樣子”。

“盛情滿滿”和“忽然嚴肅起來”或者“忽然來了精神”,哪個更自然,更符合待客之禮?

俺覺得是前者。

 

如果查字典,古文中勃取“興起、旺盛”義的例子比較多:

氣噴勃以布覆兮。——馬融《長笛賦》

勃勃,盛也。——《廣雅》

勃然平世之俗起焉。——《荀子·非十二子》。注:“興起貌。”

 

而古文中“忽然”或者“變色”的例子,就一個,就是“色勃如也”。而這個例子,再加上“勃然大怒”之類的,都可以不用“忽然”“變色”來解釋。“充盛”就足夠了。

事實上,很有可能,“忽然”,“變化”這個意思是從某些具體情境中發揮出來的,不是勃字本有的。比如勃然大怒,是說大怒的劇烈樣子還是說大怒產生的突然性?

俺看還是指盛怒的樣子。“突然性”或者“變化”不需要用勃然來專門標指。憤然,慨然,安然,怡然,X然,如果X本身沒有變化的意思,X然就沒有必要,也一般不會是“變化”的意思。

然而,“勃然大怒”總是跟“大怒之爆發”聯係在一起,所以,人們就把固定情境當成字的意思塞到頭腦中,朱熹也不能免,還要寫到四書集注中。再後來的人一看,哇,朱熹這麽說肯定沒問題,於是編到字典裏。再扣來的人一看,哇,字典也這麽說,當然就是這個意思,於是寫到文章裏。

新的意思就這樣被生生地造出來了。

不過也不奇怪,很多觀念都是這樣產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