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狙公賦芋----與立兄討論優勢感

(2020-12-11 20:55:46) 下一個

讀立兄《試論當我們談論道德時,我們在談論什麽》有感。

立兄說,

“人們發明道德,認同道德和反抗道德,本質上,都是為了獲得個體在進化的競爭中的優勢。

而這些行為在生物層麵的本質是讓人感覺快樂,進而不斷的去追求這種快樂。當康德仰望星空時,他感覺快樂。他把這當成一種崇高的道德時,他仍然感覺快樂。因為,這讓他在人群中獲得優勢。老驢反擊時,同樣感覺快樂,這也給他一種人群中的優勢。石頭反擊老驢時,同樣是一種感覺優勢。

這些優勢最深處的生物原因是,生殖的優勢。”

在另一個帖子中,立兄又說,

“絕對的。通過思辨人的本質,永遠想不出DNA來。前些年還有物理學家冥想來發現物理規律,不知道他們發現什麽了。”

這就讓俺想到了以前發在健壇的舊貼。修剪一下挪過來。

耍猴人要給猴子改革飲食製度,每天給的芋頭從管飽改為早上仨晚上四個。眾猴聞言大怒:太少了,不幹!

耍猴人連忙改口,那麽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總可以了吧。

眾猴皆悅。

過了一段時間,有聰明的猴子產生疑問了:為什麽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還是吃不飽?

耍猴人就開始解釋了:你看,2+2 等於4,所以早上4個,1+2等於3,所以晚上3個。明白了嗎?

聰明的猴子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的。

怨遂息。

 

猴子們可笑嗎?

但是俺覺得我們實在沒有資格笑他們。因為,人類探索科學、改造世界的偉大行動,從思維的角度看,在本質上,跟這些猴子十分相似。

比如,人類為什麽有道德?你如果說是天生的,那麽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唯心本來就不科學,再主觀,更不科學了。

有更好的說法嗎?有:後天產生的,為了生存,為了利益。這個說法看起來唯物多了,比較容易讓人接受。

但是為啥唯物一些更容易讓人接受呢?

唯物說更高明,道理講得更透徹嗎?解決了更根本的問題嗎?

在俺看來,沒有。它更容易讓人接受,是因為這種說法更容易讓人的意識獲得穩定感。穩定感。是的,就是它。它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終極原則,簡單地說,就是make sense. make sense 了,sense 就穩定了。sense 穩定了,人就有安全感了。

人類認識世界,乃至人類存在的全部意義,從思維的角度看,就是要獲得最終的最大的穩定感。

什麽樣的穩定感比較穩定呢?基礎牢固的。

什麽樣的算基礎牢固呢?磚頭多,互相咬合緊密的。

唯物和科學,最符合這個條件,最符合意識的這個要求。一個簡單的現象,科學可以扯出一個體係來,環環相扣,嚴絲合縫。方法就是不斷地讓人類觀察到的現象make sense,讓人的意識的穩定範圍不斷擴大。人產生穩定感,又對穩定感有依賴,當然就接受了。這個原理也可以反過來用,比如,一個道理一句話說不清,就說一堆,再舉些例子。就容易被理解被接受了。當然更多的是本來一句話能說清,但是為了增加接受度,還要通過繞圈子來增加受眾的穩定感。

在生命這個比較嚴肅的話題上,人類也被這個規律支配。比如生命活動到底是什麽?從氣到血到細胞到基因到蛋白到DNA,人的意識的穩定範圍越來越大,形成了雄厚的穩定基礎,以致於讓立兄說“絕對的。通過思辨人的本質,永遠想不出DNA來”------聽起來好象發現和利用DNA 是人類的理想的一部分一樣。

但這句話的潛在意思其實是,思辨所能提供的穩定感,遠不如生物學體係的理論與實踐。也就是說,即便思辨能得出一個結論,也會因為這個結論不是DNA而為立所拒絕。

看到問題的本質了嗎?不是誰能得到一個什麽樣的結論,而是誰更能產生穩定感,符合選擇者穩定欲的穩定感。這不是關於真理,而是關於路線。

俺不是在說思辨可以達到真理,也不是說思辨不能。同樣地,也不是說DNA在不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而是說,立在做這個論斷的時候,他其實是在宣示的他的穩定訴求----必須豐富細致。

這當然可以是人類偉大成就的一部分----當且僅當認識世界是人類活動的目標時;如果把藝術成就當成人類活動目標,DNA----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發現----似乎就沒有什麽價值了。事實上,DNA帶給立的信心,俺認為影響了立的藝術創作水平,負麵的----它讓立的詩文有意無意地染上了自然主義的色彩。明顯的具體的思想傾向會降低作品的藝術價值,俺覺得。

再換一個角度,科學的角度,比如以徹底揭開生命的秘密是人類活動的最高理想,那麽DNA的發現和利用,是不是已經實現了這個理想呢?顯然還沒有。五十年後,某個蛋白裏邊的發現的世界可能比今天DNA展現的世界更為豐富,更為清晰,DNA的價值可能相當於當年發現細胞的價值了。那時提起DNA,還有什麽值得興奮的嗎?應該沒有了----因為不新鮮了。這樣看,DNA的價值,完全基於它拓展出來的意識的穩定感指數。科學中,什麽發現都是剛出現時這個指數最高,過一段時間就被新的指數更高的發現取代了。在徹底揭開生命秘密的目標上,DNA不過是無數環節中的一環,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意義。生命的秘密不可能完全被揭開,隻要人願意,總能再進一步再進一步再進一步(致敬立大神的“又進來一個機器人”),除非我們放棄對科學的興趣,或者強行停止科學研究,宣稱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物質世界的一切秘密。

重伸,俺不反科學,不反科研,樂於享受科學發展帶來的一切便利。俺的意思是,DNA,在認知上的價值,隻是提供穩定感。它沒有解決生命的本質問題,不為世界增加任何新的東西,也不為人類認識意識本身提供任何幫助。

如果認識生命本身是生命的意義,DNA並不比神創揭示得更多。DNA的價值,就是對依賴make sense 來獲得穩定感的意識來說,make sense 的環節更多一些,因此,帶來的穩定感也顯得比較強。

但是反過來看,科學與唯物,真的搞出什麽新東西來了嗎?朝三暮四,朝四暮三,1+2=3,3+1=4。 這些等式揭示什麽新的事實或者真理了嗎?沒有,它們隻是把本來就存在的東西換種方式再表達一遍。這些東西沒有真實意義,但有認知意義,讓意識以為自己從已知擴展到了未知,從而獲得了存在感和穩定感。如果你說1+2=1+2,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沒有新信息,意識的穩定欲沒有得到滿足。1+2=3,雖然實際兩邊的值一樣,但形式不一樣,意識就很喜歡。沒有新東西,但是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形式,或者說以與以往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意識中,就讓意識滿足。

不加檢省的意識必然如此,不如此就沒有存在感了。而人被這種意識驅使,以為事物定名、獲得新知為樂:唯心唯物,神創進化,生理心理,是非高下,過去未來,優勢劣勢,。。。都不過是意識自我安慰。隻不過,不同的意識,自我安慰的方式不同。而科學,在符合意識的工作方式方麵得天獨厚,所以必然為更多人所接受。神學了,道學了,make sense 的鏈條比較短,係統比較弱,基礎比薄,接受的人相對要少一些。

聽起來,俺也不過是在企圖獲得自己的穩定感。

哈哈,可以這麽理解。

但也可以反過來理解,俺在試圖傳遞一種不穩定感:意識這種東西,為啥它非要有穩定?人能不能超出意識的穩定欲,不為尋求穩定的本能所控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