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先轉引鄧鐵濤老先生《論中醫治非典》一段:
《溫病條辨·原病》篇:“〈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喜怒不節,寒暑過度”而致“生乃不固”,說明正氣內存的重要性。“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說明“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冬天屬陰,寒亦屬陰,兩陰相重,與正氣相持(伏氣)不即發病,至春天乃發,便成溫病,總之用以說明邪正相爭的觀點。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888342.html
************
文中認為“冬天屬陰,寒亦屬陰,兩陰相重,與正氣(伏氣)相持不即不發病,至春天乃發,便成溫病”。這種理解有道理,但不夠周密。因為內經原文說的是“寒暑過度”才會“生乃不固”。寒暑乃冬夏之本義,依文中觀點,任何冬月都是“兩陰相重”,據此推理,年年春天都應該有溫病。然而事實是,隻有“冬傷於寒”才會“春必病溫”。
因此,“重陰必陽”應該再仔細分析。傳統中,重陰必陽確實另有一種解釋,即:秋分至春分屬一年之陰,春分至秋分屬一年之陽。而氣之運行,秋天以下降為陰,入於冬月,即是重陰。到夏月即是重陽(升氣為陽,入於陽位,故重陽)。重陰必陽,說的是陰氣入陰位而陽氣發生。重陽必陰,說的是陽氣入陽位而陰氣發生。
但內經原文中又用了“故”字來表示因果關係(“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又是為什麽呢?俺覺得可能與行文風格有關。比如,”過度“兩個字可能本義是”失度“。失度與不節相對:”不節“ 就是不中其節,有兩種情況-----不當發而發(暴躁)是不節,當發而不發(抑鬱)也是不節。那麽,失度也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不足,一個是過頭----都會導致生乃不固。上下通順一下,括號中引文的意思就是”不節與失度而致病,如果是重陰時埋下病因,必待陽生時發作;如果是重陽時埋下病因,則待陰生時發作。“ 另一方麵,用個故字,是引入經典觀點,以備結論。這樣,內經原文就可以分析為 ”‘A: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B: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A+B=>)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文字上稍微有點繞,但意思很清楚,就是1.病因:過度無節;2. 因過度無節而致病的時間規律:冬病春發;夏病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