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巴黎聖母院失火,確實可惜。
但真不至於哀歎乃至如喪考妣。就是一次偶然事件,又沒有全燒光,而且很快就會恢複,有什麽好喪的?
也不必引申到圓明園,08奧運。一次火災就是一次火災,跟在哪兒發生的其實沒有什麽大關係。
有些中國人跟著大呼小叫,隻是說明他們太空虛太無聊太愛裝13:去過的就要趁機說俺到彼一遊過,太可惜了。沒去過的就是雨果800年曆史人類文明,太可惜了。
你沒去過,燒了就不可惜了嗎?沒有800年曆史,燒了就不可惜了嗎?800年的曆史,燒了一下就燒掉了嗎?可惜在什麽地方?燒掉的東西的價值在哪裏?如果不燒,99%的哀喪者答出不來。燒了,他們依然答不出來。他們不過是在借題呻吟。
當然,俺也是借題呻吟。但俺知道這次火災的可惜之處:好端端的東西失火燒了,所以很可惜。這跟它有幾百年的曆史沒有太大關係,跟它代表了什麽文明也沒有關係。你去過沒去過沒有關係,跟雨果不雨果沒有關係,跟你的全球視野人文情懷沒有關係。說白了,它原貌存在的意義也不過就是它在那裏。對多數人來說,它的意義就是古跡,隻不過是法蘭西的古跡,巴黎的古跡,在雨果作品中出現過的古跡------它的意義不在於它是什麽,而是它的名聲。它的名聲,會因為一次火災而毀壞嗎?不會。所以,你哀個什麽呢?
更何況,很快它就會恢複原貌。複原出本來也沒有幾個人知道的細節,憑空地給感傷之士添了一個懷念或者讚美的主題。從這個角度看,哀傷就更加矯情了。
如果不需要哀傷,為什麽又有人要強行哀傷呢?
因為他們需要表達,但又沒有什麽自己的東西可以表達。所以呢,他們非常需要借別人的題,說別人的話,使自己看起來就像自己在表達一樣,好像自己有表達情感的能力一樣。他們需要蹭情。
蹭情。是的。就如同前些日子各路網紅來蹭流浪大師的熱度一樣。他們把自己定在網紅的位置上,又不知何以紅,於是就想方設法蹭紅。哀傷人士不見得把自己定位為網紅,但他們的抒情需求一點兒也不比網紅發熱的需 求弱,於是當然不能放過巴黎聖母院失火這樣的“高端”題材。
巴黎聖母院燒與不燒,沒有什麽太大意義,蹭情現象卻有研究價值:比如有些人喜歡外國形象,外國 文化,外國觀念,外國品牌,或者拜大師,權威、愛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本質上,他們就是喜歡把自我投射攀附到一個偶像上。為什麽會這樣呢?如果不攀附不崇拜,會發生什麽呢?
全世界跟著起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