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魯,把所有的城市加起來,也不如庫斯科(Cusco)底蘊深厚,因為在印加人的語言中是“肚臍”之意的這裏曾是印加帝國的首都。這個印加帝國,在《地球編年史》中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國,另一個則是古印加王國。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國始於公元1020年,而古印加王國則始於公元前2400年。在古印加王國建立前,庫斯科曾被神親自統治。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地球編年史》的說法,庫斯科都留下了令人驚歎的巨石建築,這是神的“筆跡”,我跟先生在跟歐雁台(Ollantaytambo)和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就親眼目睹了這些神作。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當我們坐在馬丘比丘對麵的胡丘比丘(Huchuy Picchu)上,打著傘欣賞雨中馬丘比丘的盛景時,我們還沒意識到我們參觀的時間已過。此時,胡丘比丘除了我們,一個遊客都沒有,我們為獨享人世間最美的畫圖而沾沾自喜,心想一定要等到日落。結果一個工作人員在山下喊我們,不一會他爬了上來,告訴我們在胡丘比丘隻能參觀45分鍾,而且馬丘比丘不允許打傘。我們乖乖地走下山,還沒走到山下,雨便停了,等走到聖石邊時,太陽突然從雲霧中噴薄而出。我們頂著烈日,從線路2中走回了巴士站。我很感謝我家先生,因為他的失蹤,我把神跡看了兩遍,又從不同路線走出了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
在巴士站,我買好車票後,看見車站旁有一條徒步的路,我向下走了幾百米,裏麵是負氧離子極多的森林。我不敢再往前走了,一是森林中空無一人,二是我擔心我爬不上來。之後我才知道,這條下山的路一直通往我們入住的溫泉鎮(Aguas Calientes),但最後的2公裏得受汽車尾氣的苦。有意思的是,我們回到酒店不久,大雨便傾盆而下。先生說為了馬丘比丘難得一見的美景,我們得慶祝一下,於是我們冒著雨去聖河邊最好的餐廳Full House吃晚餐,這家的羊駝肉又嫩又好吃。雖然我們一頓飯花了近70美元,但坐在嘩嘩流淌的聖河邊,想著我們這一天的奇遇,仍然覺得物有所值。
溫泉鎮晚餐
回庫斯科的火車
我們在時大時小的雨中入眠,第二天清早我起床一看,我因誤信了一天都是雨的天氣預報,在馬丘比丘沒戴帽子,此時臉部皮膚已經被紫外線灼傷了。我真沒想到,海拔不到2500米的馬丘比丘,紫外線比西藏的還厲害。不過,我一點兒也不後悔,畢竟我用我灼傷的皮膚向眾神獻了祭。坐上火車,我們又在風景如畫的安第斯山脈熱帶雨林中穿行,這一次我們選擇的是火車加汽車。火車停靠在歐雁台站,穿著職業裝的工作人員舉著牌子帶我們上了大巴,回庫斯科時跟我開車走的路一模一樣。隻是這次進城一點兒也不堵車,恨得我壓根兒直癢癢,似乎堵車就是為我們準備的。
回庫斯科沿途
回庫斯科沿途
回庫斯科沿途
回庫斯科沿途
回庫斯科沿途
汽車站離我們的酒店不到一公裏,出租司機要5美元多。我一聽他就在訛我們,沒理他,拖著行李一路上坡走去了酒店。路上不是很幹淨,汽車尾氣也不是很多,我們可以忍受。讓我們高興的是,庫斯科海拔3400米,但走了這麽長的路,我家先生居然沒有高反的感覺。為了接近神跡,我把酒店訂在了印加古牆和十二邊形印加石(Piedra de los 12 Angulos)的旁邊,它的上方就是海拔3700米的薩克賽瓦曼(Sacsayhuaman),它被認為在秘魯是除了馬丘比丘外,最大最壯觀的印加遺址。《地球編年史》的作者西琴先生稱它為沙華孟海角,他說位於兩條河流之間,有著“黃金之城”美譽的庫斯科正是起源於這裏。
既然是“黃金之城”的起源地,我們當然要率先拜訪這裏。從酒店一出來,就是一個巨長的石階路。我們很開心爬這種石階路,因為可以躲避秘魯無處不在的汽車尾氣。出乎我們意外的是,近看破破爛爛的庫斯科城居然在這裏變換了“容顏”。幹幹淨淨的石階路兩側都是外牆刷著不同顏色的彩色房屋,地上鋪著跟歐洲小城一樣的青條石,門前是各種開得正豔的鮮花,我們以為到了歐洲,立刻對庫斯科另眼相看。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庫斯科
階梯的盡頭便是沙華孟海角的入口,我們被告知,不用門票,心裏不禁懷疑,如此重要的景點怎麽可能不收門票呢?原來,從這裏要走很長的石階路才能到達上方的售票處。在途中,我們回頭俯瞰庫斯科,被距離過了濾鏡的它在群山的簇擁下,顯得相當美麗。看來,“距離產生美”是不變的真理。石階路的一邊是沙華孟海角所在的小山,另一側是溪流,溪流邊的山腳下有神秘的洞穴。我迎著溪流逆流而上,當跟馬丘比丘一樣的巨石建築出現時,售票處也到了,門票一人70索爾,近20美元。但是如果買含16處景點的聯票,就隻要130索爾。我們之前去了聯票中的4處就花了70索爾,賠大了。先生說看過了人世間最美風景的馬丘比丘後,他對秘魯的任何景點都提不起興致,無奈我隻能獨自前往。
本來我以為看過了歐雁台和馬丘比丘的巨石建築後,我會對沙華孟海角有“免疫力”,可是當占地4平方公裏的巨石建築以巨大的長度,排山倒海般向我迎麵撲來時,我還是被它們的恢弘震驚到了,那種視覺效果足以讓我動容,不禁想起《在秘魯和印加漫遊》中的一句話:“當人們注視著這種不可思議的砌石建築時,我們都會迷失在那種極致美麗的讚歎中”。不過,我所看到的,隻是原址的1/5。我不敢想象,“原裝的”會怎樣令我迷失自己。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西琴先生說,海角的名字薩克賽瓦曼意為“獵鷹天堂”。它的形狀像一個三角形,其峰頂比山腳下的城市高近250米。因位於峽穀中,因而其所在的山脈跟周邊山脈是分開的。也就是說,站在這裏,可以“一覽眾山小”。整個海角分為三個部分,其中基礎部分主要由巨石構成,這些巨石在被切割和雕刻後形成了巨大的台階或平台,以及頂部的隧道、壁龕和龕。海角的中部是支柱區域,中央曾有一個圓形塔形建築,塔內有一個構造特殊的平台。平台連接著迷宮般的通道,其中一條或幾條通往地道,在地道的某個地方可以找到通往埋藏寶藏地方的機關。最外層是三道用30多萬塊深褐色巨石構築而成的巨大且平行的Z字形石牆,最裏層的石牆周長360米,最外層的長540米。據說石牆原來高18米左右,四周是加固的堡壘和瞭望台,所有巨石都被打磨得平整精細。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這三道曲折石牆中的巨石主要包括兩種類型:規則形狀的方石被稱為“剪切石”,用於構建牆體的基礎結構;具有規則的多麵體形狀,如長方體、正方體、三角柱等,被稱作“裝飾石”,用於牆體的裝飾和雕刻。此外還有多邊形的不規則巨石,巨石邊緣有圓角。這些石塊還包含了複雜的設計元素,被塑造成了凸起或凹陷的形狀,以便在地震時提供更好的穩定性。而且巨石之間用了非常精確的切割和匹配技術,以及某種秘密的扣合技巧,使每一塊石頭都能緊密地嵌入到牆體中,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完整,無縫連接的整體。但巨石之間什麽填充物也沒有,卻連一張薄紙也插不進去。有人說,這些巨石一旦連接在一起,就會給人一種代表人物、動物和植物,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印象。
除此之外,石牆中也有巧妙的排水係統,以確保大雨時不會受損。牆上的門跟馬丘比丘的一樣,也是梯形。三道牆一麵比一麵高,不斷上升,每麵牆的後麵都是一個梯田。最低的第一道牆的一麵,巨石的重量都在10噸到20噸之間,其中近8米的巨石重量居然達到了360噸。其它的巨石差不多都是4米多高,寬度和厚度在3米到4米之間。《印加帝國的藝術》一書中說,這些令人費解的被切割的石塊“就像每個角塊都蘊含著某種意義的模具”。是誰把數量如此多,尺寸如此大,形狀如此不規則、重量如此驚人的巨石,天衣無縫地堆放在一起,如交響樂般流暢的?他們又是如何建造這個世界上最複雜,最精密的建築的呢?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還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石牆上的巨石來源於幾十公裏之外。巨石要想到達此地,必須得經過山脈、溪穀、峽穀和湧流。是誰運來的,又是怎麽運來的?沒人知道,人們隻知道,這些巨石“隨風潛入夜”,無聲見證著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代和一群神秘莫測的建築者。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印加人的作品,因為他們不會提煉鐵和鋼,也沒有車和牛,直升機和滑輪或其它機械,更沒有道路來運輸它們。對於他們來說,讓巨石越過陡峭的高山和山穀就如越過天塹一樣。當西班牙的一些天主教神父看到這些驚為天人的建築時,他們說:“一個人是無法切斷這些石頭並確定它們放置的位置的,除非是惡魔的藝術”。沙華孟海角不是惡魔建的,是尼比魯星球的阿努納奇們建的。就像安第斯的古老傳說說的那樣:在這塊土地上出現了神靈和巨人。神靈和巨人應該指的是阿努納奇們,他們擁有外星高科技文明,被蘇美爾人奉為神。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我在神的光輝下沿著石牆一步一步往上爬,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本來天空中是有烏雲的,這些烏雲讓石牆顯露出了暗灰色。可是當我一扭頭時,我看到一道多姿的彩虹出現在了東方的雲霧後。它是突然出現的,我剛接近石牆時還沒有。緊接著,陽光從雲霧中跳了出來,把它的明媚打到了石牆上,使其放出耀眼的光芒。而彩虹也越來越亮,天空也越來越晴。那一瞬,我不禁想起《聖經創世紀》中的話:“神說,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虹必現在雲彩中,我看見,就要記念我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我覺得神就在我身邊,情不自禁雙手合十,感恩神給我的一切歡樂與憂傷,讓我在旅途中尋回最初的自己。
石牆中有一個頂部由巨石覆蓋的梯形門,它被稱作維拉科查門。維拉科查是印加人的神,西琴先生說他是蘇美爾的阿達德神。此門是一個先進複雜的奇跡工程,據說古時候是能夠活動的,很多秘魯人在此拍照留念。我穿過此門和另外兩個閘門,便走進了“獵鷹天堂”。“天堂”內的草地上都是巨石的斷壁殘垣,看來,神的手筆也經不住光陰的流星雨。我站在三道石牆要保護的中心區域,一邊“感往悼來,懷古傷今”,一邊欣賞映入眼簾的美景。“獵鷹天堂”的一側是弘大的庫斯科城,另一側是大片的草坪和梯田。我走完了整個石牆後,穿過草坪,爬上了梯田最高處,那裏有無數正在吃草的羊駝。我眺望著“獵鷹天堂”,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它到底是什麽時候建的?又是做什麽用的呢?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西琴先生說,秘魯所有的巨石建築都建於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千年。他還說,公元前2400年,維拉科查神把黃金魔棒賜予了半人半神的曼科·卡帕克,讓他帶領印加人去尋找黃金之地,並在那裏建城,替諸神挖黃金,這個地方就是庫斯科。那麽,“獵鷹天堂”是神於公元前2400年前建成的,還是半人半神在公元前2400後建成的呢?沒人知道。但是西琴先生說,這裏用鑿石和精細整形的方琢石建造的牆壁、水管、容器、通道之類,都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道曲徑環,可以控製雨水或泉水從一級流到另一級。另一個沒有任何遮蓋的大方琢石周圍有一個巨大的環形區域,它被認為是蓄水池。同樣沒有遮蓋的還有地下的一個露天水閘,它可以讓水從圓形蓄水池中終止。整個“獵鷹天堂”似乎是一個大的淘金設備,當水最終流出蓄水室,再流過曲徑環後,石缸裏麵剩下的就是金子了。難道這裏是神或半人半神淘金的地方嗎?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薩克賽瓦曼
不知道。但很多人說,薩克塞華曼的另一個意思是“美洲豹Puma”,庫斯科古城的布局就是仿照美洲獅的形狀設計的,而薩克塞華曼正好位於“美洲豹”的頭部。不過,《庫斯科:天國之城》一書中的作者說,古庫斯科是由史前從的的喀喀湖移居來的先民們建立的,他們按照天空中的黃道十二宮把古庫斯科劃分為了12個區域。我不知道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可我知道,無論是代表“上層世界”的鷹,還是寓意著“照料一切生靈”的美洲豹,都是古代印加文明中的神明象征,或許都是蘇美爾的大神。我要在3天的時間裏,逛透這個神曾光臨過的印加帝國的首都,讓我的秘魯朝聖之旅在神的祝福語中完美收官。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