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青青瑞士行(23)-最美的山城

(2024-04-13 07:28:40) 下一個

若是你問我們,在三個星期的瑞士自駕遊中最喜歡哪個城市,我們會不假思索的告訴你,是盧塞恩和采爾馬特(Zermatt)。如果說海拔400多米的盧塞恩是明眸善睞的美女,那海拔1600多米的采爾馬特就是玉樹臨風的俊男。它們“相親相愛”,成就了瑞士“無限江山”的美名。雖然我們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中暢遊時遇到很多我們喜歡的小城,但擁有瑞士最古老木屋的采爾馬特卻是我們眼中最美的山城,因為這裏有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瑞士著名三角巧克力包裝上的標誌就是它。我們很高興能在即將結束瑞士之旅時與之相會,也很感謝瑞士送給了我們這麽一個“大禮包”。

采爾馬特的馬特洪峰

采爾馬特的馬特洪峰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是瑞士冰川列車的終點站,我們冬季來瑞士時錯過了它,此次要把遺憾補上。不過,離開馬焦雷湖畔的阿斯科納時,我們還不知道我們要為此花費不少銀子。從阿斯科納出來,我們沒有直接去采爾馬特,而是去了阿爾卑斯山中最重要山口之一的聖哥達山口(Gotthard Pass)。這個位於瑞士境內,海拔2108米的險峻山口跟瑞士和意大利邊境的施普呂根山口一樣,都是貿易通道中的必經之地。但施普呂根山口在羅馬時代就是通向意大利的主要貿易路線,而聖哥達山口直到1200年左右才是從神聖羅馬帝國出發,經蘇黎世抵達米蘭的交通要道。

開出阿斯科納,陽光依然熾烈,天空依然蔚藍,湖水依然清澈,瑞士隨手一揮就是如明信片般的畫圖。當我在這幅畫圖中再次穿過戰略重鎮的貝林佐納,開進阿爾卑斯山的山穀中時,畫圖變成了綠茵茵的菜田、向日葵和葡萄園,這是另一幅美麗的圖畫。隨著海拔的提升,一個接一個的小鎮也從我們身邊掠過,最後一個小鎮是海拔1100多米的艾羅洛(Airolo),它離聖哥達山口不到20公裏。雖然這個小鎮一點兒名氣也沒有,但這裏卻通往三個山穀,還見證了聖哥達山口的交通曆史發展。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出了這個小城,就是九曲十八彎的盤山道,骨子裏充滿冒險精神的我最喜歡開盤山道。在陡峭的山坡盤山而行到海拔1930米的瞭望台後,我們從這裏俯瞰坐落在山穀裏的艾羅洛,覺得它比畫還要美。發源於聖哥達山口,最終注入馬爾焦湖的提契諾河(Ticino River)在小城中匯成一個湖,湛藍的湖水和四周青蔥的山脈襯托得小鎮絕美。阿爾卑斯山內的湖光山色,我們怎麽看都看不夠。隨著海拔的升高,綠色植被也開始減少,苔原風光開始顯現,白雲也在山間飄,我在飄飄欲仙中盤到了聖哥達山口。雖然山口中的7個高山湖泊讓它不再“孤獨”,但這個讓古羅馬人都望而生畏的山口如今隻剩下一點點冰雪,這讓它失去了它本該有的大氣磅礴的樣子。

跟瑞士很多海拔2千米以上的山口一樣,26公裏長的聖哥達山口也是州和州的交界處。山口的一側是提契諾州所在的意大利語區,另一側則是艾羅洛州的德語區。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區,最後注入盧塞恩湖後從盧塞恩流出的羅伊斯河也經過這個山口。就是因為這個羅伊斯河,古時的聖哥達山口才變得凶險無比。其原因是,初夏時氣溫升高帶來的冰雪融化,讓在狹窄陡峭的峽穀中“行走”的羅伊斯河水位陡然升高,這增加了未知的危險,常常有溺水者身亡。因此,古羅馬人雖然已經知道這個山口,但從未啟用過。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聖哥達山口

1230年,這裏建造了一座橫跨羅伊斯河上的魔鬼橋(Teufelsbrücke),它是穿越聖哥達山口的必經之路。1799年,拿破侖的法軍與俄軍曾在此橋上展開過鏖戰。該橋在安德馬特(Andermatt)小鎮前方不到2公裏處,這個小鎮古時候是阿爾卑斯山東西向山脈和南北向山脈的匯合之處,也是瑞士聖哥達山口、富爾卡山口(Furka Pass)、奧伯阿爾普山口(Oberalp Pass)和格舍嫩山口(Göschenertal Pass)這四座山口的中心。從這裏向北經過蘇黎世可到德國,向南經過盧加諾可到意大利,因而自古就是交通的十字路口和軍事要塞。今天此地是冰川列車的經停站,我們冬季坐這輛列車時路過這裏。我再次穿過這個小鎮,然後跟先生穿過隧道走向魔鬼橋。踏上橋的一刹那,我們便被格舍嫩山穀中的景色驚豔到了。那感覺,有點像德國詩人歌德說過的那樣:“在我去過的所有地方裏,這裏無疑讓我感到最親切和有趣。”

此橋之所以被命名為魔鬼橋,是因為大約800年前人們發現在此地建橋異常艱難,於是請魔鬼幫忙,魔鬼說橋梁建好後會奪去第一位過橋者的靈魂。可人類反悔了,隻送去了一隻公山羊。魔鬼大怒,想用一塊重達220噸的“魔鬼石”來砸毀這座木橋,可一位揮舞著十字架的女人攔住了他的去路。不知道這個傳說有幾分真實性,但今天的魔鬼橋是一座石橋。站在橋上,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羅伊斯河水從河中高低不平的岩石上跌落。自從離開盧塞恩後,我們再也沒見過羅伊斯河,此次重逢,看到它依然碧綠的河水,我們不禁心生歡喜。

魔鬼橋

魔鬼橋

羅伊斯河

魔鬼橋下

羅伊斯河的上方,有一個建於1882年的火車隧道。這個長14公裏隧道的建成,讓從盧塞恩到意大利邊境的旅程由靠騾子運輸的一個星期和靠郵車運輸的24小時縮短為9個小時左右。我們到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列紅色的火車經過。而羅伊斯河的旁邊,則有一個飛流直下的瀑布。要想走進瀑布旁,得穿過一個山洞,裏麵的溫度極低。我們走進山洞裏,有點兒暗無天日的感覺。可走出山洞,景色便別有洞天。光禿禿的懸崖峭壁上是一條線狀的冰川,綠色的瀑布水嘩嘩墜落到羅伊斯河裏,而曾經讓無數人驚魂,被“銅牆鐵壁”夾擊的羅伊斯河此時在山穀底下顯得那麽“弱不禁風”,像是魔鬼橋手下的敗將。我們站在這裏,在陽光下欣賞著這幅美不勝收的畫圖,覺得阿爾卑斯山就是山中的翹楚。

我沿著羅伊斯河往它的上遊開,拐入19號公路。在這條公路上,有阿爾卑斯山內另一個重要的山口,即富爾卡山口。此山口冬季關閉,羅伊斯河就在此山口腳下由幾條較小的河流匯合而成。這條公路非常有名,因為1964年詹姆斯·邦德係列電影《007金手指》中的一段戲就是在該山口的曲折山道上拍攝的。我一邊開車一邊欣賞著山穀雄渾壯美的景色,心中暗暗為這裏消失的冰川叫屈。本來是一片片的冰川如今隻剩下了星星點點,曾經奔騰不息的瀑布也隻剩下了一條細線,不過,當我們即將到達2431米的富爾卡山口觀景台時,我們見到了洶湧的瀑布水。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到達觀景台,終於看見遊人了,這裏的冰川麵積也擴大了很多。站在觀景台上,俯瞰著那些彎彎曲曲的盤山道,我有些後怕。這個山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山口西側降下的雨雪向下流淌到羅納河,而山口東側降下的雨雪則從羅伊斯河進入盧塞恩湖,然後從盧塞恩湖流出融入阿勒河,阿勒河再匯入萊茵河。這兩條長度達1000多公裏的大河分別孕育了南法和德國,這讓富爾卡山口看起來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父親。我轉著圈遙望無邊無際的群山,忽然覺得四周的景色不再那麽荒涼,而是充滿了鮮活的色彩,很想對這個山口拜上一拜。

也許因為我沒有對山口行大禮的緣故,所以下山去戈姆斯(Goms)這個恬靜安寧的高山峽穀時我遇到了大雨,幸好大雨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雨停後我們便跟羅納河相會。我們曾在法國見過有著Tiffany藍色河水的羅納河,對它喜愛得不得了,可是瑞士的羅納河上遊,還未經過日內瓦湖的過濾,因而河水跟恒河和印度河上遊的一樣,也是渾濁的。我從羅納河畔拐入山穀,開往我們的目的地采爾馬特,沿途又跟久違的高山牧場和牧場上帶三角門楣,開滿鮮花的瑞士房屋相遇,那是我們對瑞士的最愛之一。此時,還沒到晚上5點,天空依然晴朗,瑞士晚上9點多才天黑,所以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在山穀中閑逛。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富爾卡山口

羅納河

可誰知道,就在我們慢悠悠地欣賞著阿爾卑斯山穀的曼妙風光時,濃雲開始籠罩天空,不一會就下起了嗶哩啪啦的大雨,溫度也從阿斯科納的30攝氏度降到了18度。我們很焦急,因為采爾馬特是不允許機動車進入的,我們必須得在泰施(Tasch)停車,然後坐火車進入,可是到哪裏停車我一點也沒頭緒。開到火車站雨依然沒停,我看到火車站有停車的標誌,也管不了貴不貴了,直接停了進去。火車站停車費一天16瑞士法郎,兩天32瑞士法郎,加上去采馬特的往返火車票一個人16.4瑞士法郎,我們花了75美元。而冬季我們來瑞士時買的瑞士通票,坐火車都不用花錢。關鍵是如果天氣好,錢花得也值得,但在大雨天,我們去采爾馬特做什麽呢?

我們失望地上了火車。剛下火車我們便開始感謝上天,因為在火車前行的20分鍾裏,雨一直不停地下,可我們走出車站時,雨停了。雖然地是濕的,讓拖著行李爬坡的我們覺得有些不方便,但至少不用在雨中受罪。一出車站,我們就被美麗的采爾馬特迷住了,到處都是盛開的五顏六色的鮮花,讓這裏成了一個花城。我們的酒店在老城上方,從房間窗口就能眺望到馬特洪峰的峰頂。不過,雨後的馬特洪峰,被濃雲遮住,什麽也看不到,但我們可以聽到嘩嘩流淌的溪流聲,還能看到老城特有的由青石板鋪就的房屋屋頂。這一切,都讓我們太喜歡采爾馬特了,我們放下行李,就開始拜訪這個花城。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海拔1620米,離意大利隻有10公裏,人口不到6千的這個花城是上天的寵兒。在它的周邊,有38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峰圍繞著它,因而它被稱為“冰川之城”,早在19世紀就是全球知名的滑雪度假勝地。最幸運的是,它位於有著“全球最美山峰”的馬特宏峰山腳下。因此,雖然它的曆史才500年左右,但它仍然一年四季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酒店價格也高得不得了。可是,它值得。當我們在夜色中逛完這個花城後,它聘婷的身姿便永久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

采爾馬特不大,隻有一條主街,有著洶湧澎湃河水的茲穆特巴赫河(Zmutt Bach River)從鎮中穿過。在此河的小橋上,我們看到了馬特洪峰難得一見的身影。別看小城不大,但我們所到之處,無不人潮湧動,即使到了夜晚,這裏也是“花市燈如晝”。它跟盧塞恩一樣,都是被眾多遊客青睞的地方。我們在王勃《滕王閣序》中描述的“煙花璀璨照江樓,夜色如墨映眼眸”的美景中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先生便起來去河邊拍馬特洪峰的金頂。上天對我們太照顧了,這一天居然陽光明媚,金頂讓他拍了個正著。要知道,馬特洪峰經常在雲霧繚繞中,能拍到它的清晰照也要有運氣的。

茲穆特巴赫河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

采爾馬特的屋頂

他回來後,我們匆匆去酒店吃非常好吃的自助餐,然後沿著河岸走去了纜車站,我們要趁著陽光正好時去跟海拔4478米的馬特洪峰相會。按照高度來說,馬特洪峰在歐洲山峰的排行榜中並不位列前茅,但它的形狀和曆史卻讓它在眾山峰中異軍突起。它是一個分別麵向東南西北的四個麵錐體,每一麵都異常陡峭,而且寸草不生。因有超過500名登山者在此地喪生,因而它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山峰之一。同時,它也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登山者們的失敗和成功積成了一本關於攀登曆史、文化情節和高山夢想的羊皮書,這讓馬特洪峰的大名不脛而走,也讓它成為了阿爾卑斯山的象征。

今天,纜車並不能到達它的山頂,但它的周邊沒有任何山峰阻擋,所以我們可以在纜車上清楚地看到它的全貌,並欣賞它的一柱擎天之姿。纜車票一人120瑞士法郎,近140美元,要先坐1898年通車的世界上第一條完全電氣化的齒輪鐵路,到達海拔3089米,至今仍是歐洲最高露天火車站(Gornergrat),然後換乘全景纜車,到達海拔3820米的歐洲最高纜車站,最後坐從岩石山中鑿出的電梯才能登上山頂的全景觀景台。站在帶有耶穌基督受難十字架的觀景台上,四周是38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雪山和14座冰川,但不是聖莫裏茨雪山上震撼我們的白茫茫一片。很多高山都裸露出岩石,讓這裏顯得原始、蒼勁。不過,世界上最大落差的滑雪場,長358公裏的雪道就在這些高山中。

馬特洪峰

馬特洪峰

全景觀景台上

全景觀景台上

滑雪區

滑雪區

我們走到歐洲最大的滑雪區,四周的白雪在陽光的反射下晃得我們睜不開眼。我們眯著眼走向雪道深處,空中有直升飛機飛翔,身邊有滑雪的人經過,還有從冰川探險中走回的人群。這些人穿著特殊的冰鞋,還用繩索互相連在一起。我們也想走進冰川裏,可我們沒有裝備,隻能望冰川而歎。跟很多阿爾卑斯山山峰不一樣的是,瑞士人在地下15米的冰川中挖出了一個馬特洪峰冰宮。走進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宮內部,猶如穿行在時空隧道中,裏麵是各種各樣的奇美冰雕,還有隧道。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觀冰川內的冰雕,非常震撼,更喜歡采爾馬特了。

馬特洪峰冰宮

馬特洪峰冰宮

馬特洪峰冰宮

馬特洪峰冰宮

馬特洪峰冰宮

因為太喜歡這裏的景色,因而我們在冰宮和滑雪場流連了太久,居然一點兒高反也沒有,我們很開心。都說在海拔2757米的裏菲爾湖(Riffelsee Lake)可以拍到馬特洪峰經典的倒影,於是回程時我們在中途下車,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一點兒倒影也沒看到不說,連馬特洪峰的尖頂也沒看到,因為它又被雲彩遮住了。我們有些遺憾地坐纜車離開,回到采爾馬特小鎮時,發現溫度已升高到20攝氏度,我們在燦爛的陽光下又把開滿鮮花的小鎮走了一遍,經過第一個曆史記錄可以追溯到1285年的聖莫裏斯教堂(Pfarrkirche St. Mauritius)和長眠於此的登山遇難者墓地及大大小小的街巷,覺得150多年前還隻能通過騾子道與外界相連的采爾馬特真的是我們此次瑞士之行的最愛。

裏菲爾湖

裏菲爾湖

聖莫裏斯教堂

聖莫裏斯教堂墓地

我不舍得離開采爾馬特的美景,於是讓先生回酒店,我一個人走去了離纜車站不遠的戈爾納大峽穀(Gorner Canyon)。這個峽穀的入口在樹林中,極其難找,要不是我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一定會就此錯過。此時已經傍晚了,入口攔著一條細繩,繩上掛著“禁止入內”的標識。我爬上高坡,想看一看峽穀的“容貌”,可什麽都看不到。心想,來都來了,不看一眼,對不起我的雙腳,於是跨過細繩走了進去,心髒因為做虧心事一直怦怦跳個不停。我本來隻想看一眼的,可誰知道,裏麵是修得非常好的木製棧道。我沿著棧道一溜小跑,下麵是被戈爾納河(Gornera River)成千上萬年不斷衝刷形成的縱深峽穀,而前麵則是如萬馬奔騰般的瀑布。這情景,跟班芙公園的峽穀一模一樣,我對采爾馬特更愛了。

戈爾納大峽穀

戈爾納大峽穀

戈爾納大峽穀

有人說,因馬特洪峰而興旺發達的采爾馬特是被曆史沉澱的貴族,也是流淌在時間長河中的寶石 ,更是人類拚搏精神的注腳。我完全同意。當我行走在其中時,覺得時間仿佛是靜止的,隻有登山者信念的微光在閃爍。耳邊輕柔的風吹過,似乎在傳送我寫給采爾馬特的讚美詩:花盛開是一句,夜漫過是一篇。黃昏開始書寫,黎明是無數的扉頁。全世界拚成首詩,我愛你是最後一行。

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夢回西藏' 的評論 : 謝謝。你說的沒錯,瑞士每個季節都值得去。
夢回西藏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介紹!謝謝!瑞士是一個值得多次,不同季節去旅行的地方之一。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風17' 的評論 : 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你的感受沒有錯。謝謝。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謝。我用王朔一本書的名字來表述我阿爾卑斯山的經曆,那就是:《玩的就是心跳》!
南風17 回複 悄悄話 Zermatt 的商業氣氛太濃了,我們住了一晚,足夠了。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Lily 不愧是一條女漢!開車上山去Zermatt,我們坐在火車裏也覺得驚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