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好萊塢,恐怕世界上的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這個“電影之都”不僅出產了眾多永載史冊的電影,而且誕生了無數家喻戶曉的明星,包括我最喜歡的奧黛麗·赫本和費雯麗。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國向世界輸出美國文化的前沿陣地。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曾說:“有些人是可以用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但有些人和有些地方卻不是時光能使其褪色的,比如好萊塢和它催生出的電影及明星。
我曾去過好萊塢,也曾去過好萊塢外景地的環球影城,真切感受到了世界一流國家的電影是如何拍攝的。而在二流國家的印度,也有一個“好萊塢”,它即是“印地語電影”工業基地的寶萊塢(Bollywood)。坐落於孟買郊區的寶萊塢,一聽名字就是“二貨兒”。它始建於1977年,此時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早已在世界範圍內婦孺皆知。不知是投機取巧,還是有鴻鵠大誌,總之,印度人把好萊塢(Hollywood)的頭寫字母“H”,換成了當時孟買(Bombay)稱呼的第一個字母“B”,於是變成了寶萊塢(Bollywood)。但是,跟先有城市,後有電影基地的好萊塢不一樣的是,寶萊塢從誕生之日起就是電影拍攝取景地。今天,它被稱作電影基地(Film City),也叫Dadasaheb Phalke Chitranagari。
寶萊塢
寶萊塢
寶萊塢
雖然寶萊塢“出生”得比好萊塢晚很多,但印度電影的起步卻跟好萊塢差不多。在1878年英國攝影師開創了以攝影方式記錄運動畫麵的先例後,1896年一對英國兄弟帶著影片進入了孟買,影片一上映便激起了千層浪,這被認為是印度電影的開始。隨後,英屬孟買的無聲電影跟好萊塢的無聲電影一起蓬勃發展,但印度的大多取材於古印度神話故事。當20世紀20年代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日薄西山時,孟買無聲電影的題材也開始轉向愛國和現實。
隨著1927年美國導演在好萊塢執導的世上首部有聲電影的問世,英屬孟買的電影也開始跟隨好萊塢的腳步,亦步亦趨,向有聲電影領域邁進。1931年孟買出品了第一部有聲電影,這個穿插了10餘首歌曲和大量印度傳統舞蹈情節的電影一經問世,就在印度引起了轟動。從此,這種模式成了印度電影走向世界的“敲門磚”,而喜歡歌舞的我自然對印度的歌舞電影不陌生。看著電影中載歌載舞的場麵,我還曾想過到哪裏去報一個舞蹈培訓班,專門學學印度舞蹈。此次印度之行,我當然不會錯過寶萊塢。如果能在那裏看到電影中的俊男美女,或者學一段印度舞蹈,那會給我的印度之行增添很多光彩。
寶萊塢
寶萊塢
寶萊塢
按理說,印度經過數千年的混血兒,應該是盛產美女的大本營。不說印度電影裏美貌非凡的女明星,就是世界選美大賽中的冠軍,印度也有好幾個。可是我在印度46天的旅行中,不管是在五星級酒店,還是在高級餐廳,亦或是在各種寺廟和大街上,見過的美女屈指可數。印度的美女都藏到哪兒去了呢?我在從酒店到寶萊塢的路上一邊問自己,一邊回顧寶萊塢的發展史。
自從印度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孟買發行後,孟買的寶萊塢便包攬了印度超過一半以上的電影製作,但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當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印度電影精英階層開始尋找自己的模式。1951年他們出品了印度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歌舞片《流浪者》,從此印度電影開啟了集歡樂的歌舞、複雜的宗教、鮮豔的民族服裝和古老的風俗等元素於一體的經典模式,這種模式被稱作“馬薩拉電影”,20世紀70年代的《大篷車》是此類模式的代表作,我就是從這部影片開始入印度歌舞電影“坑”的。馬薩拉(Masala)是一種混合香料,我特別喜歡喝印度的馬薩拉茶。
寶萊塢
寶萊塢
寶萊塢
雖然孟買的歌舞電影是印度推廣自己文化的一張名片,但當印度開始親蘇,拍攝一些場景布置豪華,明星陣容強大,成本鋪張高昂的動作片後,一些製作公司便開始虧損,這導致了孟買電影的發展止步不前。20世紀末,隨著世界資本的湧入,孟買電影也迎來了大發展的契機,寶萊塢隨之創立。此時的寶萊塢電影,又恢複了以往絢麗色彩和驚豔歌舞的模式,經過國際資本的運作和推廣,開始風靡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等地。今天的寶萊塢電影,題材已經不限於歌舞,但全球影響力依然不減,它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產業之一,也占據著影片生產量“世界第一”的頭把交椅。
我就這樣,一邊想著寶萊塢的發展史,一邊欣賞著孟買的風景。從酒店到寶萊塢,30多公裏。我早上8點半從酒店出發,因而即使下雨,也不堵車,沿途的孟買就是大都市的樣子。摩天大樓聳立,看不到垃圾,高速公路也修得很好,而那個要花一美元多才能通過的跨海大橋更是建得跟發達國家的一樣。可是通過跨海大橋後,現代化的孟買就不見了。沒有了高樓大廈,也沒有了貧民窟,連人都少了很多,但突突車卻出現了。別看孟買有貧民窟,但突突車是不允許在市內行駛的。離寶萊塢越近,建築越新,也越幹淨,有點兒像加入世貿組織前的上海浦東,這是一個新城。
寶萊塢
寶萊塢
寶萊塢
不過,到寶萊塢時,髒亂差的印度又回來了,到處都破破爛爛的,還出現了牛和垃圾。臨來前,我已在網上查好,寶萊塢上午10點開門,我正好踩著點兒到。還沒等我竊喜呢,就被門口的警察攔下,說要permission。此時,路上的小雨忽然變成了傾盆大雨,我在大雨中問了半天,他們也沒解釋清楚,隻說讓我等,他們去聯係。等了半天才搞明白,其實是要參加一個tour,而tour的售票處,就在這些警察站崗的對麵。這些警察也太官僚了,難道我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自由行的遊客嗎?
售票處窗口明明白白寫的是10點售票,結果售票員10點才來,還振振有詞地說因為下雨才晚到。而本來11點的tour,11點半車才走,印度人的不守時我算是領教了。門票印度人1千盧比,外國人3千,近40美元,這價格在印度景點中是天價,比“完美建築”之稱的泰姬陵貴2倍還拐彎兒。整個遊覽時間是3個小時,由導遊帶領,一個半小時在室外,一個半小時在室內,有專門的旅遊中巴接送。我想若是我的心願能得到滿足,這麽貴的門票也值了。可中巴車一開進去,我便開始叫苦,其原因是一進門就是一片荒地,路邊還有垃圾,連個像樣的柏油馬路都沒有,這哪兒像世界著名影城呢?跟好萊塢根本不在可比的線上,我大呼上當。
寶萊塢售票處的婆羅門高種姓
寶萊塢
寶萊塢
這裏的外景地,充其量是一個草木蔥鬱的森林花園,還缺少爭奇鬥豔的鮮花。在外景地,我隻看見了教堂和清真寺,以及籠罩在雲霧裏的山坡和山坡下的湖泊,還有流浪狗。導遊一路上滔滔不絕地介紹這裏拍過哪些電影,哪個著名電影演員在這裏拍過戲,我一點興趣都沒有,隻是詫異,如此破破爛爛的地方,是怎麽拍出轟動世界的電影的?雖然外景地不怎麽樣,但我們下車時,雨停了。我在這個大氧吧裏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還是有一些愉悅的。
當中巴把我們送到Prime Focus Studio時,我才覺得有了一些世界著名電影影城的味道。寶萊塢內有三個主要的大攝影棚,這裏的是其中之一。此攝影棚的大門非常大氣,隻是我們剛到就開始下瓢潑大雨,而且連下近2個小時,害得我連張照片也沒拍到。裏麵的布景多姿多樣,比外景地強不少。導遊把我們放到這裏後,便腳底下抹油,跑掉了。我們先被安排看一個短的動畫片,然後被領進一個工作室,工作人員一邊放影片一邊解釋音效和特效是如何合成的,最後讓我們看了一場歌舞表演。我想看俊男美女,或者學一段印度舞蹈的願望全部落空。而這個時候,已經下午2點多了,我的肚子早餓得咕咕叫,裏麵看起來不幹淨的餐飲我也不敢吃,隻是盼望快點送我回去,可中巴車就是不來。正在我一籌莫展時,工作人員跟我聊天,告訴我哪個中國餐館好,等中巴車來接我們後,我直接打車去了這家中餐館吃了麵條和燒賣,兩樣做得都很好吃。我看看手機,吃飯時已經下午4點了,我差不多餓了一天。
寶萊塢
寶萊塢
寶萊塢
寶萊塢
吃飽了的我閑著沒事,打車去了位於馬希姆灣邊的山上聖母聖殿(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Mount)。這座哥特複興式的教堂矗立在一座小山上,俯瞰著阿拉伯海。16世紀當一名葡萄牙牧師把聖母雕像帶到孟買後,他便在這裏建造了一座小教堂。當馬拉塔人在18世紀上半葉占領此地後,教堂遭到了滅頂之災。今天的山上聖母聖殿是英國殖民孟買時重建的,但跟英國建的有著純白外觀的教堂不同,擁有一高一矮雙塔式外觀的它黑白分明,因而更顯眼,更漂亮。北塔刻有十字架和銘文,教堂中殿的天花板由柚木製成,正門和四個側門上方的窗戶會把光線投射到教堂的中殿上。殿內不像很多樸素的教堂,它的四壁都是色彩豔麗的壁畫,空中的花盆裏還盛開著粉色的鮮花,跟我去過的教堂都不一樣,很現代。
山上聖母聖殿
山上聖母聖殿
山上聖母聖殿
山上聖母聖殿
也許是因為下雨的緣故,所以這麽美的教堂裏才門可羅雀。我從這裏走向馬希姆灣,心想如果雨停了,我就徒步穿過跨海大橋,把馬西姆灣和阿拉伯海看個夠。我沿著斜坡走下,發現這裏是基督區,裏麵都是高級住宅和百年的樹木,跟海因花園所在地很像,清幽,幹淨。可我走到海邊時,畫風變了,海岸邊竟然是貧民窟,而貧民窟中還有一家安了空調。在貧富差距巨大的孟買,看見什麽我都應該習以為常。
讓我習以為常的還有孟買的雨,下下停停,我永遠猜不到小雨什麽時候會突然變成暴雨。本來我在海邊漫步時還是絲絲的小雨,這讓我覺得雨不久便會停下,可誰知,天忽然變臉,轉瞬間就是大雨傾盆,我的雨傘分分鍾要被掀翻,我想走過跨海大橋的願望泡湯了。我想打車回酒店,可上哪兒去打呢?沒辦法,我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天無絕人之路,前麵是一家五星級酒店,我趕緊跑進去躲雨,這裏進門的車輛和客人都要經過安檢。酒店的迎賓員對我非常客氣,問能幫我做什麽,我告訴她我想打Uber,想在這裏等候。她說沒問題,把我領進了大堂。在等出租車的時候,我透過酒店大門,眺望著狂風吹動下的大海,心想,如果不下雨,我一定會沿著海岸線走很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下雨,這裏海岸的空氣中才沒有臭味。
山上聖母聖殿旁
山上聖母聖殿旁
山上聖母聖殿旁的五星級酒店
此時已經晚上6點了,回程中我遇到了在孟買難得一見的大堵車。17公裏的路,司機在雨中開了2個小時。在孟買的4天,我經曆的雨比我在印度所有城市加的都多,我的鞋在孟買就沒幹過。可我穿著濕鞋,走過孟買的大街小巷,卻把孟買的繁華和落魄都攬進了眼裏。有首詩中曾這樣寫到:“如果,雨之後還是雨,太陽從此別離了四季。那麽,我就在一生的思念中,緩緩地老去。” 我對孟買,絕對不會有詩中所說的在思念中老去的情感,但我卻希望更多世人能聽見它花開的聲音,能看見它花綻的容顏,也願它能在滾滾紅塵中,悠然聽高山流水,弄花香滿衣。
路線
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