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勇闖黎巴嫩(3)-中東小巴黎

(2023-04-11 17:04:02) 下一個

善於航海、經商和手工業,還一度成為地中海海上霸主的腓尼基人,因發明了世界字母之源的腓尼基字母而永載史冊。雖然他們創造出的腓尼基文明不能跟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站在同樣的等高線上,但他們的故土,有著5千年曆史,在很多人眼中是是非之地的黎巴嫩卻仍然值得我臨時起意去拜訪。而我臨時起意的原因,正是因為黎巴嫩是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母幫腓尼基人的所在地。

相比於被古希臘人稱作“紫紅色國度”的腓尼基,黎巴嫩的國名則來自腓尼基語,意思是白色,因境內黎巴嫩山白雪皚皚的頂峰而得名。這裏不僅誕生了縱橫地中海的腓尼基文明,也有被寫進古希臘神話中的浪漫傳說,還曆經了古埃及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古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八大帝國的統治和洗禮,更有“中東瑞士”的美名。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不僅是地中海東岸最富庶之國,也是中東的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還是阿拉伯世界裏最世俗的國家,首都貝魯特更被稱為“中東小巴黎”。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那麽,為什麽貝魯特會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呢?

這一定跟法國有關。法國的“手”伸得這麽長,要從11世紀末到13世紀下半年的十字軍東征開始說起。在曆時近2個世紀的時光裏,歐洲對聖地耶路撒冷發動了9次十字軍東征,很多時候十字軍東征都由法國主導,而黎巴嫩是十字軍的必經之地。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十字軍在包括黎巴嫩的土地上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和的黎波裏伯國。這是法國人第一次見識到黎巴嫩所在地的黎凡特地區的富庶。

到開啟了法國文藝複興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時,整個黎凡特地區已落入了奧斯曼帝國手中。在弗朗索瓦一世執政的年代,執掌奧斯曼帝國帥印的正是把帝國推向鼎盛的蘇萊曼大帝,而歐洲除了弗朗索瓦一世外,還有一個比他名聲更大的君主,這個君主就是揭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大幕的查理五世。雄心勃勃的查理五世一心想統一歐洲,清除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因此弗朗索瓦一世和蘇萊曼大帝都成了他的“攔路虎”。為了自保,弗朗索瓦一世開始跟異教徒蘇萊曼大帝苟合,共同對付查理五世,使查理五世所在的哈布斯堡王朝陷入了在歐洲大陸和地中海兩線作戰的困境。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結盟的結果是雙方於1535年簽訂了“特惠條例”,法國獲得了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政治、宗教和貿易特權,這開啟了法國將自己勢力滲入到奧斯曼帝國深處的續篇。當奧斯曼帝國逐漸由盛轉衰時,法國在奧斯曼帝國的權利卻進一步擴大,它充當了帝國境內所有天主教徒的監護人,並借著這樣的機會,開始在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麵大規模滲入黎巴嫩所在的黎凡特地區。到18世紀中葉,法國和黎凡特的貿易量占到了整個歐洲和該地區貿易總量的一半。在此期間,歐洲無數傳教士來到黎巴嫩,在這裏興建教堂、慈善機構和學校等,法王路易十四更是宣布黎巴嫩境內的馬龍派天主教徒受到法國保護,馬龍派成了法國在黎巴嫩的代理人。

但這並不代表法國在黎巴嫩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它的“死對頭”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死對頭”俄國都對黎巴嫩虎視眈眈。英國在16世紀逐漸崛起後,也跟隨法國的腳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特惠條例”,開始染指中東,與法國爭奪黎巴嫩,後來俄國也加入了爭奪黎巴嫩的鬥爭中。在18世紀下半葉發生的第五次俄土戰爭時,俄國艦隊遠征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攻占貝魯特達五個月之久,勝利後俄國宣布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所有東正教徒擁有保護權。曾經在黎巴嫩“一枝獨秀”的法國禍不單行,在1789年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這給了英國天賜良機,趁機排擠法國在黎巴嫩和中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代理人,即使被稱為“世界軍事史上最優秀軍事家之一”的拿破侖親自率軍前來,也無濟於事,英軍聯合奧斯曼帝國把拿破侖打了個大敗。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別看英法在黎巴嫩都有自己的代言人,對奧斯曼帝國也可以“吆五喝六”的,但黎巴嫩的掌權人還需要奧斯曼帝國任命,畢竟奧斯曼帝國名義上仍然是黎巴嫩的宗主國。在拿破侖欲占領黎巴嫩時,執掌黎巴嫩大權的是一名基督徒,名為巴希爾二世,可他的顧問卻是穆斯林,親家也是穆斯林,這個親家就是開創了埃及阿裏王朝的阿裏。

阿裏在1830年對他的宗主國奧斯曼帝國發動了第一次土埃戰爭,勝利後將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收入了埃及版圖內。巴希爾二世覺得“背靠大樹好乘涼”,於是跟阿裏學著進行改革。除了在腓尼基城邦西頓(Sidon)的原址上興建兵工廠等外,還公然宣布黎巴嫩山是“阿拉伯人的中心”。這一下子惹毛了基督徒,也給了英法借口。兩國在奧斯曼帝國的默許下,宣稱保護基督徒,在1840年把艦隊開進了西頓,巴希爾不得不灰溜溜地下台。此時,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早已結束,拿破侖的侄子拿破侖三世8年後將掌管法國政權

貝魯特

貝魯特

巴希爾下台後,英法以貝魯特和大馬士革的公路為界,開始瓜分黎巴嫩。法國支持的信奉天主教的馬龍派分得了黎巴嫩北部,而英國支持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德魯茲派分得了黎巴嫩南部。可是南北兩區都雜居著大量的基督徒和穆斯林,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讓南北兩方都安於現狀,何況拿破侖三世一直夢想著建立法國控製的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和敘利亞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這個“大敘利亞”地區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是一體的,持續了300多年,法國的胃口真夠大的。

1860年馬龍派和德魯茲派發生了激烈衝突,拿破侖三世借機派7千名法軍在貝魯特登陸,進入了黎巴嫩和敘利亞,英國立刻抗議。羸弱的奧斯曼帝國搞不定英法,隻能於次年宣布,把黎巴嫩的版圖縮小,並承認其成為自治省,自治省的行政長官必須信奉基督教。新的黎巴嫩版圖包括貝卡穀地、黎巴嫩山區和西頓,它們組成了“黎巴嫩山”。這似乎是法國的勝利,但在隨後的1870年,法國便卷入了普法戰爭的泥淖。失敗後的法國元氣大傷,不得不依靠英國去對付德國。“拿人的手短”嘛,法國隻好在黎巴嫩以及中東地區對英國讓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這個時期的法國,對黎巴嫩隻能用“望眼欲穿”來形容,愛而不得的痛苦隻有法國能體會到。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對黎巴嫩真真切切的愛,讓法國終於等來了機會。一戰爆發後,一直受英法“夾板氣”的奧斯曼帝國站到了英法的對立麵陣營裏,黎巴嫩親法的基督徒和親英的穆斯林也加入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鬥爭。一戰結束後,站錯隊的奧斯曼帝國成了被英法等國瓜分的對象,黎巴嫩更成為了英法爭奪的目標。就在奧斯曼帝國投降後不久,攻占了巴勒斯坦的英軍從南部進攻黎巴嫩,而法軍則在貝魯特登陸,挺進黎巴嫩腹地,最後兩國於1920年最終確定了托管範圍:約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歸英國,而黎巴嫩和敘利亞歸法國。至此,曆經幾千年繁榮富庶的黎凡特地區被這兩個世代冤家瓜分完畢。

成了法國殖民地的黎巴嫩,並不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黎巴嫩,它還包括敘利亞的一部分土地,這讓原黎巴嫩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同時種下了獨立後的黎巴嫩和敘利亞衝突的毒苗。從這時起,黎巴嫩的土地開始真正染上法國的色彩,而成了新黎巴嫩首府的貝魯特印有的法國色彩最為濃重。法國用巴黎的模樣建設貝魯特,最終讓它博得了“中東小巴黎”的美稱。

貝魯特

貝魯特

我不知道那時的貝魯特是不是跟今天的巴黎很相像,但我知道,二戰期間貝魯特和整個黎巴嫩曾被納粹德國占領,之後黎巴嫩被法國托管。我還知道,雖然黎巴嫩於1943年宣布獨立,法國軍隊也在3年後全部撤離,但黎巴嫩的繁榮富庶卻沒有離去。可是,被形容為“一隻腳穿著鑲珠寶的便鞋駐足在阿拉伯,另一隻腳穿著莫洛布拉尼克的黑色高跟鞋紮根在西方”的黎巴嫩今天卻是滿目瘡痍。曾經叱吒地中海的腓尼基文明飄遠了不說,就是近代醉倒在地中海恒古不變寧靜中的黎巴嫩也消失不見。這個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沒有沙漠的國家;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上午滑雪,下午到地中海遊泳的國家;這個境內一半女人穿比基尼、一半女人蒙麵紗的國家怎麽會淪落到如此境界呢?

這都得歸功於1975年的內戰。內戰的爆發,其直接原因是基督教派和穆斯林教派的衝突,而背後的原因則是黎巴嫩“長”得太好,因而被太多人惦記。黎巴嫩麵積跟天津差不多,隻有一萬多平方公裏,人口不到500萬,但它自古就扼守著亞歐交通戰略要道。它的西麵瀕臨地中海,南麵接壤以色列,東麵和北麵則被敘利亞環抱。這樣微妙的地理位置注定會讓黎巴嫩成為“搶手貨”,也注定會讓它成為“四戰之地”,而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存的特征正好給政治紛爭提供了強有力的口實。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港口

這場內戰持續了15年,打得黎巴嫩百業凋零,很多地方都變成了一片廢墟。敘利亞在內戰的第二年就開始在黎巴嫩駐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也不消停,除了在1978年入侵黎巴嫩外,還在1982年對黎巴嫩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旨在驅逐敘利亞駐黎巴嫩的軍隊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而被伊朗資助的黎巴嫩大名鼎鼎的真主黨也在這一年成立。內戰結束後,以色列控製了黎巴嫩的南部,而敘利亞控製了黎巴嫩的北部,黎巴嫩被它的兩個鄰居瓜分了。

可這並不是黎巴嫩動亂的終點。真主黨在內戰結束後開始頻繁襲擊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占領區,並在2000年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後占領了該地區。2005年黎巴嫩爆發的雪鬆革命更讓黎巴嫩雪上加霜,示威者要求敘利亞軍隊全部撤出黎巴嫩。最後敘利亞迫於國際壓力,結束了對黎巴嫩長達30年的占領。這還沒完。當敘利亞軍隊離開後,真主黨第二年又跟以色列爆發了衝突。第三年黎巴嫩軍隊襲擊了黎巴嫩北部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第四年黎巴嫩再次爆發了內亂,這次內亂被認為是黎巴嫩自內戰結束以來最糟糕。好不容易消停了10幾年,誰知道,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於2020年發生了國難級的港口大爆炸。這場災難除了導致無數人死傷之外,還導致了30萬人無家可歸,該爆炸被記者稱之為“黎巴嫩的切爾諾貝利核災”。

貝魯特

貝魯特

黎巴嫩的這些苦難是誰造成的?那些裝成小白兔的國家個個有份,法國也不例外。雖然1975年後出生的很多黎巴嫩人都很倒黴,沒能趕上黎巴嫩的盛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黎巴嫩人仍然擺脫不了法國對黎巴嫩的巨大影響。在法國殖民期間,黎巴嫩是中東最早對外開放的國家,也是中東第一個擁有憲法和第一個擁有法律學校的國家。它的首都貝魯特,更受到了法國的深刻影響。

在2020年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刻中斷假期,介入黎巴嫩事物。在他視察貝魯特爆炸現場時,貝魯特民眾居然喊出了“黎巴嫩是你兒子,你不能不管”的口號。這些人不知道,也許法國就是“賊喊捉賊”的凶手之一。不管法國是不是貝魯特港口爆炸案的幕後真凶,我們都從貝魯特開始,去尋找腓尼基文明失落的詩篇,去探索黎巴嫩這個中東地區的另類,也在地中海的落日餘暉中去品味貝魯特這個自由開放的“中東小巴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fang' 的評論 : 謝謝你的補充。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1976年馬龍派在黎巴嫩巴勒斯坦集中營和以色列一起對難民大屠殺。遇難人數大約在762人至3500人之間。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曌' 的評論 : 謝謝指正,你說的對,拿破侖三世是1948年上的台。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曌' 的評論 : 是嗎?我隻知道1798年拿破侖攻占埃及後想進入巴勒斯坦地區,當他直逼黎巴嫩和敘利亞的時候,被奧斯曼帝國和英國的聯軍打得大敗。如果你說的是對的,謝謝補充。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hniu' 的評論 : 是呀,法國對黎巴嫩有很大的影響,今天很多博物館的解說詞都是阿拉伯語、英語和法語。
回複 悄悄話 兩國在奧斯曼帝國的默許下,宣稱保護基督徒,在1840年把艦隊開進了西頓,巴希爾不得不灰溜溜地下台。此時,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早已結束,掌握法國政權的是拿破侖的侄子拿破侖三世。

——~~~~~~~~~~~~~~~~~~~~~~~~~~~~~~~~~~~~~~~~~~~~~

是七月王朝,拿III 是 法第二共和國掌的權。
回複 悄悄話 好像拿破侖出征埃及,有道訪了黎巴嫩,回法後就搞了政變稱帝。
ahniu 回複 悄悄話 還是法國人的功勞。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aladirk' 的評論 : 如果你從頭到尾看完我的遊記,就不會下這樣的結論,謝謝。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百度 & Wikipedia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