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神話中,是酒神狄俄倪索斯教會了人們種植葡萄樹和釀葡萄酒。他讓葡萄在春天死而複生,也讓人們享受飲用葡萄酒後酩酊大醉的銷魂之刻。可是,他卻沒有告訴人們狂飲帶來的酒後失態和酒後亂性的後果。不過,對於這種後果,尼采在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中卻指出,交織著痛苦與狂喜的醉態是一種酒神精神。它作為一種原始本能,揭示了人的生命本源,具有形而上學性質的悲劇衝動。
我不知道尼采大師說的對不對,我隻知道自從古羅馬人把葡萄種植技術帶入高盧後,今天的法國就成了“葡萄酒之國”。以盧瓦爾河為界,占據著法國半壁江山的盧瓦爾河南岸,葡萄園滿地開花。我們在一個月的自駕中,走遍了法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地,其中一個是阿爾薩斯的葡萄酒之路(Route du Vin D'Alsace)。
科爾馬
凱斯堡
埃吉桑
蓋布維萊
坦恩
很多人都說,北起馬爾勒南(Marlenheim),南至坦恩(Thann),全長170公裏,連接70多個葡萄酒村莊的葡萄酒之路是法國顏值最高的地方之一,它有法蘭西“最美酒鄉”之稱。這裏靠近德國邊界,位於孚日山脈(Voses Mountain)和萊茵河之間,是赫赫有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發源地,曆史上跟神聖羅馬帝國糾纏不清,因而造就了它德法的混血兒氣質。在這條葡萄酒之路上,不僅有葡萄飄香和醉人美酒,還有很多帶“花”的小鎮,而法國最美的鄉村小鎮,正是以“花”的多少來評判的。
法國為了保護或曆史悠久、或地勢險峻、或風景綺麗、或特產豐富的小村莊,從1981年起發起了名為“法國人心目中最美鄉村”的評選活動。要想參加這個活動,小村莊需要滿足人口不得超過兩千,並擁有2個有價值的曆史建築的條件,然後評選委員會會用“花”的多少給小村莊評分,最高一級是“四花”小鎮,莫奈花園所在的吉維尼即是“四花”小鎮。因為這些帶“花”的小鎮,讓很多人認為法國的小村莊才是法國真正的靈魂。葡萄酒之路上,就布滿了“法國的靈魂”。
葡萄酒之路上的葡萄園
葡萄酒之路上的葡萄園
葡萄酒之路上的葡萄園
葡萄酒之路上的葡萄園
葡萄酒之路上的葡萄園
我們從第戎出發,在法蘭西華美如樂章的大地上,長驅直入,去探索葡萄酒之路上如跳躍音符般美妙的小鎮,第一站是葡萄園之路最南端的坦恩。位於孚日山脈腳下的坦恩不僅把手著葡萄園之路的南大門,也扼守著意大利和荷蘭之間古老路線的瑟河山穀(Thur Valley)的入口,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關於該鎮的起源,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傳說中說,12世紀中葉,意大利翁布裏亞的主教臨終前許諾把他的主教戒指賞給他的荷蘭仆人,作為對仆人忠誠的獎勵。仆人在主教死後,切斷了主教帶戒指的拇指,帶著朝聖杖,準備返回家鄉。可他來到坦恩所在地時,他靠在樹上睡著了。等他醒來,他發現朝聖杖紮根進了土地。此時,山上城堡中的伯爵看到從樹頂上射出三道聖光,於是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小教堂,供奉主教的手指遺物,坦恩鎮就圍著這個小教堂建立了起來。
坦恩
坦恩
坦恩
聖西奧博爾德教堂
之後,伯爵憑借坦恩的“關口”位置,在瑟山穀入口處向來來往往的商人收費,獲取了第一桶金。當它在14世紀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員時,它被授予了特許權,可以鑄幣、使用紋章和印章等,小鎮逐步走向繁榮。富裕後的小鎮開始興建今天屹立於小鎮中心,以主教名字命名的聖西奧博爾德教堂(St. Theobald church),然後坦恩變成了朝聖地,小鎮走入了巔峰,也成了哈布斯堡王朝抵禦法蘭西王國的邊防前哨。當它回到法蘭西王國手裏後,路易十四摧毀了城堡,城堡倒塌時,形成了一個巨大石環,形狀好似一隻眼睛,被當地人稱為“女巫之眼”。今天的坦恩,小城裏安安靜靜,也幹幹淨淨,幾乎沒什麽遊人,隻有那座哥特式的大教堂向路過的我們無聲傾訴著它的過往。
在一路上都是微醺的葡萄園小鎮中,還有一個離坦恩不遠的蓋布維萊(Guebwiller)小鎮。這個小鎮跟坦恩一樣,也在孚日山脈腳下,但它位於孚日山脈最高峰的腳下,這讓小鎮的丘陵坡度更陡,可以保證朝南的每一塊葡萄田都接受到更多的日光照射,從而保證了葡萄的成色更好。因此,它是整個阿爾薩斯地區唯一擁有四塊頂級葡萄園和唯一生產四種阿爾薩斯特級AOC酒莊的小鎮。
蓋布維萊
蓋布維萊
蓋布維萊
蓋布維萊
蓋布維萊
這座位於鮮花穀(Florival Valley)中心地帶的小鎮是一個“四花”小鎮,因擁有三座教堂而被稱為“三座教堂之城”。一條小河從小鎮旁流過,我們得穿過小橋才能進入小鎮,橋上都是五顏六色的鮮花。小鎮沒什麽驚喜,但非常幹淨,露天廣場、木結構房屋和噴泉都洋溢著中世紀之風。如果說這個小鎮和坦恩都沒有讓我們覺得葡萄酒之路有什麽出奇的,那當我們走進埃吉桑(Eguisheim)小鎮後,我們立刻覺得葡萄酒之路上的小鎮是法國顏值最高地區的說法並非浪得虛名,這個同樣被列入“四花”小鎮的埃吉桑是公認的阿爾薩斯“四花”小鎮中最美的一座。
埃吉桑
埃吉桑
埃吉桑
從蓋布維萊到埃吉桑20公裏的沿途,都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這是我們在法國見到的最大的葡萄園,到了埃吉桑小鎮,葡萄園才消失。整個小鎮的街道布局呈同心圓向外輻射,到處都是木筋屋,充滿著濃濃的“德國風”。跟德國很多小鎮一樣的還有,埃吉桑根本就是一個花的海洋。街道邊、陽台上、餐館旁,無處不盛開著五彩繽紛的花朵,它不大的老城中心廣場四周,也被各式鮮花環繞著,仿佛這裏是花仙子的居所。
廣場的正中間,矗立著教皇利奧九世的雕像,廣場旁建於19世紀晚期的新羅馬風格禮拜堂也是為紀念他而建的。出生於埃吉桑的他在當教皇期間,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東方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稱希臘教會,而西方以羅馬為中心的稱拉丁教會,這一年是公元1054年,離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不到半個世紀。沒想到,人口不到兩千,世代以種植葡萄為生的埃吉桑還藏著這樣一條“大魚”。
埃吉桑
埃吉桑
埃吉桑
埃吉桑
埃吉桑
我們在曾獲得“法國最宜居小鎮”稱號的埃吉桑閑庭信步,看那些阿爾薩斯木筋結構的彩色鴿子屋和用鵝卵石鋪設的曲折街道以及滿眼的鮮花綠草,覺得好像進入了童話世界,難怪這個被認為是阿爾薩斯葡萄酒發源地的埃吉桑曾被評為“法國最美鄉村”和“最受法國人歡迎的小鎮”呢。
在葡萄酒之路上還有一個童話小鎮,它就是曾在2017年獲得“最美小鎮”稱號的凱斯堡(Kaysersberg)。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德國”的小鎮在德語中意為“皇帝山”,現在是“三花”小鎮,但卻是我心目中的“四花”小鎮,小鎮長長的主街是我最喜歡的中世紀氛圍。青條石鋪設的街道、街道旁多彩的德式木筋小屋、小屋窗台上布置的各色鮮花,還有一條從小城流過的清澈小河以及河上的古老防禦橋,都讓我有一種時光停滯之感,似乎身處世外桃源之中。
凱斯堡
凱斯堡
凱斯堡
凱斯堡
凱斯堡
凱斯堡
與葡萄酒之路上的其它小鎮不同的是,凱斯堡小鎮在“帝王之山”上建有一個城堡(Château du Wineck)。我們沿著小鎮幽靜的小路爬到免費的城堡上後,韋斯河穀(Vallée de la Weiss)的美景隨之迎麵而來。那景色,跟我們在法國俯瞰過的很多山穀和河穀一樣,一個字:美!高聳的圓形城堡建於公元13世紀伊始,是阿爾薩斯最古老的圓形堡壘之一,現在已被廢棄。此城堡控製著韋斯河穀的進出,因此具有戰略地位。它矗立在花崗岩石上,羅馬主塔高20米,牆體超過4米厚,要攀爬100層階梯才能到達頂端。
站在頂端,我們的眼前是一大片高低錯落的葡萄園,有著橙色屋頂的小鎮被環繞在綠色之中,像一個被眾星捧月的姑娘。寬闊的視野、綠油油的果園和立體的美景,讓凱斯堡成為我們心目中葡萄酒之路上最獨特的明星。這個“明星”的旁邊,是一個接一個的葡萄酒廠。這些家庭作坊式的酒廠跟盛產紅酒的波爾多和羅納河穀不同,它們主要生產白葡萄酒,而這也是葡萄酒之路的特色。不勝酒力的我也分不清哪種葡萄酒好喝,隨便嚐了一小杯,也沒覺得怎麽樣。
凱斯堡城堡
凱斯堡城堡
凱斯堡城堡
凱斯堡城堡上
凱斯堡酒莊
凱斯堡酒莊
雖然我們認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哲醫生誕生地的凱斯堡是葡萄酒之路上最有魅力的小鎮,但絕大多數人都覺得離凱斯堡10公裏遠的“四花”小鎮科爾馬(Colmar)才是。有人說,科爾馬承襲了德國中南部的建築特色,但色彩上則流露著法國人天馬行空式的浪漫,因此它成了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靈感來源之地,他的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即在這裏取景。這樣的融合,讓科爾馬有了“阿爾薩斯的色彩”之稱,也成了阿爾薩斯最浪漫的葡萄酒之都,還跟安納西一樣,被叫做法國的“小威尼斯”。
因為科爾馬的大名和無數標簽,我把酒店訂到了這裏,這一天剛好是我跟先生的結婚紀念日。我們希望在這座典型交融了德國與法國特色的水鄉小鎮裏過一個不一樣的結婚紀念日,吃一頓不一樣的浪漫米其林晚餐。因為在裏昂受過米其林餐廳關門之苦,所以我在裏昂就開始在網上尋找科爾馬的米其林餐廳,有兩家需要郵件預定,可收到的回複都是滿員。其它的米其林餐廳不需要預定,於是我們走進科爾馬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米其林餐廳。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的風跟第戎的風一樣,是冷的,我又得穿外套。在法國的其它地方,我們都是夏裝,隻有這兩個地方不一樣。當我們走進老城,我們發現,如果我們沒有去過凱斯堡,那我們可能覺得科爾馬是很美的。保存完好的老城也都是16世紀的多彩木筋屋,也有裝飾可愛的店麵和用鮮花點綴兩岸的運河和角落,但鮮花的數量並沒有凱斯堡和埃吉桑的多。
與我們去過的葡萄酒之路上安安靜靜的小鎮相比,科爾馬老城太熱鬧了,幾乎每條街巷都是人。他們在由許多不規則形狀廣場組成的廣闊步行區裏或吃吃喝喝,或像我們一樣尋找聖馬丁教堂、老海關大樓和16世紀的木筋屋等曆史古跡。老城的木筋屋主要集中在鑰匙街(Rue des Clefs)和皮革街(Rue des Tanneurs),每一個木筋屋都有獨特的設計和多麵形的屋頂,屋頂上還開了許多便於晾曬皮革的小窗,而門楣上刻著主人職業的小浮雕,比如麵包師會刻上麵包、工匠會刻上刀斧等。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在老城中,還有建於13世紀的菩提樹下博物館(Musée d'Unterlinden)。據說館內展出了中世紀末及文藝複興時期以萊茵河一帶為主題的雕塑和畫作,還有一幅鎮館之寶的祭壇畫。此外,老城中還有兩棟特色房屋。一個是建於17世紀,刻有106個人頭的人頭屋(Maison des Têtes),另一個是建於16世紀的普菲斯泰屋(Maison Pfister),它以哥特式窗戶和凸肚窗聞名。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們尋找的重點,我們要在老城中尋找一家跟卡爾卡鬆一樣品質的米其林餐廳,給我們在國外度過的第一個結婚紀念日增添一抹亮色。老城中有好幾個米其林餐廳,可是菜譜都沒有卡爾卡鬆的好,最後我們在獲得了2020年和2021年的米其林餐廳訂了一個位子,此位子是餐廳的最後一個空位。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平底船上
這個餐廳就在海鮮碼頭(Quai de la Poissonnerie)邊,此處從前是漁民區,碼頭對麵是科爾馬室內集市(Marchê couvert de Colmar)。我們每人花了7歐元從碼頭坐著平底小木船開始遊覽科爾馬,小船帶著我們劃到了老城邊的濕地,那裏是一片綠色秘境,沿途會經過建於中世紀的房屋,我們似乎看見了以前船夫和洗衣工人在水中的倒影。雖然科爾馬跟安納西一樣都被稱為“小威尼斯”,但無論是從河水的顏色,還是河邊的風光,都無法跟安納西相比,更別說科爾馬沒有安納西湖上的暢遊了。
沒滋沒味的運河之旅結束後,我們走到外表很樸素的菩提樹下博物館,好巧不巧的是,它剛剛關門。不過,我也不遺憾,我不是在根特看過比這裏的祭壇畫還出名的祭壇畫嗎?我們又去尋找人頭屋和普菲斯泰屋,可穀歌地圖蒙圈了,無奈我們隻能在小河邊徜徉,一邊欣賞著對我們來說已經很熟悉的木筋屋,一邊等待晚餐時刻的到來。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當我們終於走進米其林餐廳時,我們發現這個兩層樓的米其林是很有曆史感的家庭餐廳,裏麵陳列著古老的留聲機和老舊的瓷盤,還掛著餐廳主人先人的照片。在一張老舊的桌子上,躺著2017年米其林的標識,這家餐廳已經不屑於把它貼到門上了。本來我們以為這家米其林餐廳的餐飲會跟裏昂的一樣,是“雞肋”,沒想到,它家做得特別好吃,特別是德國豬肘,做得香脆不說,外表是一個整體的它,用刀切開後,立刻骨肉分離,實在是太妙了。
科爾馬
科爾馬
科爾馬
我們心情愉快地在這家可以讓時光倒流的米其林餐廳度過我們的結婚紀念日,覺得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誕生地的科爾馬名不虛傳,也覺得法國作家都德在小說《最後一課》中描述的發生在科爾馬的場景名副其實。1870年,日後統一了德國並建立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普魯士軍隊在大敗法軍後,長驅直入占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在被攻占的科爾馬一所小學裏,一位法國教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失聲痛哭,悵然若失的孩子們還不知道他們所學的法語即將被德語所代替,但這並不是科爾馬人第一次改說德語。
如果說科爾馬是法德的混血兒,那在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還有一個名聲比科爾馬更響亮的德法混血兒,它就是萊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Strabourg)。我要到那裏去揭開德法兩國的愛恨情仇,去掀開斯特拉斯堡如畫的麵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米其林
科爾馬自由女神像
路線
酒鄉之路中間,科爾馬上麵,有一個小鎮Ribeauville (裏博維萊),個人認為是酒鄉之路最美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