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亞眠在西法蘭克王國時是王國北部的邊城,那卡爾卡鬆(Carcassonne)則是法蘭西王國時王國南部的邊陲。如果說流入英吉利海峽的索姆河是亞眠的“護身符”,那發源於比利牛斯山,注入地中海的奧德河(Aude)則是卡爾卡鬆的“大管家”。如果說亞眠是巴黎的屏障,那卡爾卡鬆則扼守著歐洲的咽喉。
卡爾卡鬆,這個15世紀因與圖盧茲和阿爾比組成了盛產菘藍的三角洲而被人們稱作“理想中樂土”的小城,果真如此重要嗎?
卡爾卡鬆
卡爾卡鬆
卡爾卡鬆
卡爾卡鬆
絕不誇張地說:是的。翻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人們若想從陸路上從伊比利亞半島進入歐洲大陸,會遇到比利牛斯山這個天然屏障。它像一個攔路虎,橫亙在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可是,在這看似不可逾越的比利牛斯山脈之中,卻有幾個可以直搗歐陸戰略要地的通道,其中兩條主要通道就在卡爾卡鬆交匯,這讓它天生帶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也是因為這種氣勢,德國人以卡爾卡鬆的名字設計出了一款很流行的桌遊。這款在桌遊世界裏可以稱得上“爺爺輩”的桌遊用中古歐洲的城堡、農田、修道院、公主、騎士和商人等元素,讓玩家最後圍成一個中世紀的卡爾卡鬆。
那麽,這位“大哥”級別的戰略要地在哪兒呢?它在法國中央高原和科比耶爾高原(Massif des Corbières)之間的河穀地帶,地處法國的圖盧茲和蒙彼利埃(Montpellier)及西班牙巴塞羅那組成的三角地帶中心,離它的兩個“兄弟”圖盧茲和阿爾比都差不多100公裏,離地中海70多公裏,從它城內蜿蜒流過的奧德河要一路流過比70公裏更長的距離才能奔進地中海。
卡爾卡鬆
卡爾卡鬆
卡爾卡鬆
卡爾卡鬆
雖說卡爾卡鬆跟圖盧茲和阿爾比是“兄弟”,但它們並非“一奶同胞”。投入大西洋懷中的加龍河孕育出了圖盧茲,加龍河的右支流塔恩河孕育出了阿爾比,而躲進地中海懷抱的奧德河孕育出了卡爾卡鬆。此河不僅不屬於法國五大河流之一的加龍河,跟五大河流的其餘四條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和羅納河也靠不上邊兒,這讓它多少有點兒孤單,也讓卡爾卡鬆有點兒落寞。不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流經卡爾卡鬆的米迪運河在17世紀被人工開鑿後,卡爾卡鬆終於跟圖盧茲可以“手挽手”了。
但不是一個“娘”生的卡爾卡鬆和圖盧茲要是找一個共同的“爹”還是能找到的,這個“爹”就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因加龍河的水運之便而讓圖盧茲成了商業之城,也因卡爾卡鬆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而讓它成了一個軍事要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卡爾卡鬆城堡即在此期間建成。城堡位於奧德河右岸的一座小山上,城堡內是一座城,可能有40個主要入口。這樣的城堡,讓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把它寫進了自己的《法國的南方》中。他寫道:“法國有個天造寧美的地方,壁壘、塔樓、棱堡、城垛、碉樓、還有成片的葡萄園,舒緩的河流和蔭翳的道路。真是奇異無比,浪漫極了”。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如此美麗的城堡就如羅馬一樣,肯定“不是一天建成的”。有著長達近兩千年曆史的它在時間的長河裏不停被攻破,不停被加固,集成了一多千年建築成就的它最終形成了歐洲體量最大的城堡之一,也成為了比利牛斯山前一座難以攻破的堡壘。那麽,除了羅馬人以外,還有誰成為過這座堡壘的“座上賓“呢?
第一位是蠻族西哥特人。公元374年,也不知被哪位大神護佑的匈人從中亞一路向西推進,把本來安分守己的各蠻族部落也逼得一路西遷,由此開啟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民族大遷徙浪潮,這些部落中就有西哥特人。他們在充當了羅馬的雇傭兵後,最後造反,洗劫了羅馬城。被西哥特人鬧得腦仁兒都疼的羅馬皇帝沒辦法,把包括卡爾卡鬆在內的一大片土地送給了他們的首領,使其在公元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圖盧茲成為王國的首都。從這時起,卡爾卡鬆變作了圖盧茲的“弟弟”,它也開始被西哥特人按照羅馬的原始結構重建。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雖然西哥特人在公元6世紀初被法蘭克王國創始人克洛維一世轟出了高盧,退守伊比利亞半島,但卡爾卡鬆依然在西哥特人手中,最終阿拉伯人把他們攆了出去。阿拉伯人在公元725年到公元759年這30多年間為卡爾卡鬆出過什麽力,不得而知,人們隻知道,當駐守這裏的阿拉伯首領被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開創者的“矮子”丕平殺死後,阿拉伯首領的夫人擔起了保衛城堡的重任,這位夫人的名字叫卡爾卡。相傳卡爾卡鬆城堡在被法蘭克人圍困的五年中,城堡內彈盡糧絕。她用最後僅存的糧食把一頭小豬喂飽後,將其從城牆上扔了下去。法蘭克人看見被摔得皮開肉綻的豬腸內都是糧食,以為城裏還有充足的糧食,於是跟阿拉伯人議和,卡爾卡夫人吹起了勝利的號角。在法語裏,吹號的動作叫“鬆”(Sonne),這就是“卡爾卡鬆”名字的來源。今天,城中還能看到紀念卡爾卡夫人的雕像。
這個關於“卡爾卡鬆”名字來源的說法,來自當地居民,而法國史學家們認為卡爾卡鬆的名稱來源於古拉丁語的兩個單詞,意為“石頭”和“橡樹”。不管哪種說法是真的,都改變不了阿拉伯人被轟出去的命運,也改變不了城堡被法蘭克人占據的事實。可法蘭克人還沒來得及為之添磚加瓦呢,法蘭克王國就開始分裂,卡爾卡鬆歸了西法蘭克王國。之後,維京海盜的一支諾曼人殺入了西法蘭克王國,王權岌岌可危,王國內各個公爵、伯爵和子爵趁機造反,卡爾卡鬆歸了阿爾比子爵。正是這位子爵,讓卡爾卡鬆第一次被完整的防禦工事包圍,此時是1130年。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也是這位子爵,把城堡內的卡爾卡鬆城經營得有模有樣。在子爵管理卡爾卡鬆時,信奉兩個神的阿爾比派傳入了阿爾卡鬆,並得到了子爵和圖盧茲伯爵的默許。當教皇組織阿爾比十字軍來討伐阿爾比派時,城堡成了戰爭的前沿,最後子爵在城堡中死去,城堡被教皇送給了十字軍領袖,後被子爵的兒子奪回。可他無法維持,隻好把它割給了法王路易八世。不過,圖盧茲伯爵不願意,於是路易八世在1226年發起了另一次十字軍東征並取得了勝利,城堡成為了皇家領地,它比阿爾比主教城提前3年落入法國皇室手中。至此,卡爾卡鬆城堡便成為了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境內的阿拉貢王國的邊境線,也成了替法蘭西王國守護邊防的要塞。
這個時候,法蘭西的王權正處於查理曼大帝後的第二次巔峰時期。王權的強大,也讓卡爾卡鬆開始擴張,並逐漸形成了兩部分:以城堡為中心的“上城”和奧德河左岸新開辟的“下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堡即是“上城”。說實在的,看過了不倫不類的世界文化遺產聖米歇爾山內的小城後,我沒對卡爾卡鬆城堡抱有多大期望。可是,驚喜來得是那樣猝不及防,以至於我在完成一個月的法國之旅後,至今都對它念念不忘,還想著明年夏天從巴黎下飛機後,我要不要先拐去卡爾卡鬆,然後再開往瑞士。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卡爾卡鬆城堡內
我這麽喜歡卡爾卡鬆,一定是因為它的特別。在古城和古堡遍地的歐洲,卡爾卡鬆最特別之處在於,它城堡的城牆是歐洲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而且是內外兩層雙重城牆包圍著中世紀古城。城內中心處還有一座巨大的城堡,形成了“城內城”,“堡中堡”的獨特景觀。城堡的內牆是羅馬式,外圍為哥特式。內牆1286米長,有25座塔樓;外牆1500米長,有27座塔樓。躲藏在將近2米厚的哥特式城牆之後的,是宮殿、教堂、廣場、市集、房屋和街道等設施。
這麽大的城,應該從哪裏進入,我一點兒都沒有頭緒,隻能跟著穀歌地圖走。這一次,穀歌地圖沒有騙我,把我送到了城堡的東城門(Porte Narbonnaise)。從我抬頭看到嵌在山頂上有著黑灰色城牆和高聳塔樓的卡爾卡鬆的第一眼,它巍峨的樣子就鐫刻在了我的眉目之間。此城門建於路易九世之子統治的1280年,是城堡中最具防禦性的城門,門口被聖路易斯(Barbican Saint-Louis)守衛。城門兩側是兩座巨大的塔樓,北塔有一個深水池,南塔有一個地下室用於儲存食物,19世紀修複時在幹涸的護城河上安裝了一座假吊橋。
卡爾卡鬆城堡東城門
卡爾卡鬆城堡雙城牆
卡爾卡鬆城堡雙城牆
卡爾卡鬆城堡城牆
從外城牆的這個拱形城門進入,就能遇到內城牆,兩座城牆之間是寬闊的石子路。我們在兩個城牆之間漫步,然後穿過內城牆的一個城門,走進了城內。隨即,一股中世紀之風迎麵撲來。
小城內都是高低起伏的青石路,街道彎彎曲曲,很不規則,中世紀的低矮石頭房屋沿街而築,卻沒有圖盧茲和阿爾比的紅磚建築。從建築石材上來說,卡爾卡鬆跟它們不是“一家”的。在這些沿街的建築中,有很多餐館,也有很多商店,我在其中一個商店,給朋友買了法國本土出產的薰衣草紀念品。這是我在法國看到的最合我意的薰衣草紀念品,雖然卡爾卡鬆並不是薰衣草之鄉。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卡爾卡鬆城堡
我跟我家先生在這個古色古香的小城裏閑晃,不知不覺走到了聖-納塞爾大教堂(Cathedrale St-Nazaire)。這座融合了羅馬和哥特風格的教堂呈拉丁十字形,最初由西哥特人建造。11世紀末,教皇訪問這裏時教堂破土動工,建了一個世紀左右才建成,之後耳堂和合唱團以哥特式風格重建。合唱團中央的彩色玻璃窗上描繪的“耶西樹”和“生命之樹”是法國南部最美麗的窗戶,也是法國南部最古老的玻璃窗之一。這裏珍藏的古老管風琴被列為法國國寶。
就在我從教堂出來繼續東張西望的時候,先生走過來告訴我,他發現了一個高檔餐廳。我對高檔餐廳沒什麽興趣,除非是米其林。自從在比利時沒吃到心心念的米其林後,我在法國好像是對米其林著了魔,隻要有機會就想去吃。我沒理會他的言辭,而是催促他跟我去尋找城中的“堡中堡”。這個“堡中堡”叫伯爵堡(Château Comtal),其實最準確的叫法應該是子爵堡,它就是那個讓卡爾卡鬆第一次被完整防禦工事包圍的子爵的府邸。
聖-納塞爾大教堂
聖-納塞爾大教堂
聖-納塞爾大教堂
聖-納塞爾大教堂
聖-納塞爾大教堂
要想進入子爵的府邸,得花9.5歐元。子爵堡建在前西哥特人建的堡壘上,由兩座單層建築組成,以方塔為主體,直角排列在可以操練士兵的寬敞庭院中。從庭院中可以看到城堡最古老的部分,包括羅馬式和哥特式的建築,還可以看到一座28米高的瞭望塔以及子爵私人禮拜堂後殿的遺跡。
最初子爵堡周圍沒有護城河,法王路易九世執政後,在城堡外挖了一條寬闊的壕溝,還架起了橋洞,並修築了一個半圓型的城牆,將子爵堡加固成了一個防禦嚴實的內堡,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城中之城”。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
從護城河上的石橋經過,會走上城牆,城牆上建有防禦用的木製長廊,還有3個相當大的窗戶可用於防禦攻擊。 在阿爾比十字軍圍城期間,這3個大窗戶是唯一的幕牆。一些塔樓上還安裝了風車,原因是離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都不遠的城堡不定期地會迎接大山來的冰冷空氣和大海來的溫暖空氣,這讓城堡上的風很大。
在伯爵堡的城牆上,還能看到大炮的遺跡。14世紀時火炮被引入,15世紀後期開始使用效率更高的青銅大炮和金屬炮彈。因雙層牆的保護,城堡的大炮平台很少被占領。除了大炮的遺跡,城牆上還有一個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大量來自這裏和當地建築的中世紀雕塑。
伯爵堡
伯爵堡
伯爵堡博物館
伯爵堡博物館
伯爵堡博物館
漫步在城牆上,比利牛斯山和卡爾卡鬆“下城”都盡收眼底,這個“下城”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遭了殃。當英軍攻入卡爾卡鬆城堡下,看著攻奪無望的城堡,於是他們把邪火發在了下城身上,一把火把它燒了個幹淨。我們一邊看著新建的下城,一邊繞過背靠城牆,能容納5千名觀眾的露天半圓形劇場,然後走下了城牆,又走進了老城區。不經意地,我發現了一家米其林餐廳。沒想到,這裏隱藏著一家米其林餐廳,我如獲至寶,可是午餐的時間已過,於是我們決定,先回酒店休息,然後開車來吃晚餐。
接近晚上7點,我穿過老橋,把車開到了下城。下城很安靜,也很幹淨。我們從下城的羊腸小道中走進了城堡,找到那件餐廳一問,客滿,我失望極了。我問服務員,城堡中還有沒有米其林餐廳,她說有。等我們找到那家餐廳一看,正是我先生白天看見的那家高級餐廳,可門口也沒看見米其林的標誌啊。我們惴惴不安走進餐廳,祈禱一定要有位子。我們的運氣相當好,這家五星級賓館內的餐廳的確有位子。餐廳提供3種套餐,價格分別為79歐元、99歐元和125歐元,每桌必須點一樣的,我們點了99歐元的。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這家餐廳的菜品好吃到爆!從前到後,一共上了11道菜,主菜是龍蝦肉、牛排和魚排。牛排嫩得很魯昂米其林餐廳裏的一樣,而最令我驚訝的是,龍蝦籽是包在向日葵的花瓣兒裏的。還讓我驚訝的是,在我們已經要撐破肚皮的時候,服務生推來了一車的奶酪,告訴我們每個奶酪都是精品,可我們從不吃這個,根本分不出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於是我們讓服務生隨便幫我們挑幾樣,還別說,味道不錯。
卡爾卡鬆城堡內的劇場
卡爾卡鬆老橋
卡爾卡鬆老橋
卡爾卡鬆
我們從未期待過,在這個不太為人知的卡爾卡鬆,我們會與讓我們味蕾如此綻放的米其林餐飲相遇。當我們吃了3個多小時從餐廳走出來時,月亮早已高掛在天上,城堡中一片寂靜。我們看見兩個老人在端詳酒店的牆,走進一看,原來“米其林2022”的標識清清楚楚地貼在牆上。這個酒店也太低調了,把這麽重要的標識放在這個犄角旮旯。
雖然看守法蘭西王國南大門的卡爾卡鬆因1659年法國與西班牙簽訂的《比利牛斯條約》,法國南部邊境線往南又推進了幾十公裏而失去了重要戰略地位,但它獨有的雙城牆和“堡中堡”的城堡結構,以及讓我們終生難忘的米其林餐飲,卻讓它在我們心中有著法國其它城市無法替代的核心地位。無數國王、騎士和劍客們在千百年間可以在這裏謝幕,但他們留下的傳奇和城堡無聲的故事卻會跟消失的法國南方遊吟詩人的詩歌一起,在卡爾卡鬆的上空飄蕩,也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路線
米其林餐廳
米其林餐飲
米其林餐飲
米其林餐飲
米其林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