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暢遊法國(25)-教皇囚禁城

(2022-10-05 09:02:17) 下一個

如果你是一位天主教徒,那你一定知道,你的教都在意大利羅馬城內的梵蒂岡。雖然鑲嵌在羅馬城內的梵蒂岡是世界上麵積最小的國家,但它卻手握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權柄。而本來掌管天主教徒精神世界的教皇,為什麽會擁有世俗權利並擁有一個國家呢?這全拜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開創者“矮子”丕平所賜。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公元8世紀中,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倫巴底人逼近羅馬城,要求羅馬人向其臣服。居住在羅馬城裏的教皇試圖用談判和賄賂的方法讓倫巴底人撤兵,但都無效。無可奈何之下,教皇向日耳曼人中的另一支-法蘭克人求援。時任法蘭克王國宮相的丕平正打瞌睡呢,教皇就送來了枕頭。他問教皇:“國王不理政事,宮相應該怎麽辦”?教皇說:“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兩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丕平替教皇趕走了倫巴底人,並把他們占領的部分領土讓教皇管理。從此,教皇終於有了自己的領地,取名為教皇國。受了丕平恩惠的教皇投桃報李,第一次翻過了阿爾卑斯山,親自為丕平和他的兩個兒子塗聖油,法蘭克王國改朝換代。

這個發生在基督教世界裏可以說是地動山搖的事件被史學家們稱為“丕平獻土”。之所以用“地動山搖”來形容“丕平獻土”,是因為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羅馬的教皇就成了中西歐唯一的精神寄托。當他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後,他既有世俗權利,又有教廷權利,這為神權最終高於皇權奠定了根基。丕平為自己的後代挖了一個大坑,讓教權和皇權的衝突,一直貫穿法蘭西的曆史,直到拿破侖一世下台,時間跨度長達近一千年。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在綿綿長長的一千年光陰裏,雖然法蘭西王國的國王們時不時就會把神權踩在腳下,但卻沒有一個國王能像腓力四世那麽狠,那麽絕,他竟然讓教皇把教廷從羅馬遷到了法蘭西王國內的阿維尼翁(Avignon)。這是羅馬教廷曆史上唯一一次遷都,史稱“阿維尼翁之囚”。為什麽腓力四世有如此的膽量?為什麽教皇一定要聽從他的指令?

不聽不行啊。此時的法蘭西已插上了騰飛的羽翼,腓力四世的先祖們早已為他的展翅高飛提供了充足的“營養”。他的高祖,第一個自稱法蘭西國王的腓力二世在1214年的布汶戰役(Battle of Bouvines)中擊敗了英格蘭金雀花王朝建立的安茹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軍,讓法蘭西王國成為了歐洲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他的曾祖父路易八世,號稱“獅子王”,曾經占領了英格蘭王國一半的領土,最後英格蘭安茹國王唯一的大陸領地隻剩下波爾多所在地的加斯科涅。這位“獅子王”還帶領阿爾比十字軍征討阿爾比派,把法國南方的很多地方都劃入了王室領地。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腓力四世的祖父路易九世更不得了。他不僅讓眾多伯爵心不甘、情不願地把自己領地交給了法蘭西王室,而且領導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死後還被封為了聖人。在腓力四世的先輩中,他的父親最“孬”,不僅沒有開疆擴土,還割讓給英格蘭王國一塊領土。不過,他卻給他兒子腓力四世安排了一樁好姻緣,新娘是納瓦拉王國的女王。這個納瓦拉王國在今天西班牙北部與法國西南的交界處,由曆史上很難被征服的巴斯克人建立。這樣腓力四世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這塊驍勇善戰的土地征服了。這還不算,納瓦拉王室是富可敵國的香檳伯國的世襲領主。因此,腓力四世又不費吹灰之力,把這塊令人垂涎的“大肥肉”放進了法蘭西王室的口袋中。

有了錢袋子,腓力四世開始把“魔爪”伸向另一個富甲一方之地,它即是今天比利時境內的佛蘭德。雖然他在“布魯日晨禱”中敗北,但兩年後,即1304年,他便以決定性勝利迫使佛蘭德伯爵割讓土地並賠付巨額罰金。你看,腓力四世像不像乘上了風火輪的哪吒,他所向披靡,把法蘭西的王權推向了又一個巔峰。

阿維尼翁羅納河

阿維尼翁羅納河

阿維尼翁羅納河

阿維尼翁羅納河

而王權的巔峰之作,無疑是他把羅馬教廷挪到了阿維尼翁。事件的起因是腓力四世為了籌集四處作戰的軍費,開始向教會和神職人收稅,這捅了教皇的馬蜂窩。兩人針鋒相對,誰都不肯後退一步,於是翅膀已經很硬了的腓力四世派人闖入了教皇的住所,把教皇胖揍了一頓。教皇哪受過這種窩囊氣,幾個星期後就氣死了。這正中腓力四世下懷,他趕緊任命了一位法國主教做教皇,並強迫這位教皇把教廷設在了阿維尼翁,還讓教皇宣布:法國國王有權向教會和神職人員征稅,也有權解散擁有大量財產的聖殿騎士團。從腓力四世任命教皇的1305年到羅馬教廷遷回羅馬的1377年,這70多年間,神權徹底被法蘭西王權征服了。

我是去過梵蒂岡博物館和梵蒂岡的聖彼大教堂的。博物館內珍藏的羅馬天主教會在幾個世紀裏收集的展品至今讓我回味無窮,而聖彼大教堂的宏偉和美輪美奐也同樣讓我記憶猶新。因為它們,我對羅馬教廷所在地,如今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阿維尼翁充滿了無限憧憬,期待能看到讓我心動的教堂和博物館,它是我法國之旅中的重要一環。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也許我的要求太高了,阿維尼翁根本沒有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大教堂的風采。不過,它並非一無是處。在法蘭西王國領土內的教皇居所,肯定會是一片沃土。阿維尼翁位於羅訥河和迪朗斯河(Durance River)交匯處的一個山崖上,地處連接法國南北方的要道上,也是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之間陸路上的必經之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它在古希臘時期就是羅納河上的重要港口,這裏出土的公元前120年馬賽發行的貨幣即是證明。

看來,阿維尼翁是跟馬賽一起“成長”的。在古希臘殖民者到來前,占據阿維尼翁這塊土地的是凱爾特人和利古裏亞人。凱爾特人稱它為大風城,而利古裏亞人稱之為河神城,這兩種稱呼都恰如其分。建在山上的阿維尼翁自然風大,盤踞在羅納河邊的它自然有河神的護佑。這塊被古希臘人看中的寶地在羅馬人到來後成了城市,在羅馬五賢弟之一的哈德良皇帝時還成了帝國的直轄市。這樣的地位,讓它在羅馬帝國崩潰後,成了在意大利建國,羅馬化程度很高的蠻族東哥特人的“盤中餐”。而毀滅這座城市的,不是別人,正是法蘭克王國。當年阿拉伯人到來時,這裏的公爵拱手把阿維尼翁讓給了他們,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的宮相,也是加洛林王朝的奠基人-查理·馬特在把阿拉伯人趕出此地後,一把火把它燒了個幹淨。

教皇宮

教皇宮

教皇宮

教皇宮

將阿維尼翁送入“地獄”的是法蘭克人,把它帶進“天堂”的也是法蘭克人。有山有水有古文明的阿維尼翁,在羅馬教廷遷都這裏後開始揚名天下。我想,如果阿維尼翁沒有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的風采,那它至少應該有阿爾比主教城和卡爾卡鬆城堡的神韻。可是它什麽都沒有,我對它失望極了,很後悔在這裏留宿一晚。

我們的參觀從羅馬教皇的居所教皇宮開始(Palace of the Popes)。由白色石灰岩建成的教皇宮除了是一個宮殿以外,也是一個軍事碉堡,有8座塔樓。坐落於城市的最高處的它看上去很古樸,既沒有“雕龍畫鳳”,也沒有“穿金戴銀”,但麵積很大,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麵積,是中世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自從它建成後,先後有7位教皇在這裏居住過。教皇宮包括羅馬式的舊殿和哥特式的新殿,據說內部曾經非常奢華,壁畫都是意大利錫耶納學派大師的作品。可惜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內部陳列的物品被洗劫一空。我們去的時候,教皇宮的部分區域正在被用作一個攝影展覽,其它區域關閉。

阿維尼翁聖母教堂

阿維尼翁聖母教堂

阿維尼翁聖母教堂

與教皇宮一同關閉的還有其旁的阿維尼翁聖母教堂(Avignon Cathedral)。這座建於12世紀下半葉的教堂比教皇宮的曆史還長,教堂頂端的聖母金人雕像跟教皇宮的地位很相配,隻是它是19世紀中葉才被放上去的,而那個教皇宮的花園也同樣關閉。我就奇了怪了,挺好的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不過年不過節的,為什麽都關閉呢?

哪也進不去的我們隻能在城裏亂逛,期待有卡爾卡鬆城堡那樣的旅遊品商店和米其林餐廳,可是小城安靜得很,什麽也沒有。無奈我們隻好沿著總長近5千米,保存完整的城牆遛彎兒,眺望羅納河的美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聖貝內澤橋(Pont Saint-Bénezet)隨即映入了眼簾。

聖貝內澤橋

聖貝內澤橋

聖貝內澤橋

聖貝內澤橋上的教堂

傳說中說12世紀下半葉時,一個年輕的牧羊人受耶穌基督的委托,花費了7年時間在這裏修建了這座橋。後來,史學家們說此橋是當地的一位企業家出資建造的。不管哪種說法是真的,反正教皇定居這裏後,都不遺餘力地修築此橋,因為此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羅納河下遊唯一的大橋,因此也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之間的朝聖者及商人的必經之路,這給阿維尼翁帶來了豐厚的財源。而此橋聲明遠揚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被寫進了法國民歌《在阿維尼翁橋上》,歌中唱道:“在阿維尼翁橋上,人們跳舞;在阿維尼翁橋上,人們圍成圓圈跳舞。”

經濟的繁榮,外加教皇的威力,阿維尼翁逐漸成了文化的沃土。教皇把眾多意大利畫家邀請到此地,這些畫家在吸收意大利畫派和尼德蘭弗拉芒畫派的風格後,形成了有名的阿維尼翁畫派。

聖貝內澤橋博物館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今天,要想走上此橋,得花費5歐元,而且必須是現金,這是我們在法國一個月的行程中唯一不能用信用卡的地方。不過,5歐元裏帶中文解說。其實,也沒什麽可聽的,隻是橋的曆史。說原來總長900多米的它在洪水中不停倒塌,又不停被重建,終於在17世紀中葉的特大洪水後被大部分衝毀,然後再也沒人願意修複它,於是形成了斷橋。橋上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小小的教堂,是獻給那位被大家當聖人供奉的牧羊人的。

雖然阿維尼翁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沒有一樣建築能讓我看得上眼的,但不管是站在城牆上,還是站在斷橋上,羅納河的湖藍色河水和一片片綠色的葡萄園都是我永看不厭的風景。相比於讓我看不上眼的阿維尼翁,羅納河穀中,跟阿維尼翁曆史一樣悠久,也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奧朗日(Orange)就更讓我看不上眼了,雖然它也有世界文化遺產,而且還是兩處。一處是正在整修中,不讓進的古羅馬劇場,另一處是免費看的凱旋門。這個劇場建於羅馬帝國第一任奧古斯都屋大維統治時期,可容納一萬人左右。這樣的劇場規模即使允許進入,我也不會去,畢竟古羅馬的劇場我看得不是一般的多。

奧朗日

奧朗日

奧朗日教堂

奧朗日教堂

這座凱旋門是羅馬帝國幸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凱旋門,意大利羅馬境內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即是仿照它而建的。此凱旋門也建於屋大維統治時期,用以頌揚凱撒大帝征服高盧的戰爭。屋大維的繼任者提庇留重修了此門,用來慶祝羅馬軍團在萊茵河岸大勝日耳曼部落,凱旋門內的銘文就是獻給他的。可是看過了君士坦丁凱旋門和巴黎凱旋門的我也沒覺得這個門有什麽特殊的地方,它隻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員而已。

在奧朗日,比古羅馬劇場和凱旋門更出名的是這裏在公元前105年發生了阿勞西奧戰役(Bataille d'Arausio),這場戰役是羅馬在崛起過程中無法洗掉的恥辱。遙想當年,日耳曼人中的兩個部落辛布裏人和條頓人從今天丹麥所在地的日德蘭半島一路南下,橫衝直撞。剛剛結束了三次布匿戰爭的羅馬人意氣風發,出動了10餘萬大軍欲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些蠻族。沒想到,羅馬軍隊中出現了內訌,結果是羅馬士兵幾乎全軍覆滅,元老院的元老也死了一半,這是羅馬共和國曆史上最慘重的失敗。不過,此戰役卻催生出了新的執政官馬略。羅馬軍隊通過馬略軍改在公元前101年的辛布裏戰爭(Cimbrian War)中大獲全勝,差不多滅絕了這兩個部落,不僅報了血海深仇,也讓羅馬的威名再次響徹四方。

奧朗日羅馬劇場

奧朗日羅馬劇場

奧朗日凱旋門

奧朗日凱旋門

奧朗日凱旋門

奧朗日除了因為阿勞西奧戰役名揚天下外,它還因為是荷蘭的祖籍而被眾人知曉。16世紀中葉,荷蘭國父威廉一世繼承了奧蘭治親王國,親王國的首府即是今天的奧朗日。從此,奧朗日的英文名Orange就成了荷蘭的“國”色,也成了荷蘭人最喜歡的顏色,為此他們還發明了橙色胡蘿卜。

雖然我對阿維尼翁和奧朗日這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基本都無感,但我對它們所在的普羅旺斯(Provence)卻不能無動於衷。這個可以讓人浮想聯翩的區域是薰衣草的故鄉,漫溢的薰衣草芳香讓它成了浪漫的代名詞。法國詩人羅曼·羅蘭曾這樣說:“法國人之所以浪漫,是因為它有普羅旺斯。” 我要到普羅旺斯的田野山間去,去那裏放飛我的薰衣草之夢,在它的豔陽下徜徉,在它的黃昏裏沉醉。

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