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地中海曾是一片文明之海,那通過愛琴海、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之相連的黑海就曾是一片野蠻之海。在如大湖般的地中海周邊,古埃及人、米諾斯人、邁錫尼人、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等就像《我家那片海》的歌中所唱的:“我全力呼吸,想與你融為一體。我撐滿心中的風帆,起舞在你的潮汐。” 這些人在數千年的歲月裏在地中海邊演繹出一個又一個對人類影響深遠的文明,人類的文明之花就在這片“包容風和雨”的大海旁,“乘風九萬裏”,飄香全世界。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而黑海之所以說它曾是一片野蠻之海,是因為它北部的南俄草原是盛產遊牧民族之地。今天我們熟知的赫梯人、邁錫尼人、古希臘人、波斯人、古羅馬人及後來登上歐洲地緣政治舞台的的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等皆來自這片濕潤的草原,他們被統稱為原始印歐人。除了金發碧眼的原始印歐人以外,一批之後建立了阿卡德帝國和亞述帝國的原始閃含人也來自這片草原,他們跟古埃及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等被統稱為閃含係。因為馬的馴化的成功,這些未開化的野蠻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以黑海為分割線,開始從南俄草原向東西兩側遷徙,分別進入了亞美尼亞高原和巴爾幹半島。那是誰馴化了馬呢?隻有尼比魯星球上的大神們知道。此時,古埃及人和其南部的努比亞人正在尼羅河兩岸被大神們開辟出的伊甸園裏過著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而既不屬於原始印歐係,也不屬於原始閃含係,被稱為“黑頭人”的蘇美爾人也開始進入了城邦文明。
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第一批從南俄草原遷出的蠻族因為遷徙路徑的不同,最後的命運也相差萬別。這些向西南遷徙的原始印歐人很不幸,他們要等到邁錫尼人接替米諾斯文明,登上地中海舞台時才能見到文明的曙光。而向東南遷徙的族群卻幸運得多,他們最早接受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蘇美爾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洗禮。不過,這些人在數千年的歲月裏是如何受文明潤澤的卻語焉不詳。如果說這時黑海南岸的世界呈現出的是蘇美爾人、原始印歐人和原始閃含人三足鼎立的局麵,那當蘇美爾人退出曆史舞台後,兩河平原及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就成了印歐係和閃含係博弈的戰場。
地圖
黑海
黑海
黑海
說到印歐係和閃含係,我來胡謅一下它們的淵源。結合《聖經》和《古蘭經》的說法,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始祖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長子由正妻的埃及使女所生,他被阿拉伯人奉為祖先,嫡子由正妻所生。這樣的說法怎麽跟尼比魯星球上的故事很相像?如果說亞伯拉罕是尼比魯星球上的一號大神,那被阿拉伯人奉為祖先的長子應該是尼比魯星球上的三號大神恩基,他也是古埃及人的祖先,而那個嫡子應該是尼比魯星球上的二號大神恩利爾。他是科技進步的幕後推手,馬的馴化應該出自他手。如此看來,閃含係是不是恩基的後代,印歐係是不是恩利爾的後代呢?這兩個大神的恩恩怨怨從他們的神界一直延續到地球,假藉他們創造的人類之手為自己“圈地”,從未停息。
這種爭鬥在黑海邊是從何時開始的,不得而知,人們隻知道,古希臘的航海家來到這片海域時,發現其海水的顏色比地中海的深,遂用黑海為其命名,黑海也從此走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黑海顏色深的原因是由於海底的很多植被被硫化氫所滋養,因此泥漿都是黑色的,這些黑色的泥漿通過陽光的反射使整個黑海的海水顏色偏暗。除了顏色以外,這個麵積差不多是地中海麵積1/6的黑海跟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完全不同。它曾是一個淡水湖,因此海水的含鹽量比地中海的低,今天如果不是通過一條狹窄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使其與馬爾馬拉海相通,它仍然是一個大湖泊。如果沒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古希臘人也許就不會把海洋貿易的觸角延伸到這裏;君士坦丁大帝也許就不會把都城建在這裏;在黑海邊崛起的“北極熊”也許就不會不顧一切要衝出黑海;把黑海一分為二,控製了它也就控製了黑海貿易的克裏米亞也許就不會成為“北極熊”即使砸鍋賣鐵也要控製的必爭之地。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曆史永遠沒有“如果”。因為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存在,盛產魚類的黑海及其周邊就從它被古希臘人在黑海岸邊建立殖民地那天起成了爭奪地中海那片文明之海強權們的大後方,因為它的周邊不僅農業發達,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和木材等。在希波戰爭期間,雅典的大部分糧食即來自這裏。在亞曆山大大帝去世後,黑海南岸出現了兩個希臘化國家-比提尼亞和本都王國,最後這兩個王國都歸了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君士坦丁堡後,黑海一躍龍門,更成為了四方矚目的焦點。當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拜占庭帝國勢衰之時,給帝國帶來最後一次中興的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皇帝的孫子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前,於黑海東南岸的特拉布宗(Trabzon)建立了特拉比鬆帝國。從此,特拉布宗在黑海海風的吹送下,在數個世紀裏見證著黑海的風起雲湧。此時,中國在南宋,法國在第一位稱自己是“法蘭西國王”的腓力二世統治時期。
也不知道“帝國”這個稱號是誰封給特拉比鬆帝國的。這個拜占庭帝國的流亡政權跟傳統意義上的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等根本不能相提並論,而且它隻是拜占庭帝國三個流亡政權中的一個,還不是最強大的。不過,這個不算強大的政權卻維持了250多年,即使在最強大的流亡政權尼西亞帝國奪回君士坦丁堡後,它仍然存在了200年,最後在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占領後的第8年“駕鶴西歸”。
特拉比鬆帝國版圖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這個離君士坦丁堡千裏之遙,在三個拜占庭帝國流亡政權中壽命最長的帝國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呢?它黑海之濱的首都特拉布宗是不是也跟君士坦丁堡一樣風景如畫呢?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想象。
看起來很“衰”的特拉比鬆帝國最牛的時候控製過黑海北岸的克裏米亞半島,這個半島上建立的博斯普魯斯王國曾是古希臘時期雅典的盟友,希波戰爭期間為其提供糧食補給的正是此王國。掐住了“北極熊”出海口七寸的克裏米亞半島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說,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就是為什麽之後對奧斯曼帝國發動了兩次戰爭才打通了黑海口,占領了克裏米亞半島的俄國葉卡特琳娜大帝說:“我兩手空空來到俄國,現在我終於給俄國帶來了我的嫁妝,那就是克裏米亞和波蘭。”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
可是,這個克裏米亞半島還沒在特拉比鬆帝國手裏“捂熱”多久就被與幫助尼西亞帝國奪回君士坦丁堡的熱那亞人搶了過去。雖然特拉比鬆帝國的威風不再,但它卻能守著有著“土耳其江南”之稱的特拉布宗美美地過它的小日子。遠離政權中心的特拉布宗沒有君士坦丁堡名聲顯赫,可帝國經營出的特拉布宗卻是很多西方作家筆下的浪漫和神秘之地。《卡爾斯之旅》的作者說:每個人自童年時代起都私藏著一份秘密地圖,在這張地圖上,特拉布宗占據著一個重要位置。《終極之地》的作者走遍了世界各個角落,卻仍對青年時代的特拉布宗之行充滿了如同初戀般的情感。在小說《環遊黑海曆險記》裏,一班黑海怪客一路坐著老式馬車抵達了特拉布宗,而在《特拉布宗之塔》中,主角則趕著一匹駱駝來到這個城市。特拉布宗,果真那麽好嗎?
是的。當我沿著黑海邊駛向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時,我就感受到了它的美。道路修得極其平坦,環島裏是各式盛開的鮮花,綠茵茵的草坪隨處可見。我打開車窗,讓黑海的海風撫摸我的臉頰,深深吸氣,我已經半個多月沒聞到鹹濕的味道了。看著一望無際的黑海,回想著這裏發生過的愛恨情仇,我的心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想回到那個年代,看這裏的炮聲隆隆、海水翻滾。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我在遐想中不一會兒就到了坐落在黑海旁的教堂。這個與君士坦丁堡同名的教堂建在特拉比鬆帝國繁榮之初,比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晚建了700年左右。跟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命運一樣,特拉布宗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今天也被改作了清真寺,但與建在平地的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同,它內部有一個花園,花園裏鋪著草坪,還種著棕櫚樹和其它綠色植物及開花的灌木,被鮮花和綠色“簇擁”的經典拜占庭教堂八角形圓頂和其不遠處40米高的鍾樓占據了天際線,這樣清新又宜人的氛圍讓我從入口一走進去就被它吸引。
這座被視為“拜占庭式建築最佳典範之一”的教堂外觀呈十字形,東南西北都有入口,其內除了有一個高高的中央圓頂外,還有3個中殿,其中一個呈五邊形,其它兩個呈圓形。雖然這座教堂被改作了清真寺,但裏麵原汁原味的壁畫卻未被覆蓋。畫著亞當和夏娃誕生、住在天堂、偷吃禁果的壁畫,還有耶穌誕生、升天、受難和複活以及聖母瑪麗亞誕生、《最後的晚餐》和其它聖經故事,還有地麵被玻璃覆蓋的馬賽克都在教堂中清晰可見。可是,比教堂晚建幾年的鍾樓不知什麽原因關閉,它的二樓有一個小教堂,曾被當地天文學家當作觀測站。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近望著黑海的聖索菲亞教堂和鍾樓在幾百年的光陰裏與特拉布宗一起興盛和衰落。為了在黑海岸邊的特拉布宗站穩腳跟,希臘化國家的特拉比鬆帝國的曆代君主都把自己的姐妹和女兒們嫁給了周邊的穆斯林君主,這聽起來有些諷刺。說希臘語,基督徒占90%,是流亡政權中最希臘化的特拉比鬆帝國居然是跟穆斯林世界最密切的流亡政權。也是因為特拉比鬆帝國小心謹慎地平衡與塞爾柱人、蒙古人和熱那亞人等的關係,才讓地處歐洲和中亞之間主要貿易通道上的特拉布宗在蒙古人攻克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後成為絲綢之路西端的終點。在蒙古人的關照下,特拉布宗變成了貿易中心,迅速致富,帝國走向巔峰。可隨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到來,特拉布宗就變了天,特拉比鬆帝國灰飛煙滅不說,教堂也被改成了清真寺。到俄國人占領這裏時,它又被改作了要塞、彈藥庫和醫院,花園裏陳列的大炮即是證明。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最後的晚餐》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大炮
特拉比鬆帝國已遠去,隻有聖索菲亞教堂一角,標誌著科穆寧家族的鷹之壁畫還在微吐著這個失落帝國的氣息。但是,特拉布宗不但留存著特拉比鬆帝國的氣息,也留存著本都王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氣息,還留存著土耳其共和國的氣息,這氣息就在跟聖索菲亞教堂花園一樣美的凱末爾博物館裏(Ataturk Pavilion)。
凱末爾博物館是一個帶有歐洲建築特色的純白色小洋樓。它坐落在綠樹成蔭的山坡上,可以遠望黑海,曾是奧斯曼帝國時期一個富商的避暑別墅。在奧斯曼帝國解體後給土耳其帶來新生的國父凱末爾第一次訪問特拉布宗時曾參觀過這裏,並表達了對它的喜愛。善於揣摩“聖意”的特拉布宗市政府於是把小洋樓作為禮物贈送給了國父。國父最後一次訪問特拉布宗時說:“房地產和財產對我來說是一種負擔。” 說完,他在公證人麵前將他所有的財產捐贈給了財政部。 國父死後,這裏被改作了博物館。
凱末爾博物館
凱末爾博物館
凱末爾博物館
凱末爾博物館
博物館的小花園很漂亮,種著各式鮮花,後院直通幽靜的森林。三層樓的博物館內展出了國父生前的物品和照片,其中一個盤子上寫著以下句子:“在這裏,凱末爾簽署了一份文件,他將所有財產捐贈給人民”。
在參觀國父博物館前,我發現車窗前貼了一張紙條,我以為是在聖索菲亞教堂停車的罰單,問了幾個人,他們的英文都不靈光。走出博物館後,我猛然想起,是不是因為我沒付停車費,可是在土耳其近一個月的自駕中,在路邊停車我也沒見過收費的。為了弄清原委,我又把車開回了聖索菲亞教堂。原來不是罰單,的確是我沒交停車費。
凱末爾博物館
凱末爾博物館
如果說我在黑海旁的聖索菲亞教堂和山坡上的國父博物館還沒能好好欣賞這個有著“土耳其江南”之稱的特拉布宗的風采,那在我從教堂開往博茲泰佩山(Boztepe)的一路,我則盡情領略了龐廷山脈北坡的特拉布宗的美,也又開始了我的識花之旅。
特拉布宗比土耳其內陸的城市都涼快,沒有酷暑的感覺。它跟重慶一樣,也是山城。在去博茲泰佩山的路上,我時常在彎彎曲曲的小巷中走錯路,因而穀歌地圖不停變換路線,然後我跟著地圖走進了山區,看見了我從未見過的櫟葉繡球和毛曼陀羅花,最後穀歌地圖給我指向了山頂的一個花園。花園裏有Ali Sükrü Bey的墓。他曾做過士兵、記者及政治家,因公開反對國父凱末爾而被暗殺,這是土耳其共和國第一次政治暗殺事件。在他的墓地邊擺放著大炮,昭示著這裏曾經發生過血雨腥風的戰事。我站在大炮旁,眺望著風景如畫的特拉布宗和風平浪靜的黑海,似乎這片海什麽都沒發生過。可是,不是的,這片海記錄了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愛恨情仇。我要想體會那愛恨情仇,一定要坐黑海的郵輪。
博茲泰佩山上
博茲泰佩山上
博茲泰佩山上
博茲泰佩山上的大炮
Ali Sükrü Bey墓
坐郵輪以前,我順道去了市中心老城區的特拉布宗博物館,想去那裏看看從希臘、羅馬時期到本地的考古發現及世界文化遺產-蘇美拉修道院的聖物和法器等,可博物館因整修而關閉,無奈我在老城裏閑逛。老城裏的人熙熙攘攘,沒人戴口罩,一絲疫情的樣子也沒有。逛累了,我隨便在穀歌地圖中定位了黑海邊的一個餐廳,沒想到,歪打正著,黑海一個半小時的郵輪出發地就在餐廳旁邊。郵輪四點半出發,我有足夠多的時間在黑海暖風的吹拂下就餐。雖然土耳其人似乎隻會烤魚,烤出的魚也不好吃,但在黑海邊,不吃黑海的魚也對不起它。這是我第三次吃黑海的魚,前兩次是在伊斯坦布爾的黑海邊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山頂。
吃飽喝足的我第一個登上郵輪,以為不會有多少人。沒想到,沒多久就上來了一群一群的穆斯林,我又成了被觀賞的“猴子”。開船前,我一直拄著腮坐在那裏回想黑海往事,結果一個不會說英文的穆斯林姑娘跑來,比劃著問我是不是牙疼,還拿出了藥,弄得我哭笑不得。為了不被觀賞,我走到了船頭,隨著船的前行,去回望黑海的恩仇錄。
郵輪上
郵輪上
郵輪上
雙彩虹
黑海什麽時候成為血雨腥風之地的,不得而知。人們隻知道,從古希臘人把黑海岸邊變成他們的殖民地開始,這裏就沒消停過。南岸的本都王國曾對北岸的博斯普魯斯王國“動粗”,羅馬帝國曾把西岸和南岸邊“一勺兒燴”,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曾在這裏“大師拳腳”,奧斯曼帝國崛起時曾在岸邊寸土必爭,但所有這些恩仇都比不上走下坡路的奧斯曼帝國和走上坡路的俄羅斯帝國在這裏的交鋒。從17世紀末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發動的第一次戰爭開始,一直到19世紀末,俄國為了獲得黑海出海口及對黑海沿岸的控製權,在兩個世紀的時間裏,曾對奧斯曼帝國發動了10場戰爭。不爭氣的奧斯曼帝國在戰爭中敗多勝少,被俄羅斯帝國打得國土一直在縮水,若不是英法協助,曾經叱吒風雲的奧斯曼帝國早被“北極熊”欺負得連底褲都不剩了。
今天的黑海,跟無數沒發“脾氣”的大海一樣,波瀾不驚。雖然它的海水顏色沒有愛琴海我最愛的的Tiffany藍,但它跟愛琴海的海水一樣,可以把所有的悲喜和愁苦都卷入波濤中。我站在船頭,傾聽著近處的海鷗鳴叫,眺望著遠處的海天一色,不禁感慨: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回轉。餘味苦澀,終有回甘。
郵輪上
郵輪上
我在戀戀不舍中下船,下船時居然看到了漂亮的雙彩虹,特拉布宗和黑海對我真是太好了。對特拉布宗和黑海的喜愛,讓我一下船就想把車再次開上博茲泰佩山頂的花園去看黑海的日落。不過,這一次,我繞著圈也找不到那個花園,隻好在一個開闊的高坡處停下。沒想到,這裏無遮無擋,是看日落的絕佳之地。開闊地的旁邊是一戶村民,男主人看我下車,立刻給我洗了他們家自己種的桑葚和李子,那個李子特別甜。此時,離太陽下山還有一個多小時,我跟男主人用穀歌翻譯聊天。他說他有四個兒女,都在外麵工作,家裏隻有他和老伴兒。他家養了三頭牛,一群雞,還種著玉米、雲豆、西紅柿和我從來沒見過的榅桲樹。不一會兒,男主人走了,他老伴兒出來了。我看著她給農作物澆水,給雞喂食,覺得農村生活也挺好的。
她忙完後,開始從樹上摘桑葚,一邊吃一邊也讓我吃,“矯情”的我是不敢吃沒洗過的東西的。她在吃桑葚的時候一直在說我聽不懂的土耳其語,我把手機遞給她,讓她用穀歌翻譯,沒想到,她抱著我的手機不放手,然後看著我,又嘰裏呱啦地說土耳其語。我一把就奪下了我的手機,心想,你不會是要我的手機吧?這可是我的必備物品,沒有它,我之後的土耳其之旅寸步難行。看我把手機拿走了,她也悻悻然回屋了,隻剩下我一個人站在那裏,靜靜等待日落的來臨。
看夕陽之地
村舍的女主人
夕陽下的特拉布宗
夕陽下的特拉布宗
夕陽下的特拉布宗
我就這樣,不聲不響,俯瞰著那片曾經不平靜的黑海,看它漸漸由刺眼的亮色變為柔和的暖色,看天空被夕陽染上繽紛的色彩,看特拉布宗在夕陽下變得日趨朦朧,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慢慢將我包圍。我沒有範仲淹“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的愁思,我隻願這詩意盎然的人間煙火能化作一縷清音,不語沉澱,心自安暖。
黑海旁的午餐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