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獨自旅行:土耳其(33)-帝國的前哨

(2021-11-24 15:49:16) 下一個

說起赫赫有名的羅馬帝國,地球上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關於它的崛起和征服之路,可以寫火車那麽長。在崛起和征服的漫漫長路上,羅馬出現了無數被載入曆史史冊的偉大人物,但把帝國帶入了高光時刻的卻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圖拉真大帝。這位東征西討的大帝不僅開創了羅馬帝國的新時代,使其步入了長達60年的太平盛世,而且把帝國的疆域擴展至了巔峰,而帝國東部的管區界線,就在底格裏斯河上遊的阿米達(Amida),即今天土耳其的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那麽,圖拉真是從誰的手裏拔得阿米達這個“頭籌”的呢?帕提亞帝國,它在中國的史書裏被稱作安息帝國。如果說羅馬共和國在一路東擴時很多時候可以依靠自己的盟友帕加馬王國來蠶食繼承亞曆山大大帝遺產的塞琉古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領地,那當馬其頓帝國被滅,帕加馬王國因為絕嗣而把王國領地獻給羅馬共和國後,羅馬共和國和其後的羅馬帝國就不得不直麵東方的對手,而最讓羅馬頭疼的就是這個帕提亞帝國。

與波斯人同宗同源,自稱是波斯第一帝國後裔的帕提亞帝國在波斯第一帝國消失後,趁亂在伊朗高原建起了王國。它地處中國和羅馬的絲綢之路上,漢朝出使西域的張騫到達這裏後與之建立了正式貿易關係,中國的獅子也是最先由帕提亞國王贈送給中國的。絲綢之路的通暢,讓中國的絲綢和珍珠等貴重商品以及印度的香料和皮毛等源源不斷地通過帕提亞輸送到羅馬,帕提亞通過對過境商旅收稅而迅速暴富,然後對外擴張,最強盛時地域曾東至印度河, 西至幼發拉底河,南至波斯灣,北至裏海,成了不可一世的塞琉古帝國的“掘墓人”。為了搶奪重要的貿易通道,日漸強盛的羅馬在除掉西亞的“絆腳石”後,就必須得拔掉帕提亞這顆“釘子”,可羅馬共和國軍隊對帕提亞的第一次出擊就折戟沉沙。以輕騎兵漸長的帕提亞軍隊不但把與凱撒和龐培並列的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和其子都送上了西天,而且讓羅馬軍團全軍覆滅。這是羅馬征服史上最慘痛的軍事失利之一,也是羅馬軍團刻骨銘心的恥辱。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羅馬帝國東方管區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占據貿易中轉站巨大優勢的帕提亞一直都是羅馬的心頭大患,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羅馬都沒忘記它是自己在東方的死敵。雖然羅馬跟它的關係時好時壞,對它的討伐也時有時無,但都難分勝負,直到圖拉真大帝執政時,帕提亞帝國的一部分土地才被羅馬吞並,圖拉真也因此被元老院授予“帕提亞征服者”的稱號。可好景不長。隨著圖拉真的離世,帕提亞又“死灰複燃”。在斷斷續續的爭鬥中,最後兩方迎來了兩國戰爭史上最殘酷的尼西比斯戰役。這場戰役以兩敗俱傷,帕提亞獲得羅馬賠款而告終。就在兩個“鷸蚌”鬥得不可開交之際,伊朗高原上的米底王國和波斯第二帝國這兩個“漁翁”正在偷著樂。米底王國在帕提亞帝國虛弱之際將其吞並,隨後波斯第二帝國繼承了米底王國的資產,存在了400多年的帕塔亞帝國從此煙消雲散,波斯第二帝國成為羅馬帝國和之後接替了羅馬帝國接力棒的拜占庭帝國的新敵人。

按理說,地處亞美尼亞高原的阿米達不應該成為強權者的爭奪對象。因為一般來說,強權者隻對地處低地,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情有獨鍾,而不會對沒有農業發展潛力的高地地區有興趣,但阿米達與眾不同。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建在玄武岩懸崖上,地處絲綢之路上的阿米達在亞述語中意為“鞘中的劍”。它位於中東屋脊的亞美尼亞高原南麓,離人類文明發源地的哥貝克力石陣和史學家所說的人類文明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都不到200公裏,可俯瞰哺育了人類文明大河之一的底格裏斯河,在底格裏斯河附近有一塊相當於7千個足球場麵積的赫夫賽爾花園(Hevsel Gardens)。這片麵積巨大的花園因底格裏斯河的定期泛濫而土壤肥沃,它被分為五個梯田,陡峭斜坡上的泉水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灌溉,使其成為糧食和各種蔬菜瓜果的種植地,諸如白菜、菠菜、生菜、蘿卜、蔥、香菜、水芹、茄子、南瓜、西瓜、西紅柿、辣椒、豆類、桃子、杏子、李子、櫻桃、無花果、桑葚和堅果等,其中西瓜最有名。這片從天而降的沃土在幾千年裏不僅把阿米達和底格裏斯河聯係起來,也不間斷地滿足城市的糧食蔬菜水果需求。這樣的土地簡直就是古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翻版,讓我覺得《聖經》中所描述的伊甸園應該也包括這裏。事實證明,這裏的確發現了人類第一個定居點,它也被有些學者說成是美索不達米亞最古老的糧倉。

這個伊甸園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不得而知,有人說它在公元前6千年就存在了,但有據可考的是當19世紀的一個旅行者來到這裏時,他看見這片花園與阿米達城和底格裏斯河融為了一體。底格裏斯河兩岸布滿了芳香的果園、葡萄園和玫瑰,楊樹與柳樹將不同菜園隔開。當這些樹長成後會被製成木材,用木筏順著底格裏斯河南下,運往今天的伊拉克。花園裏也種植桑樹,這促進了城市的絲綢業發展。 作為安納托利亞地區最大的鳥類天堂,這裏生活著大約180種鳥類,還是水獺、狐狸、貂等哺乳動物的家園。它們的糞便給花園提供了天然有機肥,讓花園經年綠意盎然,一直到現在。

赫夫賽爾花園

赫夫賽爾花園

赫夫賽爾花園

赫夫賽爾花園

赫夫賽爾花園

這樣的伊甸園已經夠讓人羨慕的了,可大神們還讓它盛產銅,銅在青銅時代就是今天的美元和黃金,這也是為什麽阿米達被改名為迪亞巴克爾的原因,迪亞巴克爾在土耳其語中意為“銅之國”。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富庶的附屬資源沒有理由不成為強權者們爭奪的“肥肉”,他們在此修建的堡壘和花園文化景觀(Diyarbakir Fortress and Hevsel Gardens Cultural Landscape)也沒有理由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在土耳其看到的第13處世界文化遺產。

可是,這塊“肥肉”最先落入到哪個強權者的嘴裏呢?是阿卡德帝國的第四任君主納拉姆辛(Naram-Sin)。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自封為神的君主,後人把他稱作“四方之王”。是他,把阿卡德這個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帝國的國勢推向了頂峰。在迪亞巴克爾出土了一塊關於他的浮雕,上麵記錄了他對迪亞巴克爾“土著”,從南俄草原遷徙來的胡裏安人征服的故事,此時古埃及正處在第六王朝,世界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君主的佩皮二世統治時期。從阿卡德帝國和胡裏安人開始交鋒之際,阿米達,也是迪亞巴克爾就在之後數千年的歲月裏成了閃含係和印歐係角逐的沙場,說印歐語的胡裏安人在說閃含語的阿卡德人遭遇瘟疫和饑荒時,趁火打劫,最終建立了米坦尼王國。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老城

迪亞巴克爾老城

迪亞巴克爾老城

雖然米坦尼王國的曆史像霧像雨又像風,但它留在曆史記憶中的是與閃含係的古埃及聯合,對抗印歐係的赫梯帝國,最後在閃含係的中亞述帝國逼迫下“煙消玉損”。這個時候,古埃及在動亂的第三中間期。當亞述帝國衰落之時,在亞美尼亞高原印歐係的烏拉爾圖王國強勢崛起,占領了阿米達,可當亞述人又恢複了原氣兒,經過兩個多世紀對烏拉爾圖王國的連續打壓下,最終烏拉爾圖王國變成了新亞述帝國的附庸,亞述人再次征服了阿米達。亞述人城破後,不僅毀了城,也把花園一起摧毀,作為對該城抵抗的懲罰。

不過,當印歐係的米底人在伊朗高原完成內部整合並聯合巴比倫共同對付亞述時,烏拉爾圖王國卻站在了亞述一邊,可還是雞蛋碰石頭,它跟亞述新帝國一起,被米底王國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阿米達迎來了新主人,此時古埃及離“壽終正寢”已經不遠了,因為米底王國的“本家”,波斯第一帝國正在“嗷嗷待哺”。當它羽翼豐滿時,不僅米底王國消失了,古埃及也被其納入麾下,更別說阿米達了。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中亞述帝國版圖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波斯帝國在地中海東岸風風光光兩個多世紀後,被亞曆山大大帝趕回了老巢,包括阿米達在內的眾多城市都無法逃脫大帝的“降龍十八掌”,除了乖乖歸順,沒有別的出路。大帝仙逝後,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輪番地掌控阿米達。雖然羅馬人建的圓形劇場、浴場、倉庫、四塔紀念碑以及羅馬渡槽還不知在不在人間,但他們建的城牆至今卻仍安在。我從馬爾丁出發,馬不停蹄開了一個多小時,當綠盈盈的菜田闖入我的眼際時,我知道我正在與大神們賜予的赫夫賽爾花園同行。曾經沃野千裏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如今已變成了“殘花敗柳”,但赫夫賽爾花園卻依然“青春靚麗”,大神們真的很眷顧這塊土地呢。

在這片宜人的景色中,我看到了阿米達的外城牆。這個圍牆最初是誰建的,答案已被封存在曆史的塵埃裏,但羅馬帝國建的長近6公裏,由黑色玄武岩建成的城牆卻被記錄了下來。可為帝國守邊疆的城牆即使再堅固,也不可能讓羅馬帝國“長命百歲”,讓它寢食難安的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時刻準備好衝入牆內的阿米達。雖然君士坦丁大帝的兒子擴建了阿米達並加固了城牆,但仍被波斯人攻破。不過,還沒等波斯人把阿米達捂熱呢,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尤利安皇帝就把它收了回來,並在尼西比斯陷落後使其成為美索不達米亞行省的首府,此後阿米達在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手中長達近一個半世紀,最後又落入了波斯人的“口袋”。波斯人本以為這次可以高枕無憂了,沒想到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正呼之欲出。當大帝登上拜占庭帝國的舞台時,他都沒用武力,僅用一千鎊黃金就讓波斯人痛痛快快地把阿米達交了出來,然後查士丁尼大帝重修了阿米達的城牆與防禦工事。可當查士丁尼王朝覆滅,帝國陷入動蕩時,薩珊王朝第三次奪取了阿米達,占據了20年後,又被拜占庭帝國的希拉克略皇帝攻破。

迪亞巴克爾城牆

迪亞巴克爾城牆

迪亞巴克爾城牆

迪亞巴克爾城牆

迪亞巴克爾城牆

兩大帝國可能都沒意識到,在它們為爭奪阿米達和小亞細亞其它地區打拉鋸戰之際,動蕩的環境已讓曾經給兩大帝國帶來巨大收益的絲綢之路悄悄改道,這讓遊牧的阿拉伯人在絲綢之路的貿易中獲利。他們整合了阿拉伯半島後,在真主之劍的護佑下,對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同時發起了衝鋒,波斯帝國被打死,拜占庭帝國被打成了內出血,阿米達變成了真主之城。

阿拉伯人占領阿米達後會做什麽呢?還是修城牆,但看似固若金湯的城牆卻沒有擋住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的攻擊,這是羅馬帝國的前哨最後一次承接上帝的旨意。當拜占庭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被塞爾柱突厥人大敗後,阿米達唱給上帝的讚美詩就越來越少了,到占領這裏的埃及阿尤布王朝、蒙古伊爾汗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更少,但包括城樓、城門、扶壁(Buttresses)和63處不同年代的銘文等卻還在,這些銘文從雙頭鷹和獅身人麵像到十字架以及動植物等都可以在牆壁上找到。從古希臘時代一直到奧斯曼帝國期間都不斷被加固,不斷發揮重要作用的城牆,直到今天它還是“明星”。這裏曾是2015年到2016年土耳其人與庫爾德人衝突最劇烈的地方。在兩方的衝突中,城牆東半部和一座清真寺及兩座教堂,還有平民的房屋被夷為平地,之後這裏被改建成了花園。為什麽迪亞巴克爾會成為兩方衝突的中心呢?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庫爾德斯坦所在地

因為這裏被很多庫爾德人視為庫爾德斯坦的非官方首都。操著印歐語,從南俄草原遷徙到亞美尼亞高原的庫爾德人到底是什麽時候在此地落腳的,沒人說得清,人們隻知道,他們並沒有被印歐係的波斯人同化,也沒有像他們的鄰居亞美尼亞人那樣早早進入文明階段。靠遊牧為生的他們至始至終都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最後以雇傭軍的方式進入了阿拉伯帝國並逐步走入政權的核心,甚至在埃及建立了馬穆魯克王朝。那個之後在埃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把十字軍打得落花流水的薩拉丁就是庫爾德人。不過,庫爾德斯坦這個名稱卻來自塞爾柱帝國。在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第三帝國抗衡期間,信奉伊斯蘭教的庫爾德人站到了奧斯曼帝國一邊,更在之後對亞美尼亞人種族清洗的運動中變成了急先鋒並成為直接受益者,亞美尼亞人曾經世代經營的底格裏斯河上遊及凡湖地區都被劃入了庫爾德斯坦,“定都”迪亞巴克爾。在奧斯曼帝國被肢解後,一戰中勝利的協約國曾允諾庫爾德斯坦對立,但隨著土耳其獨立戰爭的爆發,這種承諾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四國的庫爾德斯坦成了“火藥桶”,幸運的是,我來到的時候,“火藥桶”中心所在的迪亞巴克爾沒有一點兒硝煙,讓我可以放心大膽地在小城和堡壘內像螃蟹一樣晃來晃去。

我把車停在迪亞巴克爾高高的內城牆外,走進城堡(Castle of Diyarbakir)。城堡內是一個花園,花園旁邊是二層樓的迪亞巴克爾考古博物館(Diyarbakir Archeology Museum)。博物館所在的庭院是一個小花園,花園四周分布著市行政管理部門和博物館。我在博物館旁邊看到一個車牌號為0001號的奔馳,不知道是不是此市市長的座駕。

迪亞巴克爾考古博物館

迪亞巴克爾考古博物館旁

迪亞巴克爾考古博物館

迪亞巴克爾考古博物館

考古博物館說是博物館,但裏麵的展品真是乏味可陳。也許因為這裏是是非之地,所以文物都被移走了。一層樓用大量的展板介紹了伊斯蘭世界的風俗、藝術和科學成就,非常無聊。二樓頂著名展出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展品,但那幾個可憐巴巴的展品給阿達納和烏爾法的博物館提鞋都不配。這個博物館是我在土耳其看過的博物館中第一個覺得最沒意思的。

那這個被稱作具有“多文化、多語言和多文化特征”的迪亞巴克爾什麽是有意思的呢?是它的老城。雖然考古學家說這裏出土了古羅馬街道,但要到明年才能參觀到。我並不因為沒有看到古羅馬街道而遺憾,因為在意大利、希臘和土耳其沿愛琴海岸我已看過太多。我很喜歡逛迪亞巴克爾的老城,老城很熱鬧,不寬的主街兩側都是小商店,還有賣芝麻餅的,土耳其新出爐的芝麻餅特別好吃。這裏的男人很熱情,喜歡讓我給他們拍照,可在這裏我隻看見了一個美女,不像馬爾丁老城,到處都是美女。我在老城閑逛的時候,看到路邊有賣香瓜的,於是想買一個嚐一嚐。也許買得太少了,賣香瓜的告訴我不要錢。這裏的香瓜不像哈密瓜那麽好吃,也沒有中國香瓜的味道,隻比黃瓜甜一點兒。

蘇魯克盧商隊驛站

蘇魯克盧商隊驛站

哈桑帕夏客棧

哈桑帕夏客棧

作為笑到最後的帝國,老城街道旁的印記理所當然都是奧斯曼帝國的。由於迪亞巴克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因而奧斯曼帝國在這裏修建了很多商隊驛站,最有名的是位於市中心的蘇魯克盧商隊驛站(Suluklu Han),它得名於驛站水井中居住的可以藥用的螞蝗,在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曾被用作騎兵部隊的總部。這個驛站跟卡帕多西亞上的蘇爾汗商隊驛站不同。除了比蘇爾汗商隊驛站晚建了四個多世紀以外,它的建築材料也跟蘇爾汗商隊驛站的不一樣。蘇爾汗商隊驛站用的是白色石灰岩,而這裏用的是黑色玄武岩;蘇爾汗商隊驛站像一個“大車店”,而這個驛站有點像中國的四合院。中間是庭院,旁邊是三層樓的客棧,底層被用作馬廄,其它層用作住宿。今天的客棧隻剩下一層,庭院被改作了餐廳,餐廳正中幾百年曆史的銀杏樹差不多把整個餐廳都覆蓋住了,看起來很漂亮,也很浪漫。

跟蘇魯克盧商隊驛站一樣用黑色玄武岩建造而成,格局也相仿的還有離它不遠的哈桑帕夏客棧(Hasan Pasha Inn),但此客棧的占地麵積和庭院卻比蘇魯克盧商隊驛站大得多,還比它早建了100多年。同樣建成於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哈桑帕夏旅館由當地總督的兒子修建,它被旅行者描述為““是一個非常堅固的結構,就像一座城堡”。二層的“城堡”庭院中間沒有銀杏樹,而是一個噴泉。“城堡”還有一個地下室,地下室空間巨大,可以容納數百匹馬,現在也被改作了餐廳。

梅蘇迪耶神學院

梅蘇迪耶神學院

梅蘇迪耶神學院清真寺

梅蘇迪耶神學院清真寺

梅蘇迪耶神學院清真寺

手稿圖書館

雖然迪亞巴克爾到處都是奧斯曼帝國的遺跡,但我還是找到了土庫曼人建立的阿爾圖格王朝(The Artuqid Dynasty)的痕跡,這些痕跡在離兩個驛站不遠,跟兩個驛站一樣都是由黑色玄武岩建造的梅蘇迪耶神學院(Mesudiye Medresesi)裏,馬爾丁現在的基本城市和建築格局正是此王朝留下的。這個神學院跟馬爾丁在此王朝期間建造的神學院不一樣,它沒有按蘇菲派哲學在庭院中建造水池,清真寺也沒有跟宿舍、辦公室和圖書館在同一棟建築裏,這裏的清真寺自成一體,黑色玄武岩的外表讓它在土耳其所有清真寺中都獨樹一幟。長方形的清真寺內部很寬敞,都是拱廊,跟西班牙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很像,隻是一個是黑白相間,另一個是紅白相稱。清真寺的對麵帶有拱廊的建築是手稿圖書館(Diyarbakir Manuscript Library),展示了我不熟悉的穆斯林書法家的手稿。

梅蘇迪耶神學院是安納托利亞第一所提供教育的大學,學生們可以在這裏學習醫學、物理、數學、生物、化學、文學和哲學課程,看來土庫曼人也不是蠻族啊。這個學校有一件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品,它是一個旋轉石柱,上麵的裝飾和銘文可以檢測建築物是否會倒塌,很牛。

馬拉巴蒂橋

馬拉巴蒂橋

馬拉巴蒂橋

馬拉巴蒂橋

在迪亞巴克爾建於阿爾圖格王朝的還有一個馬拉巴蒂橋(Malabadi Bridge)。本來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暫定名錄的拱橋也沒什麽出奇之處,但因為它建在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底格裏斯河之上,它就變得熠熠生輝。馬拉巴蒂橋由彩色實心磚石建造而成,最高點是一個尖拱,尖拱上有兩個小孔。隨著橋的坡度的下降,還有另外三個拱門幫助排洪。可是今天的底格裏斯河已經沒有洪水了,因為就在離橋不遠處,一個大壩正在興建。因為這個大壩,我都看不到潺潺流動的河水,底格裏斯河跟我心中描繪出的清澈澎湃的它大相徑庭。土耳其這樣做,是想要了下遊伊拉克的小命嗎?

望著差不多死水一潭的底格裏斯河,望著遠處如“黑牡丹”一樣的迪亞巴克爾,望著一片碧綠的赫夫賽爾花園,千百年的光陰之箭在我眼前颼颼飛過。我讓我的幻象飄遊於另一個時空,在那個時空裏,這周遭的世界是那樣純淨、淡泊與溫馨。歲月在這裏撒下了一片陰霾,但卻有一縷陽光透過陰霾,照亮了迪亞巴克爾,讓迪亞巴克爾的煙火詩情在這縷陽光下慢慢沉澱和升華。

路線

底格裏斯河

底格裏斯河

底格裏斯河

底格裏斯河上的大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