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曾說,“如果世界上隻有一個首都,那一定是伊斯坦布爾。” 法國19世紀第一位浪漫派抒情詩人拉馬丁也說:“一個人若隻能看這世界一眼,這一眼應該看向伊斯坦布爾。” 牛津和劍橋教授貝塔妮·休斯在她花費十年時間寫就的《伊斯坦布爾三城記》中說:“伊斯坦布爾是一座引人遐想的城市,一座用自己的傳說與軌跡刺激人們產生幻想的城市”。
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也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到底有什麽魔力,讓偉人、名人和普通人都對它不吝讚美之詞,成為無數人心中的世界之都呢?
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大巴紮
因為這是一座按照神的旨意降臨到世間的城市,這是一座在地緣上無可匹敵的城市,這是一座文化積澱悠久且多元的城市,這是一座可以讓人的靈魂自由徜徉的城市。一句話,這是一座不可替代、無法複製的城市。
在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私生子,科林斯屬國的墨伽拉城統治者-拜占斯為了擺脫科林斯城邦的統治,決定另建新城。他去太陽神阿波羅居住的德爾斐神廟去求從未失過手,百占百靈的神諭,神諭指示他在“遮眼物的對麵”建城。當他揚帆駛過馬爾馬拉海,接近博斯普魯斯海峽時,看見海峽入口處的東邊,今天伊斯坦布爾亞洲區有一個小城。他認為這就是神諭中的“遮掩物”,於是在海峽西邊,今天伊斯坦布爾的歐洲老城區建立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拜占庭。亞洲區的那個小城曾被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記錄在了他的《曆史》一書中。書中說,有一天,波斯的總督訪問拜占庭,得知亞洲區的小城被建在了海峽東岸,於是感慨到:“小城裏的人一定是瞎了眼睛。” 意思是,相比於拜占庭的選址,小城裏的人實在是有眼無珠。至此,這個亞洲區的小城便被稱為瞎子之城。
地圖
小城所在位置
君士坦丁堡所在位置
拜占庭竣工後,拜占斯因他母親的名字在希臘語中意為“有角的”,所以為了紀念母親,他把博斯普魯斯海峽深入陸地的那片海灣命名為金角灣。之後,他吞並了拜占庭對麵的小城,憑借著地處黑海唯一出入口的戰略優勢,掌控了黑海和地中海的貿易線路。古希臘曆史學家曾說,沒有拜占庭的許可,沒有一個商船可以進入或離開黑海。這樣,從北部運來的琥珀和木材,從東方運來的油料、糧食和香料等都得在拜占庭留下買路錢,拜占庭富甲一方。
以新月作為旗幟符號的拜占庭一直把這種富甲一方延續到羅馬軍隊的到來。因為站錯了隊,拜占庭被羅馬軍隊痛扁,之後遭劫掠,差一點被夷為平地,昔日的光芒不再,變成了一個小漁村,直至君士坦丁大帝翩翩而至。
伊斯坦布爾
博斯普魯斯海峽
這位接受了上帝旨意的大帝在一統羅馬帝國後,為了加強東部邊境安全並擺托羅馬元老院對其控製,在帝國東部建造了新都君士坦丁堡。在上帝的指引下,他在拜占斯未看到,離拜占庭僅半英裏的高地上為新都圈定了城界。上帝的視角永遠不會錯,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千古難尋的選址。一條長約30公裏,最窄處僅700米寬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僅把歐亞大陸分開,而且連通北部的黑海和南部的馬爾馬拉海,進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連通愛琴海和地中海,這保證了新都無論從陸地還是海上都可以接近羅馬帝國歐洲的心髒地帶,而黑海沿岸的國家若想從海上進入歐洲和非洲,都必須經過這條黃金水道。
還有,從巴爾幹半島通往君士坦丁堡的艾格納提亞大道(Via Egnatia),是羅馬帝國重要的軍事大道,這條道路讓新都到羅馬的時間比海路至少快60%。到奧斯曼帝國時期,這條道路被反向開拓,成為帝國奪取巴爾幹半島的主要走廊。當準備通過此路奪取巴爾幹半島的穆罕默德二世被問到將去哪裏時,他說,“如果我的任何一根胡須知道答案,我都會把它拔下來。”這足以說明這條道路的重要性,而如此重要的公路與小亞細亞地區軍事公路的交匯點就在君士坦丁堡。當然,這個新都也是眾所周知的古絲綢之路陸地上亞洲一側的終點站。
金角灣
金角灣
控製著歐亞海陸命脈的君士坦丁堡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城北的金角灣。這個全長約10公裏,把君士坦丁堡自然分成歐洲老城區和新城區的自然港灣條件極佳,主航道寬闊,可供航行,多處分支水道可供船隻停泊。這樣的佳灣自君士坦丁堡建成的那天起,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船來此匯集,被稱為古希臘神話中象征豐收和財富的“羊角”。
三麵環水的君士坦丁堡已經夠讓人羨慕嫉妒恨的了,可它偏偏模仿《聖經啟示錄》裏的預言“七座山丘所在的城市”羅馬而建,這或許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同樣建在七座山丘上的君士坦丁堡受到了上帝的青睞和祝福。站在山丘上居高臨下向西望,可以俯瞰歐洲的色雷斯平原,這唯一一處沒被海水圍繞之處似乎是君士坦丁堡的薄弱環節,但君士坦丁大帝和其後拜占庭帝國皇帝不斷加建的三層城牆使其成為世界上最複雜,也最精密的要塞之一。在火炮到來之前,君士坦丁堡無論怎樣被圍攻,都堅不可破。便利的水路和陸路樞紐地位又讓君士坦丁堡極易於進行商業貿易,處於歐亞交界處的它還極利於文化的融合和基督教的傳播。這樣一個占盡地緣優勢的城池,難道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嗎?若非上帝的垂愛,怎會有這樣一個絕世“大美女”降臨人間呢?
城牆
城牆
城牆
“大美女”有了傾國傾城的外表還不夠,下一步君士坦丁大帝要把“她”變成秀外慧中的獨一無二,使其成為世界的都城,地球上基督教的唯一中心,天堂和人間融為一體的傑作,從而給風雨飄搖中的帝國帶來新的根基。
他召集了帝國的建築師和能工巧匠並專門建立了一所學校,培養所需的建築人才,指示他們按照羅馬城的規模和樣式建造新都。之後,包括黑海沿岸的優質原木和愛琴海岸的大理石在內的各種優質建築材料被從帝國的名城中源源不斷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在短短6年內,一個占地麵積巨大的東西方第一大城就聳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岸,君士坦丁賜名“新羅馬”,他死後被改為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爾老城區
君士坦丁柱
這個新羅馬無論從規模還是公共建築的豪華典雅方麵,都遠超羅馬城,也遠超之前的雅典城和古巴比倫。整個新城被劃分為14個區,行政司法、衣食住行,文化娛樂,分區設立,井井有條。公路四通八達,連接到城市的每一條街巷。麵對馬爾馬拉海的大皇宮占據全城的製高點,其中的大理石、柱廊和陽台在金色陽光和蔚藍大海的襯托下,氣勢非凡,讓歐洲來的商船和戰船遠遠就會被這個亮眼的地標所吸引。大皇宮毗鄰皇家教堂和聖索菲亞教堂,地下通道與大競技場相通,花園有不同出口通向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城市的斜坡上覆蓋著青草,高大雄偉的元老院和議事大廈以及公共學堂、劇場廣場、豪華浴池、穀倉水渠、貴族官邸和國家圖書館,還有作坊店鋪和商號錢莊等在綠色中脫穎而出。古埃及卡納克神廟的方尖碑、古希臘德爾斐的希臘蛇形柱和阿波羅神廟的黃金雕像、新建的君士坦丁紀念柱及名人雕塑成為新都偉大榮耀的點綴。
方尖碑
伊斯坦布爾
“巢”築好了,最後一步是引“鳳”。為此,君士坦丁允許羅馬貴族可以免費遷入新都的宅邸,同時給予君士坦丁堡元老院與羅馬元老院同等地位,這簡直是在挖羅馬城的牆角。除了用新政吸引上層人士來到新都外,他還給新都很多商業和金融特權,用以吸引大批居民來此經商,促進新都的經濟發展。政治上的開明和經濟上的繁榮像海綿一樣,吸引著人文學者和宗教人士來此傳授古希臘和古羅馬知識,開辦法律學院,研究古希臘語言和修辭,磋商宗教問題。在上帝光輝的普照下,在具有天才洞察力的君士坦丁的鼎力支持下,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像是被放飛的氫氣球,越升越高。君士坦丁堡逐漸代替羅馬城,成為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並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和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拜占庭文化,君士坦丁也在拜占庭新月的旗幟上加上了聖母瑪利亞之星作為帝國的旗幟。700多年後,給帝國帶來第二次複興的科穆寧王朝把國徽由帝國的單頭鷹改為雙頭鷹,意為拜占庭繼承了羅馬帝國歐亞的領土,隻有雙頭鷹才會照看著東西兩方。
法那爾希臘東正教學院
蒙古瑪麗東正教堂
自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東西方操著不同語言的各色人種穿梭在君士坦丁堡的大街小巷,為帝國走向巔峰無聲地添磚加瓦。他們都稱自己是羅馬人,因此這裏被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阿塞拜疆人、亞美尼亞人當作自己的家。它的繁榮富庶讓斯拉夫人稱之為“皇帝之城”,讓維京人稱之為“偉大之城”。
帶著上帝期望“出生”的君士坦丁堡,就像《荷馬史詩》中讓眾神為之而戰的傾世美女海倫,讓萬邦仰慕,也人萬邦嫉妒。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平凡的命運。它激發著崛起後東西方“山貓野獸”的野心,讓這些“山貓野獸”時刻想占領這個向東囊括小亞細亞,可以染指中東新月沃土;向西稱雄巴爾幹,可以一路進逼歐洲腹地;向北掌控黑海貿易,可以影響東歐平原;向南控製東地中海,可以占盡天下樞紐的“大美女”。
伊斯坦布爾東正教堂
加拉太塔
第一個欲將君士坦丁堡占為己有的是有著“上帝之鞭”稱呼的匈人阿提拉。帶領匈人建立匈人帝國的他兩次包圍君士坦丁堡。第一次他和哥哥一起帶兵消滅了城外的守軍,但麵對高聳的城牆卻無計可施,隻能用笨辦法-圍城。被長期圍困的拜占庭皇帝沒辦法,與他們簽訂了苛刻的賠款條約,然後在條約有效期內加固了城牆,使其更牢不可破。當阿提拉把哥哥殺害,成為帝國唯一君主,第二次進軍君士坦丁堡時,麵對更堅實的城牆依然是望“牆”而歎,隻能再次與拜占庭簽訂了合約。隨著阿提拉的故去,拜占庭的威脅也解除了。
阿提拉死後,妄想擁有君士坦丁堡的蠻族和帝國一個接一個。麵對西哥特人、匈奴人、波斯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保加爾人、羅斯人等的圍攻,君士坦丁堡還是用堅不可摧的城牆,讓這些人一籌莫展。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很想把君士坦丁堡獻給真主,為此不惜對其發動了三次進攻,還試圖用海軍攻占君士坦丁堡,但天佑拜占庭,最後三次進攻都功虧一簣。而建立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保加爾人更慘。他們屢次挑釁拜占庭帝國的結果就是,拜占庭帝國出了一個外號為“保加利亞屠夫”的皇帝。在一次戰役中,拜占庭皇帝俘虜了1.5萬保加利亞人。他命令每100名戰俘,挖瞎99人的雙眼,剩下1名剜去單眼,給俘虜在前麵帶路,回國報信。當保加利亞皇帝看到這殘忍的一幕,直接被嚇死了,保加利亞進了拜占廷的褲兜。
小索菲亞教堂
藍色清真寺
保加利亞皇帝死後的200多年,君士坦丁堡迎來了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大劫難,那就是它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十字軍攻陷了,而此次被攻陷,是君士坦丁堡半推半就才給了十字軍機會。本來要進軍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因拜占庭落魄王子的請求去幫他複位,條件是事成後拜占庭帝國給十字軍提供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沒想到這個落魄王子是個草包,事成後沒多久被殺。十字軍得不到應該得的酬勞,於是洗劫了這座偉大的城市並建立了拉丁帝國,把天主教的旗幟插在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君士坦丁堡城牆上。
雖然這個存活了50多年的拉丁帝國最終被拜占庭轟回了老家,但拜占庭帝國的大量珍奇異寶卻也流失到了歐洲。如果說這次失陷是君士坦丁堡一時的痛,那被奧斯曼帝國的攻陷則是它永久的痛。因為這次失陷,拜占庭帝國也隨之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裏。可是,拜占庭帝國卻把它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和東方文化後形成的拜占庭文化帶到了歐洲,給尚處於黑暗中世紀的歐洲送去了黎明和複興。所以呢,不管現在的歐洲有著怎樣的酸葡萄心裏,拜占庭帝國都是它們的第二個祖宗。
伊斯坦布爾
艾鬱普清真寺
在穆罕默德二世攻破君士坦丁堡之前,奧斯曼帝國已經受到了波斯文化、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150多年的熏陶,已脫去了粗魯的外衣,換上了文雅的長袍。他沒有屠城,而是盡快複蘇了這座偉大城市的榮光。當他把帝國都城遷到君士坦丁堡並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後,不僅穆斯林被請來定居、猶太人和基督徒也被請來,伊斯坦布爾又變成了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融合了拜占庭建築風格的一座座清真寺在首都拔地而起,那直衝雲霄的宣禮塔讓首都看起來更有層次感。伊斯蘭風格的學校、醫院、大巴紮和公共浴池也如雨後春筍般遍布都城,奧斯曼風格的陶藝、花窗、書法和細密畫開始彰顯奧斯曼帝國的颯爽英姿,伊斯蘭建築和藝術在伊斯坦布爾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這樣的光芒容易讓人仰視,也容易讓人惦記。雖然伊斯坦布爾依然是很多“豺狼”的心頭肉,但沒有一個“豺狼”比得上那個“北極熊”對伊斯坦布爾的朝思暮想。這個“北極熊”就是今天的俄羅斯。為了伊斯坦布爾,它不惜在200多年內對土耳其發動了10次戰爭。為什麽這個“北極熊”如此鍾情於伊斯坦布爾呢?
伊斯坦布爾
蘇萊曼清真寺
因為它是拜占庭帝國的“駙馬爺”。當年還是蠻族的莫斯科公國,它的大公因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而自稱自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全公國改信東正教,還把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標誌作為自己的國徽。在優質的拜占庭文化教化下,這個文明程度還處在嬰兒嗷嗷待哺狀態的莫斯科公國開始一點點向文明國度邁進。在成為沙俄帝國後,一門心思想占領伊斯坦布爾,就像馬克思曾經說過的:“每一個不識字的俄國農民都知道,俄羅斯除了聖彼得堡和莫斯科之外,還有一座真正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終有一天沙皇會將十字架插到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之上。”
可是,“北極熊”的美夢終究是一場黃粱夢。盡管它在十次俄土戰爭中勝多敗少,但每當它離伊斯坦布爾越來越近的時候,歐洲國家就會挺身而出,救其於水火之中。也是因為伊斯坦布爾沒有落入“北極熊”手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才會成為世界曆史的教科書和永不沉睡的城市。在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占據君士坦丁堡的近2千年裏,拜占庭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在這個城市水乳交融。這交融,藏在了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穆克的小說裏,藏在了以伊斯坦布爾為背景的好萊塢大片裏,也藏在了融合了兩個帝國建築精華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裏,那裏曾是帝國的心髒。
第一,他寫作這部作品時,正處於父親離世、離婚、職場不順等諸多難題,他差一點因為這些難題得了憂鬱症。這種境況讓他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憂傷的情緒。
第二,用他作品中的話來詮釋,“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2000年的曆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它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而是讓它成為自己的憂傷,跟每個伊斯坦布爾人一樣。”
一直不明白帕穆克在描寫這座城市時, 喜歡使用“melancholy"這個詞, 看上去很陽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