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夏日中國行(17):西安的清真菜香

(2020-12-02 06:01:52) 下一個

因為文治武功皆佳的秦朝、西漢和大唐,曾被稱作鹹陽和長安的西安在如歌的歲月裏,滿溢著明媚的春光。它的歡顏,曾在紅塵深處綻放;它的暖風,曾吹來一世清涼。那是令無數中國人向往迷戀的時代。可是,再繁華、再包容、再美好的年代也無法阻止西安在鬥轉星移的更替中沉淪,在曆史車輪的碾壓下破碎,就如《世說新語》中所言,“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西安

西安

念往昔,西安周邊八水環繞,這八水為西安提供著充足的生活用水和園林用水,而位於八百裏秦川中央的西安周邊肥沃的土地,也為西安提供著日常生活補給,使其有著“天下輔輳,並會而至”之稱。西安不僅控製著東西幹道的渡口,也控製著通向山東各國的陸路。憑借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穀關和“不啻走太行間”的崤山道,秦國據險而東擊,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雖然隨著黃河多年沉積、下陷,讓本來無路可走的函穀關出現了一條狹窄走廊而地位一日不如一日,不再成為戰略節點,但其所在的絲綢之路起始段的崤函古道,卻一直沿用到民國。

西安的重要性並沒有因為函穀關戰略地位的喪失而下降,因為函穀關西側的另一名關-潼關在時刻保衛著它和“天下之上腴,海內之雄地”的關中平原,但到唐朝時,潼關出現了跟函穀關一樣的問題。潼關徹底形同虛設,讓唐末的黃巢起義軍一路殺入長安,“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西安清真菜

西安清真菜

萬國來朝的盛世皇都,糧粟滿天下的西安至此與洛陽一樣,“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北宋時成為與西夏拉鋸的前沿,後成為金人和蒙古人的戰場。當關中人口在爭鬥中被迫南遷,南方成為經濟重心後,雍容大氣的錦繡西安就像一片凋零的花瓣,在時間的密碼裏,逐漸被壓在書中,做成了一頁素箋,鎖住曾有的春光,也鎖住一葉輕愁,不訴離殤。

但是,大唐時留下的菜香卻在西安飄飄蕩。這菜香,源於稻穀飄香的關中平原,也源於大唐的萬邦來朝。夏商以黍稷為主,以小麥為輔的關中平原,到西周時因豐沛的水資源,成為重要水稻產地,是《詩經》所說的“十月獲稻,為此春酒”,“黍稷稻粱,農夫之慶”。秦開鄭國渠和漢武帝開白渠後,關中平原才成為真正的沃野千裏,原生於西亞新月沃地,經西域傳入中國的小麥也被廣泛種植。

西安胡餅

西安胡麻餅

小麥的大量種植,讓四麵環山靠塬的關中人養成了以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以至於有了“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吼秦腔,一天不咥麵嘟嘟囔囔”的標配,也有了“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的陝西八大怪。在西安,什麽臊子麵、油潑麵、削筋麵、蘸水麵、旗花麵、手撕麵、疙瘩麵、蕎剁麵、烙麵、犁麵、禦麵,還有肉夾饃、拉條子、泡饃、攪團、涼皮等,各種口味的麵食滿街都是,即使你是世界上最挑剔的人,也能在西安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碗麵。

麵食,不僅是今天西安人的最愛,也是唐朝長安人的最愛,不過,那時候長安人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饅頭也是餅之一,還有杜甫筆下“新麵來近市,經齒冷於雪”的冷麵。

西安蒸餅

西安湯餅

雖然唐朝時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在世界上都是響當當的存在,但唐朝人的飲食並不像電視中描述的美味珍饈俱全。因為雞鴨鵝肉並不算肉,因此唐朝人基本不吃,豬肉雖有但不太多,吃牛肉會被重判,所以羊肉為主肉。而青菜也以秋葵為普遍,今天滿大街看到的青菜唐朝基本都沒有,烹飪方法也以蒸煮烤為主,連炒菜也沒有。

可是,國力強盛,對外交往頻繁,宗教信仰自由的唐朝卻把舌尖上的誘惑發揮到極致,海納百川,不僅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胡人飲食文化包容到自己的口味中,也把清真菜的菜香永久留在了中華大地上。清真菜的菜香,今天就飄蕩在西安回民街的大街小巷。

西安回坊

西安回坊

西安的回民街,不是一條街,而是由數條街道組成。北院門在明朝建成的鍾樓和鼓樓旁,唐代時此乃皇城重地,是尚書省和左武衛辦公處,宋元明清時的國家重要機關也設於此。當八國聯軍攻克北京,慈禧一行逃到西安時,因她的行宮設在此處,北院門成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借著權利中心的“東風”,各種銀號、店鋪和酒肆等如雨後春筍般在北院門周邊蔓生開來,部分回民也在周邊經營餐飲,並逐漸形成規模,北院門遂成為回民街。不過,這裏居住的回民卻用唐朝的“坊”來稱呼這片區域,名為回坊。回坊的繁華一直延續到民國,而今天的繁華一點兒也不次於當年。

雖然回坊內都是仿古明清的建築,但這裏的餐飲、工藝品、民族服飾等卻都是原汁原味的清真特色。在酷熱難耐的午後,整片街區依然充斥著各色人種,摩肩接踵,在各種各樣的清真食肆與密密麻麻的攤點前流連,好不熱鬧。西安品種眾多的特色小吃,包括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燴羊雜、粉蒸羊肉、羊肉餅、鏡糕、甑糕等數百種小吃從不同的檔口飄出香來,令人垂涎欲滴,讓人眼花繚亂。

西安回坊內的美食

西安回坊內

有人說,沒有回坊,西安就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古城。生活著6萬多回民的回坊讓西安充滿著濃濃的市井味道和濃鬱的穆斯林文化氛圍,為古城構築了一道奇異的風景線。為古城構築另一道奇異風景線的還有回坊內的10座年代不同的清真寺,而始建於唐的化覺巷大清真寺則是所有清真寺中最大、最著名,也是西安最古老的一座。

因對西班牙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印象太過深刻,所以我對所有清真寺都有一種好奇,對上海的小桃源清真寺是這樣,對西安回民街的化覺巷大清真寺也是這樣,雖然它們跟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相比都是雲跟泥的區別。

化覺巷大清真寺

化覺巷大清真寺

化覺巷大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回民街的小巷內,很難找,以至於一個美國人因為沒有跟上我們的隊伍,還走丟了。這個清真寺麵積不大,院落布局嚴謹,中軸對稱的庭院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伊斯蘭藝術風格的立體手法和中國特色的花草圖案。照壁是中軸線的起點,禮拜大殿為終點。作為回民禮拜的重要場所,禮拜大殿的孔雀藍琉璃瓦頂和殿內的天棚藻井彩畫都非常精美,殿內還有30幅高約4米的木板雕刻《古蘭經》。可惜,禮拜大殿不允許非穆斯林和女性進入,我們隻能在門外不停地向內張望。

雖然我們無法進入大殿內部欣賞《古蘭經》,卻可以欣賞到寺中石牌坊周圍一塊石碑上宋代書法家米芾書寫的“道法參天地”和敕修殿門上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的“敕賜禮拜寺”橫匾及殿內記載了阿拉伯曆推算方法的阿拉伯文“月碑”。

化覺巷大清真寺

化覺巷大清真寺

化覺巷大清真寺

這座“自隋唐迄今曆千載餘,敕建七次”的清真寺,像日光,從古至今照耀著回坊,照耀著生活在“七寺十三坊”的回民,見證著曆史變遷,見證著漢回共居同一屋簷下的美好生活。在有著厚重曆史的西安,我們就在飄滿清真菜香的回坊轉角,在這個為穆斯林提供精神安放的靜謐之地,體會著包容的中國對異教溫潤的情感,想起林徽因的句子:“你若未央,安若暖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國,祝福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