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窟名天下,一山一寺如詩畫”描繪出了山西大同的無限好風光。1500多年曆史的大同古城、名滿天下的雲岡石窟、五嶽之中的北嶽恒山和千年不倒的懸空寺,都讓大同成為著名的塞上名都。這因北魏而興的塞上名都,雖然刻有太多鮮卑異族的印痕,但也刻有明代的痕跡。除了古城牆外,在大同,還可以找到一處明朝遺跡,那就是九龍壁。
山西
跟明朝的古城牆一樣,九龍壁也建於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間。因為這個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琉璃照壁,大同有了“龍壁之城”的美稱。雖然朱元璋的兒子有權建造用作大門屏障的龍壁,以突顯尊貴和氣勢,但作為藩王,他所建的九龍壁上的龍爪隻能有四個,按禮製稱為蟒,而不能僭越,建造代表天子的五爪龍。
由400多塊特製五彩琉璃拚砌而成的九龍壁氣勢宏大,九條隨波舞動的飛龍四組一對,在居中的坐龍兩側排列,龍的間隙由山石和水草圖案填充,形態各異,活靈活現,背景是流雲和海水及日月圖案。龍壁的上方裝飾著蓮花和遊龍,下方繪有花紋和動物浮雕,九龍壁前的倒影池可把九條龍倒映水中,水動龍遊,亦真亦幻。當朝陽升起,萬道金光撒在九龍壁上,為巨龍塗上了一層耀眼的光輝,生動柔和。雖然九龍壁有歲月的痕跡,但精巧的設計和高超的工匠水準卻讓人不禁讚歎這個明代藝術的傑作。
九龍壁
可惜,這個明朝的藝術傑作在大同被北魏的雲岡石窟和懸空寺掩去了光芒。這也情有可原,畢竟,沒有北魏就沒有今天的大同。如果說北控大漠的大同是北方遊牧民族進攻中原的第一站,那當他們跨越南部“絕塞名山”的恒山之後,進攻中原的第二站則是有著2500年曆史的太原。
還記得這首歌嗎?“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 郭蘭英用獨特的清脆嗓音唱出了山西的部分地理優勢,可她沒唱出的是黃河從山西外圍流過,半包圍著山西,這讓山西成為中原文明和塞外民族的分水嶺。在這個分水嶺內,自北向南分布著五大盆地,而五大盆地的中間是太原盆地。山西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第二大支流的汾河在太原盆地內蜿蜒流過。當它衝出太原盆地北部的群山,在太原盆地中馳騁,遂衝積出“原之大者”的肥沃河穀平原,即太原。
太原所在地地圖
有著如此大氣名字的太原必有其優勢。三麵環山,外有黃河,內有汾河,土地肥沃的太原自古就為亂世中的梟雄提供了絕佳的生存之地。從春秋末年開始,這裏就上演著逐鹿中原的大戲,一批批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咖”在太原寫春秋。
春秋五霸中製霸中原的晉文公仙逝後,各路“山貓野獸”爭先恐後控製晉國政局,到最後,奄奄一息的晉國隻剩下趙、韓、魏、智四氏把持朝政。羅貫中老先生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定律意味著這四家的兼並大戰就在弦上。趙氏的領袖趙鞅慧眼識珠,看到了太原的價值,於是西以大山,東以汾河及其支流晉水為屏障在此建城,太原初露鋒芒。
憑借著太原險要而堅固的城池,趙氏在韓、魏、智“三貓”挖開汾水淹城池時,巍然不動達一年之久。長時間的久攻不下,外加實力最強的智氏的狂妄,令韓魏兩家反水,與趙氏聯合滅掉了智氏,之後就出現了眾所周知的“三家分晉”。趙氏,不忘初衷,建國後定都給它帶來福報的晉陽,即今天的太原。從此,一代梟雄趙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混得風生水起,不僅出現了膽識過人,靠“胡服騎射”使趙國強盛的趙武靈王,而且在戰國中後期,當秦國正欲獨步天下時,趙國仍是製衡秦國的中流砥柱,還修建了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如果沒有做了趙國70多年都城的太原這個“源”,中國曆史就會被重寫。
黃河
當曆史的年輪轉過統一的秦漢,中國又進入“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分裂時代,城池堅固的太原又給梟雄出沒提供了一個契機。北魏解散成東魏和西魏後,東魏的權臣高歡,這個鮮卑化的漢人發現坐鎮山河環繞的太原,易守難攻,是個極好的屯兵之地,遂在太原建大丞相府,遙控東魏朝政16載。
這位梟雄離世後,他的兒子建立了北齊,把他爹的老巢,“山川險固、城壘高深”的太原定做陪都。從他開始,北齊的各代皇帝來往於國都和太原之間,讓太原延續了高歡時的繁華。此時的太原,也跟北魏時的大同一樣,佛教盛行。皇帝們除了建造相當於15層樓高的蒙山大佛外,也增修擴建了晉祠。
被李商隱譏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的短命北齊消失後,一位中國史上最牛的梟雄正在太原匿服,他就是大唐的開國元勳李淵。作為太原的留守,李兄趁隋煬帝南下江都,長安空虛之際,從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直穿與之相連的關中盆地,長驅直入,占領長安。一步登天的李淵沒有忘記他的“龍興之地”,把太原定為“北都”,擴建城池,繼續開鑿美輪美奐的石窟,讓太原成為李白筆下“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之地,也成為韓愈描繪的"朗朗聞街鼓,晨起似朝時" 的商業繁榮之地。
蒙山大佛
晉祠
這個差不多固若金湯的太原,把宋太祖趙匡胤兄弟倆害慘了。在他們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太原是最硬的骨頭,三番五次才攻克。跟隋文帝把“龍興之地”南京從它的版圖抹去一樣,太原也被趙匡胤夷為平地,以防這裏再次成為“龍興之地”。可是,太原的天險位置讓宋朝即使不愛它也不能舍棄它。為了更好地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宋朝把它移植到另一塊區域另建太原城,並再次擴建晉祠。
待來自北方的元朝統一中國之時,塞外與中原交匯地帶的太原,連同平陽和大同,因處於山西的中央走廊上,一起被元朝青睞,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都市。而明朝太原成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藩鎮,修建了能俯瞰太原的永祚寺雙塔。此時,明朝實施特殊的鹽業政策使晉商發了大財,而太原有幸處在貿易大通道上,成為晉商做生意的樞紐城市,繁榮昌盛,直到清代。
如此風光的太原,從清末開始風光不再。雖然清末也是亂世,但這亂世卻不是冷兵器時代的亂世,太原山多水繞的封閉地形優勢不再那麽明顯,可軍閥割據之時,相對封閉的太原又成了軍閥閻錫山的根據地。隨著中國貿易大通道向沿海的遷移,昔日梟雄輩出的“龍城”差不多變成了“熊城”,以煤炭和霧霾著稱。我們帶著安全帽深入地下,去山西煤炭博物館探尋煤礦工人的采煤之路。那情景,跟我在波蘭地下的世界文化遺產-迷宮似的的維利奇卡鹽礦很相像,隻是,這個采煤之路比采鹽之路段位低得多。
山西煤炭博物館
山西煤炭博物館
雖然山西有很多好風光,但我們在太原真沒看見什麽好風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跟其它大城市並無差異,可我們到黃河壺口瀑布的時候,卻見識到了山西真真正正的美麗風光。
來到山西,不看被稱為中國母親河的黃河很遺憾,不看黃河上的壺口瀑布更遺憾。從太原到壺口瀑布,我們的大中巴開了6個多小時,每個人都覺得有點兒煩,可看到瀑布的那一霎,我們覺得所有的boring都很值得。
當黃河流經黃土高原而夾帶大量的泥沙,滾滾奔流到“蓋河漩渦,如一壺然”的壺口瀑布時,300餘米寬的河麵受到兩岸蒼山的挾持,在不到500米的距離內,驟然壓縮到50米左右。1000立方米/秒的黃水如排山倒海般從3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瀉而下,呼嘯著跌入深潭,形成“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壯觀場麵。
壺口瀑布
這”千裏黃河一壺收”的磅礴氣勢跟冰島的黛提瀑布(Dettifoss)如出一轍。不過,黛提瀑布的水是冰川水,寬度是壺口瀑布的兩倍。當黛提瀑布的渾水從跟壺口瀑布高度差不多的斷崖上飛瀉時,那響聲,那氣勢同壺口瀑布的一樣,讓人恐懼,讓人敬畏。身臨其境,才知道“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並非言過其實。
都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黃河,這個被當作中國人精神之源的河流又何嚐不是呢?被黃河水及其支流滋潤的山西,輝煌過,也落寞過;曾讓英雄笑傲江湖過,也曾讓梟雄折戟塵沙過。可是,“古今多少事”,在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中,“都付笑談中”。“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我喜歡自由自在拍照片,所以有時更喜歡用公共交通工具。
上次去山西錯過了壺口瀑布和蒙山大佛,若今後還有機會一定要去壺口瀑布看一看。中國大地有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色需要拜訪。
————————
久有淩雲誌,重上太行山。
去了一次山西,喜歡上了醋。
吃麵條,要醋。
我們這裏,隻有鎮江香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