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黑暗中沉睡了多久的鮮卑部落,突然有一天睜開了雙眼,從遠方一路荊棘,一路歡歌,趕到它癡迷已久的華夏,以山西大同為首都建立了北魏。雖然北魏在浩瀚的中國曆史中像是劃過天邊的刹那火焰,卻給了山西和整個中國大地耀眼的瞬間。通過不顧一切自殺式的漢化改革,鮮卑人不僅把它果敢與征伐的基因融進了山西人的血液裏,也融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我很想,為這個北方狂野的蠻族點上一隻永不熄滅的崇敬蠟燭,為它唱一首全方位融進大漢民族的頌歌,讓它在中華大地上像夏花一樣絢爛,驚鴻一般短暫的美麗永存我們心間。
山西
山西
如果北魏給山西帶去了光芒,那與徽商一樣靠明朝鹽業政策發家的晉商則讓山西光芒萬丈。可是,徽商在發財後反哺古徽州的文化教育,使徽派文化在清朝傳揚四方,並讓徽菜走進中國八大菜係,但跟徽商一樣創造出中國曆史商業奇跡的晉商卻沒給故裏穿上“知書達理”的羽衣,也沒“包養”出名聞遐邇的山西文化,更沒讓山西文化旗下的山西菜散發出與晉商盛名相等的馨香。
為什麽在士農工商的古代社會,山西人要外出經商呢?為什麽乘上崛起風火輪的晉商,發財後沒有選擇“學而優則仕”,而是選擇“學而優則商”,也沒有在發財後用雄厚的資金讓山西“生”出璀璨奪目的文化呢?為什麽清末已坐上全國商幫頭把交椅的晉商,沒能讓山西菜在清末評出的八大菜係裏占有一席之地呢?因為地緣。
山西
山西
跟古徽州一樣,山西人外出經商,也是人多地少惹的禍。據記載,“晉俗倍以商賈為重,非棄本而逐末,土狹人滿,田不足於耕也。” 為了生存,山西人跟古徽州人一樣,隻能眼睛向外看。如果新安江讓古徽州人可以順江而下奔向下遊富裕的地區,從而為徽商稱霸天下開通了渠道,那山西地處連接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樞紐位置則給山西人擔起南北方市場組織者的角色提供了天賜機緣。
雖然中國的整部曆史長卷都可以集中到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愛相殺這個主題上,但誠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管是兩種文明處於相愛階段還是相殺階段,山西人都沒有停止與兩頭做生意的腳步。早在先秦時代,山西就有與遊牧民族“日中為市,各得其所”的商業交易活動並一直延續到隋唐。不過,這些階段的山西商人還處在小打小鬧階段,晉商也未能形成一股勢力。給晉商送來第一縷陽光的是宋朝。
山西雲岡石窟
山西雲岡石窟
在很多人眼中如棉花般軟弱的宋朝,在我眼中卻是中國偉大的王朝之一。它用龐大的貿易把中國先進的文化如綿綿細雨般浸透到遊牧民族的靈魂裏,讓他們“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後勇”,慢慢同化他們,融合他們,就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的那樣:“一個人對別人的影響,絕非靠語言完成,而是靠精神完成的。” 而山西商人憑借著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兩方貿易搭建橋梁,在互市中做得風生水起,讓這種影響悄無聲息地完成。雖然宋朝政府因為各種原因想關閉互市,但占有大量交易份額的山西商人已經強大到政府想關閉互市都不可能。到元朝時,位於山西中央走廊上的大同,太原和平陽,已是繁華的大都會,被馬可波羅描述為“壯麗的城堡”。
如果此時的晉商還是星星之火,初露端倪,那隨著明朝特殊鹽業政策的推出,晉商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迅速崛起。明朝的鹽業政策就像第二縷燦爛的陽光,直接照耀晉商這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使其綻放,晉商進入燎原之勢。那麽,明朝為什麽要實行特殊的鹽業政策呢?
山西雲岡石窟
山西雲岡石窟
為了抵禦元朝的餘孽,明朝不得不在長城沿線駐兵。近萬駐兵的人吃馬喂,要如何解決呢?明政府出台政策,如果商人替政府運輸物質,即可獲得由官方壟斷的鹽業經營權。山西作為邊陲的第一線,自然在駐兵範圍之內,這給有豐富經商經驗的晉商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這好機會像商業革命一樣襲卷山西,不僅讓山西人競相為政府運送軍糧,還販賣物資和食鹽,從中賺取巨額利潤,由此暴富天下。當時的山西富戶,“非數十萬不稱富”。至此,晉商橫空出世,閃亮登場,延續到清代,臻於鼎盛。
羅曼·羅蘭在他的諾貝爾獲獎作品《約翰·克裏斯朵夫》中說過,“財富跟著富人跑。” 坐上財富直通車的晉商在明朝又迎來了第三縷陽光,這給晉商富裕的高樓大廈又添了一層瓦。當明朝不堪重負,與蒙古達成和議不在長城沿邊駐軍,而改為開設互市後,精明的晉商又看到了商機。他們在與蒙古人做生意時發現蒙古物資匱乏,外加山西自然災害頻發,於是帶動無數山西人離開故土,深入蒙古腹地進行貿易,轟轟烈烈開始了“走西口”的浪潮。
萬裏茶道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在《走西口》的歌聲中,晉商打通了中國與蒙古之間的貿易大通道,並開辟出一條從福建到蒙古,再穿越沙漠戈壁,到達俄羅斯境內,最後傳入中亞和歐洲國家的萬裏茶道。這萬裏茶道,不僅造就了一大批晉商富賈,也讓山西人的命運被徹底改寫,開啟了晉商“海內最富”的輝煌時代。
在滿蒙一家親的清朝入主中原後,已經成為國內最大商幫的晉商繼續在富裕之路上引吭高歌。清朝時晉商開辦的對蒙貿易最大商號大盛魁號稱其資產可用五十兩重的銀元寶,鋪一條從蒙古的庫倫到北京的道路,完美演繹了農耕文明中的企業史詩。之後,又同意大利北部很多城市的金融創新一樣,晉商創立了中國現代金融機構的雛形-山西票號,隨後晉商差不多控製了大清的錢袋子。
山西羊雜割
山西貓耳朵
雖然晉商從明富到清,並成為了中國金融的鼻祖,但並未“包養”出流傳四方的山西文化,甚至明清時都沒出過一個文狀元。山西,這個曾孕育中國曆史上的政治家晉文公和武則天,軍事家衛青和霍去病,文學家白居易和柳宗元等人的人才寶地,為什麽在明清兩朝,文化沒有像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中國的古徽州一樣,與資本的增長同向發展呢?
也許是地理位置惹的禍。作為抗擊元朝餘孽的最前沿和屏障中原及關陝的重要門戶,整個山西中北部在明朝時都在備戰。雖然山西得其勢之利使晉商崛起,但不是特別安定的周遭和晉商帶動的賺錢之風讓山西的文脈漸漸走弱,加之此時中國的文化中心已移至江南,山西受先進文化的熏陶也日趨減少,這些都讓山西的文化不發達。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山西沒有古徽州文化信仰的支撐。誕生於古徽州的程朱理學給古徽州人提供了豐沛的文化土壤,讓徽商即使在富甲天下後,也忘不了朗朗讀書聲的魂。明清時又憑借著離文化中心近的優勢,由徽商“包養”出了一路凱歌,唱遍四方的徽州文化。作為文化分支的徽菜,也在清末時榮登中國八大菜係之首。
山西刀削麵
山西親疙瘩
而山西,信奉的是關公,又瀕臨烽火前哨,這讓山西在明清時雖然沒出現過文狀元,卻出現了5個武狀元。缺少文化信仰根基的山西在“崇商”和“尚武”的道路上飛馳,這讓晉商即使曾與徽商平起平坐,同靠鹽業發家,也無法形成“左儒右賈”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麵,徽商崛起時,對於各地城鎮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有“無徽不成鎮”之說,這也給徽菜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契機。反觀山西,雖然晉商創建了萬裏茶道,但他們就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沒有對一個地區形成規模性的影響,更沒能吸引全國的精英在山西聚集,山西菜想走向全國,無疑是癡人說夢。
因為缺少文化的根基,富裕起來的晉商沒有機會讓山西菜走進千家萬戶,也沒能被文人雅士讚頌留名,但並不意味著山西菜沒有特點。在狹長的山西境內,各地的口味皆不同,或口味清淡,善製湯菜,或口味鹹香,重油重色。但不管什麽口味,都比不上讓山西遠近聞名的醋和麵食。
山西蓧麵栲栳栳
製作蓧麵魚魚
山西醋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山西人就有用酸梅來調味。而山西的地形和氣候適合種植小米、小麥、高粱等,它們都是做醋的原料,春秋時期山西就有加工醋的作坊。這獨特的地形和氣候也讓山西成為全國雜糧種類最全之地,什麽白麵、玉米麵、高粱麵、蓧麵、蕎麵、綠豆麵、黃豆麵、黑豆麵等,林林總總,催生出了山西豐富的麵食和博大精深的吃法。
差不多承包了麵食大家族中所有種類的山西麵食讓本來就默默無聞的山西菜更待在深閨無人識。隨著鴉片戰爭的到來,不僅山西菜偷偷在角落裏哀傷,清朝出過中國八大財團家族的晉商也暗自流淚。在黃河邊崛起,創造商業傳奇的他們終於與清政府一起走到了盡頭。如果此時黃河有意,它會化作淚,為富甲一方的晉商沒能給山西帶來文化的大繁榮而哭泣;如果此時黃河有情,它會起歌聲,為北魏和晉商帶給山西的榮光而歌唱。北魏和晉商,就像群星璀璨的中國曆史天空上的兩顆星,明亮閃爍,永不墜落。
其實晉南,晉中,晉北,晉西北,晉東南飲食習慣差別很大。相同之處就是麵食為主,因為山西基本上不產大米。
猜您可能不是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