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國時代,如同中國的三國,起伏跌宕,精彩紛呈,為無數影視劇和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豐田秀吉,這個戰國時代“三傑”之中第二位榮耀登場的一介草民,憑借著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情商不僅成功逆襲,更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還在戰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大阪,為自己的豐臣政權建立了政治中樞,讓這個自奈良時代起,就因臨海而成為貿易港口的城市成為全日本的商業重心,也在江戶時代與京都和東京一起並稱為“三都”。那是一個從古至今都很繁華的城市。
而我,對日本的初見,就始於大阪。那初見,沒有繁華,沒有歌舞升平,卻至今讓我記憶猶新。20多年前,去維也納的我因在大阪轉機而在機場旁的小鎮入住。一塵不染,安安靜靜的小鎮讓我一下子就對大阪心生好感。晚飯在一家隻能坐六七個人的小餐館裏,素樸的設計,不吵不鬧的氛圍,讓我對大阪的好感又增幾分。而精致可口的烏冬麵,更是讓我對大阪讚不絕口。那是我第一次品嚐烏冬麵,至今記得那碗麵合人民幣80塊。
大阪
大阪
大阪
難忘的初見,一直讓我對大阪心存想念,一直想深入腹地體驗這個被譽為“日本廚房”的大阪是不是可以讓我的味蕾全部綻放。如果說京都的錦市場因為是日本調味料的發源地而被稱為“日本的廚房”,那大阪則因為是眾多日本經典料理,像大阪燒,炸串,章魚,小丸子等的發源地,也有“日本廚房”的美名。在這個“日本廚房”裏,黑門市場(Kuromon Market)被日本人視為“大阪的廚房”。
跟錦市場一樣,黑門市場也是室內的綜合性市場,但比錦市場大。600米長的市場擠滿近200家商鋪,經營海鮮,水果,肉製品,生活用品等,但不經營調味料。在這個最能體現日本大眾生活的絕佳舞台裏,海鮮占據主導。這裏的海鮮比劄幌的二條市場和函館的朝市品種更多,我們就是在這裏品嚐到了史上最大的蝦,每個1500日元。我們以為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吃過的跟聽裝可樂瓶長短一樣的蝦是世上最大的,但大阪獨有的大明蝦卻比巴塞羅那的大得多。有多大呢?跟收起來的折疊傘長度差不多。在這裏,因為對北海道小樽哈密瓜的心心念,我們買了一個產於北海道的哈密瓜,1200日元。比美國貴4倍,卻比北海道便宜得多的哈密瓜味道比小樽的差得十萬八千裏。
黑門市場
黑門市場的大明蝦
黑門市場的大明蝦
黑門市場的哈密瓜
這個“大阪的廚房”真的是大阪人的嗎?我們分明看見中國人比日本人還多,滿市場飄著鄉音,許多商家都有中文導購或會說中文的工作人員,熙熙攘攘讓我們以為回到了國內。如果單論喧鬧和擁擠,黑門市場比道頓堀美食街(Dotonbori)還差了好幾個段位。那人如潮湧,比東京的新宿有過之而不及,而那一家家排列起來的各種美食招牌,又讓我們以為是香港。道頓崛的繁華似乎已經不隻是一條美食街,更是一個具有大阪特色的標誌性景點,那個最有名的大螃蟹招牌就在入口處堂而皇之地昭示天下,這裏才是“大阪的廚房”。這“廚房”就有名滿日本的“一蘭拉麵”,我們的晚餐也在這裏。與北海道的各式拉麵不同,“一蘭拉麵”可以自己選口味,湯的濃度,麵的硬度等,但坐在像探監的小格子裏吃麵,別說味道不怎麽樣,就是味道再好,我們也沒有享受的心情。至此,我們與日本的拉麵別過。
道頓堀
道頓堀
一蘭拉麵
一蘭拉麵內
一蘭拉麵
當夜幕低垂,霓虹燈閃爍的道頓堀仿佛是盛開的罌粟花,釋放著誘人的魅香,讓全世界的遊人不由自主向這裏匯集。那種繁華的蠱惑,我們前所未見。這種繁華,延伸到轉角的,從江戶時代起就見證大阪曆史的法善寺橫丁。因織田作之助所寫的小說《夫婦善哉》而揚名的法善寺橫丁小巷有些像京都的花見小路,也鋪著鵝卵石,屋簷下也是朦朦朧朧的燈籠,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古舊浪花的情緒。雖然這條小巷沒有花見小路旁的高級料理餐廳和餐廳裏的藝妓,但是卻排列著60多家老字號的料理小店。
在這吃貨的天堂,我們被各路遊人熏得無處可逃,好懷念我對大阪的初見,那個清清靜靜的小鎮,那碗不油不膩的烏冬麵。當我們踏上道頓崛的水上觀光船,我們終於可以擺脫無處不在的人,安安靜靜欣賞道頓崛的喧嘩。雖然有“水都”之稱的大阪在江戶時代時就以“八百八橋”而聞名,而今,小河兩岸掛滿燈籠,在華燈初上之時為大阪帶來些許溫柔的小河小橋似乎可以跟威尼斯充滿韻律感的小橋相媲美,可是,現代化的氛圍讓它無論如何也無法跟威尼斯翩若驚鴻,氣若幽蘭的美相提並論。
道頓崛
道頓崛
道頓崛
道頓崛
道頓崛
法善寺橫丁
如果說道頓崛旁以心齋橋(Shinsaibashi)為中心的最大購物區是大阪現代化的縮影,那大阪城(Osaka Castle)和四天王寺(Shitennoji Temple)則為繁華的大阪塗上了古韻的腮紅。與名古屋城和熊本城並列成為日本三大名城的大阪城是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的居城,在豐臣時代,這裏是全日本最大的城郭,可惜,原裝的大阪城在天災兵禍後消失在風塵中。今天建於大阪公園裏的它跟名古屋城一樣,也有護城河,但跟無水的名古屋城相比,大阪城的護城河不僅有水,而且有比京都二條城的護城河更清澈,更碧綠的水。因為這清清的水,我們對大阪的印象平添幾分好感。
名古屋城有禦殿,也有天守閣;二條城有禦殿,卻沒有天守閣;大阪城沒有禦殿,卻有天守閣。遠遠望去,穿“白衣”,帶“綠帽”,鑲金箔兒的大阪城天守閣跟名古屋城的天守閣都是一個風格,漂亮優雅,但大阪城天守閣的金箔更多。跟名古屋城的天守閣不讓參觀不同,大阪城的天守閣可以入內參觀。這個用鋼筋水泥堆起,已變成豐臣秀吉博物館的現代化天守閣不僅有冷氣,還有電梯。我們對豐臣秀吉並不感興趣,但冷氣帶來的舒適感還是讓我們很喜歡天守閣。站在天守閣的最高層,大阪城公園和現代化的大阪就在眼前。
大阪城公園
大阪城公園
大阪城
大阪城
大阪城
大阪城
大阪城
大阪城
坐落於滿目青翠的花園之中的大阪城比二條城和名古屋城都漂亮得多,可是來此參觀的人,也太多了。不僅遍布大阪城外,也遍布大阪城的天守閣裏,我們最怕這種烏泱烏泱的人群。如果沒有這些人群,如果跟大阪城早些遇見,我們一定會愛上這個外表華麗又清秀,處處留有豐臣秀吉這個出身低賤,卻開辟成功之路,為世人帶來無盡夢想與期待印記的大阪城。可惜,大阪城,雖然你“溫柔又可愛”,可是我們的心中早已有了“他”,名古屋城和二條城都比你先到,我們隻能說抱歉。
讓我們說抱歉的還有四天王寺。雖然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模式,外部由回廊環繞,內部的中門,五重塔,金堂和講堂連成一直線,創造出了“四天王寺式”的標配,可是,這種標配也來源於中國,還是個複製品。在看完京都和奈良的各種寺廟之後,四天王寺的建築的確沒有什麽標新立異之處,不過,這個寺廟不收費,而且可以登上五重塔頂鳥瞰大阪,最重要的是,這裏的金堂有空調,還有座位,我們就這樣賴在這裏躲避外麵的酷暑。正當我們在裏麵享受清涼之時,運氣來了。為故去親人祈福的儀式每年隻有8月9號到8月16號這段時間才會舉行,而我們恰好趕上第一天的儀式,難怪寺廟裏充斥著日本人。
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
這個持續40分鍾的儀式分序幕,正文,尾聲和番外四部分,由五位身穿白衣,綠裙,藍紗,白襪和木屐的和尚主持。身披橘紅色帶白圈袈裟的主持跪對觀音佛像,四個身披紫色帶雪花袈裟的助手兩兩分列左右。在侍者整理完主持的後衣襟,擺正鞋子後,儀式的序曲拉開。五人開始像唱歌一樣的念經,抑揚頓挫,很好聽。忽然想,日本人那麽善於作曲,基因是不是來源於念經呢?
沒滋沒味地看完儀式,從四天王寺出來,恰巧遇到一個在大眾排名和Google排名都很靠前的鐵板燒餐廳,這是我們在日本第一次嚐試鐵板燒。把海苔,魚柴片,甘藍菜,蝦,蟹,烏賊,豬肉,牛肉,牛筋混在一起燒的鐵板燒一點兒也不好吃,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初見都美好。那不美好,還包括大阪的髒。如果讓我們評選出日本最幹淨的城市恐怕很難,因為每個城市,包括小鎮,都差不多纖塵不染。但最髒的城市,非大阪莫屬。地上經常會發現紙屑,居然還有很多煙頭,這可是我們在日本開天辟地第一次看見。論商業圈和購物都不輸給東京的大阪,被無數人,特別被國人追捧,即使在盛夏,依然人來人往。那川流不息的人群,跟東京的一樣,讓我們想退避三舍。我們,就在酷暑中,把對大阪所有美好和不美好的初見,都放逐風中,如煙般飄散,跟大阪,永別!
四天王寺上的大阪
鐵板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