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符號。故宮、長城、天壇,這些寫不完中國榮辱興衰曆史的建築,或許是北京的符號;風箏、京劇、胡同兒,這些獨具匠心的民俗,或許是北京的符號;使館區、中關村、金融街,這些承載中國現在與未來的地方,或許是北京的符號。而對我,這個出生在“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方人來說,木炭銅火鍋,就是北京永遠的符號。
北京火鍋
北京木炭銅火鍋
年輕時,在歲暮天寒的時節,我第一次在北京東來順享用木炭銅火鍋。看著旺旺的炭火,聽著銅鍋咕咕的響聲,品嚐著涮過的,與味美的醬料混合的各式海鮮、羊肉和青菜,體會著因鮮味和香味融合而讓味蕾綻放的感覺,欣賞著人們被炭火和熱騰騰的飯菜而染紅的麵頰, 從那一刻起,北京火鍋,就在我的生命中再也揮之不去,更在我人生的“吃”旅上大放異彩。李清照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我說,火鍋若是久長時,一定要朝朝暮暮。
銅火鍋的起源也許在西漢時期吧,因為從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個銅火鍋。東漢時出現了銅製的炊具叫“豓鬥yàn dòu”,底部有三隻腳,腹部有一握柄,可用炭火煮飯。三國時期出現了銅製的,內分為五格的火鍋,稱“五熟釜”。每個格都有不同的湯料涮不同的食物,比今天的鴛鴦火鍋更奇妙。唐朝時有銅製的“暖鍋”。南宋時的火鍋不是涮羊肉,而是林洪涮兔肉薄片。兔肉片先用料酒、醬油和花椒醃製,再涮並蘸佐料而食。元代,火鍋大為興盛,也是今天涮羊肉的前身。明代的火鍋菜式,工藝更為精細。清朝乾隆年間,火鍋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還舉辦過530桌的火鍋席和盛況空前的火鍋“千叟宴”。
這散發著曆史厚重和歲月滄桑的銅火鍋,就像一位質樸和自然的隱士,一路走來,一路沉澱,一路思索,一路翩然。它蘊藏著淵源,蘊藏著涵養,蘊藏著閑適,更蘊藏著真摯與和諧。
具有北京特色的火鍋,用的是燒炭火的銅鍋。湯底澄清,隻有薑片和蔥段等。最經典的北京涮羊肉火鍋相傳是蒙古軍隊的一種烹食方法,所以又稱之為“蒙古火鍋”。當把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被炭火燒得滾熱的清湯裏輕輕一涮,然後放在麻醬料裏慢慢一蘸,再徐徐放入口中,那入口即化的感覺,那醬香肉香合二為一的感受,似神若仙,回味無窮。而起源於清朝滿洲人,後傳入北京的酸菜白肉火鍋則以酸白菜與豬五花肉為主材料。在生炭火的銅鍋裏將酸白菜與高湯煮成鍋底,再涮熟的五花肉。在那個缺肉的年代,若能在大雪飄飄的夜晚美美吃上一次酸菜白肉火鍋,那睡覺的時候,都會笑醒呢。
北京火鍋
誕生於北京的高火筒形的炭火銅火鍋是區別於中國其它地區火鍋最直觀的特征。如果老北京涮羊肉是北派火鍋最鮮明的代表,那毛肚火鍋則是四川火鍋的代表,魚圓火鍋是湖南火鍋的代表,菊花火鍋是山東火鍋的代表,全生火鍋是香港的代表。
雖然不同地區的火鍋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出國前也品嚐過很多,但最讓我沒齒難忘的,就是北京的涮羊肉火鍋。在“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時節,我們在天安門廣場旁的東來順,吃到了讓我出國後朝思暮想的正宗涮羊肉火鍋。我以為我們同行的美國人並不會對火鍋“感冒”。想著他們對我們每天吃的最正宗的中餐,並不是很驚喜,還把清蒸魚的魚頭和北京烤鴨的鴨頭用餐巾紙蓋起來,我想他們也不會對北京火鍋另眼相看。可令我驚訝的是,這些老美一點兒也不比我吃得少,還用有限的中文不停地對我說,“好吃,好吃。” 涮羊肉火鍋,作為北京的符號,實至名歸。
北京,不管你是什麽符號,不管你有多少符號,隻要讓外國人接納你並融入你,那就是你的符號;隻要讓中國人有承載責任與曆史的心,那就是你的符號;隻要你能兼容並蓄和開創未來,那就是你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