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聽一段文字,
聽一首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豆汁兒〕文軍/環佩叮咚

(2024-08-04 09:58:16) 下一個



《豆汁兒》 文:文軍  誦:環佩叮咚

對老北京來說,喝豆汁兒算不上時尚,應該是一個習慣,一種時時掛念的享受。檢測一個人是不是北京城裏的“原始部落”,要掂量掂量他對豆汁兒是否讚不絕口。懶得看這綠不嘰兒的湯水兒;懶得聞這似酸似餿的邪性味兒;更不敢悠閑自得地慢慢享用,不可能是正宗的皇城根兒底下的人兒。

豆汁兒是什麽?豆汁兒是北京“可樂”;豆汁兒是京城“酸奶”;豆汁兒是北京爺們兒無冬曆夏的“飲料”。有本兒《燕都小食品雜詠》裏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 說的就是這老北京街頭一景兒。可樂算什麽──那是舶來品,“蝌蚪啃蠟”翻譯成這個名兒還是幾十年前的事兒。酸奶算什麽──盡管也有年頭兒,可與咱豆汁兒的“道性兒”沒法兒比。

豆汁兒是京城特有的“俗”吃。綠豆泡嘍、過濾嘍、澱粉沉底兒嘍,好東西備著做粉絲、做澱粉製品,剩下來的綠不嘰兒的湯水可是寶貝。發酵成了生豆汁、熬嘍就是熟豆汁兒啦!

據說瀟灑倜儻的乾隆爺,也好這口兒。一來二往豆汁兒時不常地上了禦膳了。於是乎,早年間遼宋間走街串巷兒的“俗”吃登上了大雅之堂。老北京有句老話,“不喝酸豆汁兒,不算北京人兒。” 對豆汁兒味道的臉色變化,鑒別了籍貫的出處兒。不是北京人兒,聞不慣、喝不下的,鼻子嘴都歪歪著。

喝豆汁兒也是大有講究,首先得燙,正咕嘟著偶爾冒幾個泡的熱度才好。那天我在天壇北門“老瓷器口豆汁店”正喝那,一位70來歲的奶奶進門就問“有熱乎的嗎?” ──就奔這口兒來的。喝豆汁兒也要好搭配,切得極細的疙瘩絲兒、淋上辣油,就著兩個焦圈兒,吃起來那味道,就是一個字“美”。主味兒酸酸的、回味兒甜甜的、鹹菜絲兒鹹鹹的、紅油兒辣辣的,焦圈兒脆脆的。組成了“香”的絕配交響曲兒!

來北京旅遊講究個“吃烤鴨、逛故宮、看前門、爬長城”,是不是得改改?把這喝豆汁兒也加上。不喝這口兒,對北京印象不瓷實,不深刻,再者說了好喝也不貴呀!原先個,毛八七買一盆兒,雖然現在兩塊錢隻能嚐個鮮兒了,可也不貴!全聚德烤鴨,沒幾張“老頭兒”票支應著,甭進門兒。

夫人老輩兒是老北京旗人。嶽父大人退休後除了喝小酒兒就花生豆,提個籠架個鳥兒,養幾罐兒蛐蛐兒,就好豆汁兒這口兒了。身子不好了住院養著,什麽好吃的不缺。一天,神秘兮兮叫上我悄聲末氣兒地“求”我:“勞您大駕,幫我買兩碗兒豆汁兒喝。” 這些年兒,大馬路盡改造了,“錦芳”找不著了,“花市兒”沒了,“前門”甭提了,還是在不顯眼兒的瓷器口找著了。於是,隔三差五我保準兒提著飯盒去──完成光榮任務。久而久之,我也聞出了感情,喝出了感覺。

豆汁兒是綠豆的副產品,綠豆有的優點它可一點兒不缺。清熱解毒比病了吃藥強;利水保肝比平日吃保健品見效;助消化軟化血管比見天吞西藥粒子保險。綠色食品──沒的說!話兒又說回來,有閑主兒號召把豆汁兒比美可樂,那“蝌蚪啃蠟”的洋水兒,能跟北京豆汁兒比嗎?豆汁兒還有個孿生兄弟:麻豆腐,是製豆汁兒時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醃雪裏紅炒熟,潑辣椒油,喜愛這一口兒的北京人也嘣兒多。

北京,能容天下之客。既然是美食,哪有天下之人不愛之理?瞧好吧,豆汁兒──這一古老的似湯似粥的食兒,一準兒溢滿全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51t 回複 悄悄話 有同學分到了部裏,每次去京城,隻要他在,都會相約去涮幾把羊肉。他不是北京人,雖說吃住在北京好幾年了,估計也喝不慣那豆汁兒,因此也從來不邀我去嚐那一口。早就聽說了那玩意兒“餿名”在外,實在是不敢去抿那一口。

不過,鑒別是否是皇城根兒底下的子民,這倒是有效的一招。要清理“低端”人口,根本不需審問,拿一碗豆汁兒來,喝幾口試試!一看是那騶牙咧嘴的樣,立馬送去"流動人口清理站”,這不簡單多了。~)

其實各地的吃食點心和各地的人文風情有關。周作人說,北方的點心是常食的,南方的則是閑食。用聽得懂的話說,北方的點心是拿來填肚子的,南方的則是酒足後風花雪月的。那,“這似酸似餿的邪性味兒”,怎麽和填飽肚子扯上了呢?君不見,一碗熱燙的“綠不嘰兒的湯水兒”下肚,就著那酸勁兒一陣翻江倒海,這胃裏,小腸裏,大腸裏,直腸裏,彎腸裏,喉管裏,升騰起一層飽脹之氣,火燎一樣地這麽一繞,再“呃,呃”地來幾個飽嗝,拍拍肚皮,拍拍屁股,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