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聽一段文字,
聽一首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送行〕梁實秋/Bobo

(2024-07-02 07:30:42) 下一個



《送行》 文:梁實秋  誦:Bobo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啟碇,汪倫老遠的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曆曆如在眼前。其妙處在於純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夙莫逆於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我看著你麵目可憎,你覺著我語言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隻恨世界太小,唯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

在現代人的生活裏,送行是和拜壽、送殯等等一樣,成為應酬的禮節之一。“揪著公雞尾巴”起個大早,迷迷糊糊地趕到車站碼頭,擠在亂哄哄的人群裏麵,找到你的對象,扯幾句淡話,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後作鳥獸散,吐一口輕鬆氣,撅著大嘴回家。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麵,覺得熱鬧,人緣好,沒白混,而且體麵,有這麽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著旁邊的沒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種優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擻,恨不得對每一個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謝。死人出殯,都講究要有多少親友執紼,表示戀戀不舍,何況活人?行色不可不壯。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別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揚威的與送行的話別,那會增加旅途的寂寞。這種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麥克斯·貝波姆)寫過一篇《談送行》,他說他在車站上見一位以演劇為業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話,俄而淚濕雙頰,終乃汽笛一聲,勉強抑止哽咽,向女郎頻頻揮手,目送良久而別。原來這位演員是在作戲,他並不認識那位女郎,他是屬於“送行會”的一個職員,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願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會”去雇人來送。這位演員出身的人當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進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納費無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淺。尤其是美國旅客,用金錢在國外可以購買一切禮節,如果“送行會”真的普遍設立起來,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樁事,送行的技術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隻限於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而別,那麽問題就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一切禮節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一個朋友遠別,生怕他餓著走,餞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幹天的營養都一次囤積在他肚裏。我想任何人都有這種經驗,如有遠行而消息外露(多半還是自己宣揚),他有理由期望著餞行的貼子紛至遝來,短期家裏可以不必開夥。還有些思慮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攜在手上,親自送到車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會要挨餓的樣子。

我永遠不能忘記最悲慘的一幕送行。一個嚴寒的冬夜,車站上並不熱鬧,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車廂裏取暖,但是在長得沒有止境的月台上卻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圍著鬥篷,有的戴著風帽,有的腳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地亂動,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來送一位太太的。

車快開了,不見她的蹤影,原來在這一晚她還有幾處餞行的宴會。在最後的一分鍾,她來了。送行的人們覺得是在接一個人,不是在送一個人,一見她來到大家都表示喜歡,所有惜別之意都來不及表現了。她手上抱著一個孩子,嚇得直哭,另一隻手扯著一個孩子,連跑帶拖,她的頭發蓬鬆著,嘴裏噴著熱氣,像是冬天載重的騾子,她顧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兩步就跳上了車。這時候車已在蠕動。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裏提著一點東西,無法交付,可巧我站在離車門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禮物都交給了我:“請您偏勞給送上去罷!”我好像是一個聖誕老人,抱著一大堆禮物,一個箭步竄上了車,來不及致辭,把東西往她身上一扔,回頭就走,從車上跳下來的時候,打了幾個轉才立定腳跟。事後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說:

那些送行的都是誰?你丟給我那一堆東西,到底是誰送的?我在車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東西聚攏起來打成一個大包袱。朋友們的盛情算是給我添了一件行李。我願意知道哪一件東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車的,你當然知道,盼速見告。計開水果三筐,泰康罐頭四個,果露兩瓶,蜜餞四盒,餅幹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點八盒,紙煙八聽,信紙信封一匣,絲襪兩雙,香水一瓶,煙灰碟一套,小鍾一具,衣料兩塊,醬菜四簍,繡花拖鞋一雙,大麵包四個,咖啡一聽,小寶劍兩把……

這問題我無法答複,至今是個懸案。

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刹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蒙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lsreading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我也曾收藏,打算有時間錄製音頻,因為我特別喜歡文中最後一段的總結,尤其是“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文中提到的那些送行,周到的禮節,餞行的飯局,甚至雇人送行,沒有經曆過,也無法切身體會。

但每次離別親人,總是讓人感到格外不舍。無論是站台上的揮手,還是機場裏的擁抱,每一次離別都充滿了難以言表的感傷與依戀。

離別,始終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因此,這種悲傷的事情無需過度渲染或賦予太多儀式感,悄無聲息地離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相反,見麵則是讓人開心的事情。對於這樣的喜悅,無論如何慶祝或渲染都顯得恰如其分。所以“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51t 回複 悄悄話 讀到那位遠行的太太信中列出的清單,就不禁想笑。幾罐這個,幾籠那個,又是腐乳,又是蛋糕,還有煙灰碟,繡花鞋... 那個抱著禮品上車的人,怎麽能抱得下!~

...也好,這旅途啊,連寂寞的時間都沒有了。光是清理物品,列出清單,幾個大站就過去了;然後,吃飽了,喝足了,摸著腦袋猜一猜,誰送的這籠南翔小包呢?又是誰提來了這盒草莓布丁呢?...咳,甭瞎猜了,交給友人去破案吧~

還有個“送行會”,專業的演員,專司車站碼頭給人送行,以壯行色。看過趙本山的馬大帥,那個是“哭喪會”,哪家死了人,他們去了就趴在地上哭,好不淒慘。有次弄錯了門牌,趴在一家娶親辦喜事的門前就哭開了,主人氣極,提著棒子一陣猛打... ~唉,我就納悶了,都是專業的演員,這待遇咋就大不相同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