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聽一段文字,
聽一首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話琴語〕黃建華/麥恬

(2021-07-03 05:05:36) 下一個



《書話琴語》 文:黃建華  誦:麥恬

讀書識字始,書給蒙童的我洞開一天地,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握筆寫字,更讓我在中國漢字書寫辨識的過程中,覓得一樂此不疲且至今不輟的娛樂方式,玩味文字點畫結體的變化,從而走進了中國式的對形的觀察與思考。

記得第一次沉迷於關於書法的書,是介紹楷書結字法的一本小冊子,並時時臨寫歐陽詢《九成宮》。家裏老人見我喜歡寫字,便告訴我書如其人。那時體瘦,就叫我師硬朗一路的書法,給了一本有顏筋柳骨之稱的柳公權《玄秘塔》。從此,書如其人像一顆種子在我心裏生根。幾十年的書法臨池中,自唐至魏晉,再至秦漢,我總是將字與自己的秉性相聯進行書法學習,欲在人與字上都有所收獲。

我習書的最初年代,寫出的書法,不像現在執著於以能懸之於美術展覽廳為榮。那時寫字能避強體力勞動,並且呈於自然山野,是受眾人讚許的事兒。不滿十六歲的我,高中畢業下鄉當知青,因為能寫字,就不參加田間勞作,拿著筆在大自然裏,尋找最醒目的地方,揮寫興農利水等口號。若是什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呀,新建的水庫名字呀,寫好後還有最好的老石匠刊石勒碑。彈指一間,幾十年過去,重遊故地,風雨斑駁的字跡裏,尚可依稀尋些青春印記。

我們家裏,兄弟姊妹多,家父管教甚嚴,然買書卻是實報實銷。我從小就養成了存書的嗜好。以至於三年兵役複原,從京返渝,托運回來三、四個大木箱,在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大家誰都不曾想到全是書。母親喜歡我們靜靜的看書,見我們嘴碎話多,常常念道:說話費口水,彈琴費指甲。這句“彈琴費指甲”是我對古琴最初的印象。那時不清楚為什麽說彈琴費指甲。其實彈琴未必費指甲,倒是指頭要生趼子。趼子記載的是技藝訓練所耗費的時光和精力。

對於書法那跳動的線條、黑與白、速與澀、虛與實而形成的分間布白、節奏韻律中蘊含的內在精神,若不以字外功去洞察和體驗怎麽能夠獲得。

怎樣培養自己的藝術感覺呢?藝術家要永遠培養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性認識:聽覺、視覺、觸覺……各種感覺都可以在藝術中體現出來。對外部世界感知的靈敏度決定著藝術家的才氣。知識加上思考能力,加上對外部事物的敏感度,就等於一個人的學養。

外在事物一定要用內在情感去切入,這就是藝術給人帶來的思考。藝術一定要幹預自己的人生才會對讀者有意義。

琴棋書畫都是“養”人的,也是被人“養”的。它們充滿著文化,也帶來文化的氛圍和氣場,供人欣賞,令人陶然。創作者充盈的文化修養,決定著這種氛圍和氣場的品質。

藝術是反功利的。一個功利的創作者是很難享受“創造”的快樂的,一個功利的欣賞者也很難進入藝術的“心靈”的。

美是一個積澱的過程,技術層麵的東西付出長時期的努力是可能“熟能生巧”的,藝術層麵的東西卻需要一顆海納百川、執著靈動的心。

藝術是有情感的,絕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一個人的作品往往折射著他的生命狀態和文化姿態。好的作品不是單純形式和技巧的東西,而應該是靈魂的投影,是內在精神的映現,是人生境界的展示。

曆史、現實和未來之間是無法割裂的,筆墨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不能漠視的。人人都渴望創新,但丟棄或漠視傳統的創新很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根之花,可能有炫目的色彩,卻很難有沁人心脾的芬芳。

古琴書畫之路,當以不卑不亢的心態對待傳統,對待當下美術當下音樂。既不做傳統的“家奴”,也不做現代的“浪子”。在當下各種急功近利思想和商業化因素的不斷衝擊下,在當下各種時髦之風、流行之風勁吹的環境裏,應該思考如何融匯貫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個性,如何乘上古琴書畫的審美之舟去抵達精神自由的境界。絕不隨波逐流,而是特立獨行地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藝術個性。

今天古琴書畫隻是我表達自己的方式之一。有些書在案頭上翻了20餘年,書上有了很多的批注,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啟迪。《人間詞話》雲:“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古琴書畫是表現“景物”的,但更要借“景物”來表現作者主觀的心中境界。藝術境界說到底是人生境界。你選擇了藝術,也就是選擇了一種生存方式和精神姿態。

“傳統是一條河流”。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士人們一種不經意的自然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將生活方式藝術化、藝術行為生活場景化的真實寫照。從本質上說,文化就是審美化人生的存在。孔子雲:誌於道而遊於藝。

中國藝術總是給你一個“有”,留下一個“無”,讓你去用心將“無”轉變為“有”。給你這個“有”不在多,而在於講究。有講究則意蘊不盡,回味無窮,無中生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不講究則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欺世盜名,害己坑人。所謂講究大有學問,還需功夫。秉此可以甑鑒大師與騙子。

無論是書法還是古琴都需要技術,但技術一定要從修養中出來,否則,人就會越來越匠氣。那就是為什麽有的作品讓人覺得俗氣?像重慶調火鍋湯料,同樣的調料,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味道千差萬別,好壞不同。藝術上這種千差萬別源於人不同的自身修養。一個人不論如何掩飾,其作品中都會打上他的烙印,他的綜合素質就會自然而然地從中流露出來。

古琴的氣韻是書畫的靈魂。中國書畫不在於再現了什麽,而在於表現了什麽。不僅讓人看到什麽,更重要的是讓人感受到什麽。強調骨法用筆書寫,線性流動中,令章法布白,點畫使轉,陰陽互動,對立統一,或濃淡,或枯濕,或躁潤,或疾澀,或粗細,或長短,或曲直,或方圓,或輕重,或強弱,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形成意象律動,以氣韻生動為首要。書則依字立形,畫則因物象形,隨類賦彩。筆墨揮灑,重意不重形,而形恰在似與不似之間。

古琴書畫注重線條,崇尚韻和詩意。並且把他凝於筆墨,成於聲律,在點畫的使轉上,聲音的吟猱綽注上,使之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從而抒發情感,澄懷觀道,見心見性,自成一體,磊磊落落,洋洋灑灑。高山仰望,景行景止,需一敬之。敬先賢就是奠土固基,避免枉為,這是靜。敬則靜,靜則淨,淨則和,和而生,生則深,深則幽,幽而遠,遠則意不盡味無窮。

古琴書畫是為了彰顯生命的大美,並且力求氣韻生動,真氣彌漫。靜而雅,雅而清,清而剛、清而厚,勿媚俗,忌羸弱浮躁。或古拙,或生澀,或奇詭,或雄強,或大氣,或恬靜,或文氣,或飄逸,或灑脫。古不乖時,拙而不呆,清而不浮,生而血性,澀而律動,文而含質,逸而超邁。個性盡顯而非乖張野怪,氣血充盈而非盛氣淩人,恬淡靜淨而非枯敝死寂。

豔而不俗,淡而有味,繁而不贅,簡而不空。好的作品充盈的是一種寧靜博大的氣息,既清剛雄強,有金石之韻味,且彌漫著恬淡簡淨的書卷氣,是所謂的“大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秋水天長 回複 悄悄話 “腹有詩書氣自華”,可惜年輕時讀書少,來51兄這裏熏陶,滋養,修煉書話琴語的內功:))
51t 回複 悄悄話 琴棋書畫都是相通的,是要靠人去養的,是內在氣質的自然而不是做作的顯現。

常說某人氣質好,是指其人的內在的養成,是他的琴棋書畫的功力。倒不一定要成為琴師畫家,而是要有隱流水於高山的音韻,聚江山於方枰的胸略,集徜徉於點墨的雅趣,展阡陌於錦幅的飄逸。

看過大師作畫,穩穩的一筆下去,來不得半點後悔,手一抖,一滴墨下去,改畫個蜻蜓吧,再抖呢?改畫螞蟻?可見要有內功做底。想起武當張翠山在王盤山躍在半空,以銀鉤鐵劃武功在山壁上瀟灑刻出詩句,令得“大魔頭”謝遜也乖乖認輸。還有張無忌用乾坤大挪移救出被困於塔樓的眾武林高手。那都是要絕世內功打底的。光學得個招式,沒有琴棋書畫融會貫通的底子,人家郭靖打出的是降龍十八掌,你出手的就是軟吧棉花拳了。

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深刻的思考,就是一個人的學養了。十年寒窗(其實遠不隻十年),套用蔡康永的一句話,在學校裏學的那些其實都是沒用的,那些個定理公式,能解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嗎?但我們還是要學,學的是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的是書話琴語的內功,煉就“豔而不俗,淡而有味,繁而不贅,簡而不空”的大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