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愛玲:唯一的好夢》 文:佚名 誦:張蕾 2015年9月,南京白下路273號院內的一棟舊式紅磚洋樓即將完成大修,民間叫它“小姐樓”,文物部門將其定名“張佩綸宅”,正是張愛玲祖父母住過的地方。張愛玲祖宅原本占地近150畝,可見當年的顯赫,曆經變故,如今隻剩這棟小樓。 張愛玲身後不可避免地被人過度談論,她的身世、戀愛、人生境遇……哪一件都是八卦追逐的談資,充斥了各種想象、臆斷與流言。有人說:張愛玲的家族往事,也許是影響了她一生的記憶重負。 張愛玲的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張愛玲的父親張誌沂是典型的遺少,在天津鐵路局短暫做過英文秘書,此後便賦閑在家,抽起了鴉片。母親黃素瓊也出身名門,祖父曾官至長江水師提督。黃素瓊是那一代的新女性,婚後因為婚姻生活矛盾重重,多次出走國外,到後來客死他鄉。有人說她是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1930年,張愛玲的父母婚姻破裂,張愛玲和弟弟被判給父親撫養。1938年,張愛玲和繼母大鬧一場後,被父親毒打禁閉。據說,這段經曆後來被她直接寫進了小說《半生緣》中。後來她逃離出來,投奔母親,但母親也表示手頭很緊張,她麵前隻有兩條路:“要麽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麽用錢來讀書。” 張愛玲選擇了後者。 1938年,18歲的張愛玲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倫敦大學。但局勢不穩,她隻得放棄遠赴英國,於1939年進入香港大學就讀。1941年底,戰爭來臨,香港淪陷,張愛玲重返上海開始寫文章養活自己,1943年《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打響,她隨即進入創作的井噴期,代表作《傾城之戀》、《金鎖記》相繼問世,一舉成名。 張愛玲不寫革命,隻寫愛情。她熟悉的豪門舊事、家族逸聞,成為她信手拈來的小說題材,“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白先勇評價張愛玲時說:“同時代的大多數作家或多或少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可奇怪的是,張愛玲對此卻視若無睹,反而對張恨水那樣“鴛鴦蝴蝶派”小說視之若命。張愛玲直接承接“舊小說”的敘述傳統,中間繞過了“五四”新文化那一段,讀來感到極為“正統”。張愛玲又有著非比常人的悟性,一些看似世俗、瑣碎的素材片段經她手一撥弄,立刻化腐朽為神奇。” 至於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故事……1944年初春的一天,胡蘭成讀了張愛玲的《封鎖》後便想結識她,他從熟人處要到張愛玲的地址去拜訪她。而張愛玲不見生客,胡從門縫裏遞進去一張字條,寫了自己的拜訪原因及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第二天,張愛玲打了電話給胡蘭成,說要去看他,於是,兩人見麵了。這一年,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 一天,胡蘭成向張愛玲提起刊登在雜誌上的照片,張愛玲取出來送給他,並在後麵題上幾句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 1944年8月,胡蘭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與他離婚,張愛玲與胡蘭成隨即結婚,沒有任何儀式,隻有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為證。一紙婚書寫著:“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後兩句由胡蘭成所撰。 而後幾年,胡蘭成卻又先後愛上周訓德和範秀美……1947年6月,胡蘭成收到了張愛玲的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時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張愛玲一生都坦承愛錢,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分手之後,張還不忘寄給胡蘭成“分手費”30萬元。另一種說法是,其實相交之初,張愛玲提起需要還母親的錢,胡蘭成某次拿了一箱錢來給她,“她對幣值完全沒數,但是也知道盡管通貨膨脹,這還是一大筆錢。” 於是後來她劇本一賣了錢,就全都還給了胡蘭成。這樣的說法倒是符合她一貫在感情和金錢上的理性清潔。 1950年,張愛玲應邀參加了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有人回憶,張愛玲“坐在後排,旗袍外麵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使人想起她引用過的蘇東坡詞句,‘高處不勝寒’” 她也意識到自己恐與新社會格格不入,1952年她以恢複十年前中斷學業的理由避居香港,離開內地時,她連自己的弟弟都沒有告知,隻是同姑姑告別了一下。從此,她就像一隻孤雁開始四處漂泊。 她在香港生活了三年,結識了對她後半生影響頗大的美國新聞處的宋淇和麥卡錫。1955年11月,張愛玲由麥卡錫作保,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赴美。1956年3月,她獲得麥克道威文藝營寫作補助,也是在那兒她認識了德裔左翼作家賴雅,這時賴雅65歲,張愛玲36歲。兩人不到半年便在紐約結婚,度過了一段平靜的家庭生活,但是之後,年老多病的賴雅帶給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負。賴雅多次中風,最後兩年癱瘓在床……兩人的婚姻持續了11年,直到1967年10月8日,賴雅走完了人生最後的路。 在與賴雅共同生活的日子裏,張愛玲的寫作幾乎都是為了錢,以此來維持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但是,由於她對美國社會缺乏深入的了解,她很難寫出為美國社會所接受的作品。經濟上的窘迫使她始終過著一種居無定所的生活。 到美國後的40年,尤其在丈夫賴雅去世之後,張愛玲基本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裏,她在美國的朋友莊信正說,張愛玲怕與人來往,怕接電話,也怕收到信,因收了便要回,對於“一封信要寫好幾天”的張愛玲是一大心理負擔。日常與她保持通信的,其實也隻有幾個較為親近的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夏誌清、莊信正。即便如此,她仍有幾年才拆看一次信件的時候,甚而在去世後,她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還發現有些信件一直沒有拆封,或者寫好的回信並沒有寄出。 張愛玲晚年開始記錄自己的人生,在《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中一遍遍審視過往。一部《小團圓》從55歲提筆,中途擱置,直到73歲時最終改完。“處處皆驚”是張愛玲於1976年1月3日在寫給其遺產繼承人宋淇夫婦的信中,對她剛剛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小團圓》的評語,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在完成《小團圓》的初稿後,張愛玲也曾告訴摯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麽東西在。” 而這部小說出版風波曆經30餘年,最終在2009年終於付梓印刷。張愛玲本人從始至終從沒有提及過“小團圓”這個書名的含義。有研究她的學者說:她想要說的是反諷,家族四分五裂,愛情不得圓滿,在張愛玲眼中,小團圓就等於她唯一的一個好夢…… |
謝謝鼓勵!夜靜時聽一段文字的誦讀,也是對一天裏煩躁的一種慰籍。有些是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有些是網上的精彩小文,會陸續地貼上來。共勉吧~“)再謝了!
再謝了!聽著朗誦的音頻,找來相應的文字,配上合適的歌曲,花一點零碎的時間,會陸續的貼上收集的朗誦文章。再謝聽讀!
我也很喜歡她這句話。你這兒是我發現的又一寶藏,致謝!
很是感謝。以前不確定,現在知道都是您整理編輯。甚是感恩。都很美。:)
謝謝聽讀。結尾處所配歌曲是:陳瑞-塵埃裏的花。
收集了好些不錯的朗誦作品,在這個匆匆忙忙的年代裏,沒有時間去讀大部頭的書,邊聽邊讀這些不錯的散文,也算是給自己“補課”了~:)
我比較喜歡文字-朗讀-歌曲結合的形式,聽朗讀固然是享受,聽誦讀完後配的歌曲也是文字意境的延伸。故此花了一點時間去配歌,閑來聽聽,自覺也是另一種意境~:)
再次問好!
謝謝聽讀。張愛玲晚年淒清,仍然沒有放棄對生活中美好的追憶,正如她談到《小團圓》時所說,“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麽東西在。”這也是她晚年孤寂生活中夜空裏的閃光吧。~